审美观照下的阅读教学

2019-11-18 01:58王蓉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审美

王蓉

【摘要】文学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的全身心、全人格,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审美,审美与阅读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从文本价值、阅读期待、阅读体验、价值追求等四个核心要素出发,探讨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旨在以阅读教学为舟、审美为桨,引领学生驶向远方。

【关键词】审美   文本价值   个性体验   文化内涵

审美,能给人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其精神不断生长。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选编讲究意蕴丰富、文质兼美,其本身就具有审美特性。建立在审美观照下的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实现个体发展的有效路径。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有机融入审美理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审美应以文本价值为基点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存在富有张力的想象空间,因此,作品本身具有意义的未定性和价值的生成性。阅读是读者与文字的“一种热烈的接触”,并附有奇妙的审美直觉,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阅读时,会因时代的变迁、情境的差异、读者的不同而赋予文本更多的内涵,作品的意义会伴随着阅读过程的深入而不断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解读正是对其意义与价值的追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这不仅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更是对文章深层意蕴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为例,文章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谓点睛之笔。但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鸡啼”的审美价值,让课堂少了一份预约的精彩。读至此,若发问:为什么此处用“鸡啼”而不用“鸟鸣”呢?在比较中,让學生感悟:这里的“鸡啼”孕育的是一种冲破黎明的希望。安塞腰鼓凝聚了情感、震撼了心灵,在这片黄土地上,一群豪放、勃发的陕北人,吃着红豆角、老南瓜,却释放着磅礴的能量,与脚下的黄土地抗争,必将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在动静结合中,这声“渺远的鸡啼”更加动人心魄。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尊重多元化的解读,不是一味地肯定学生所有的答案,有些解读是对文章的断章取义,有些解读是脱离文本的所谓创新延伸,有些解读则是随心所欲的过度阐释……多元的解读应该建立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基础上,与文本的本真之意呈无限接近状态。

二、审美应以阅读期待为前提

阅读教学就是唤醒孩子已有的认知经验,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多维度的对话和交流。读者通过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赋予文本丰富的意义。教学时,学生的阅读准备越充分,其潜藏的阅读心理图式就越清晰,披文入境的阅读期待就越强烈,个性化阅读就越丰满。良好的阅读期待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在阅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并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深度。

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只有个别学生会留意到文末这句话:“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这里前后两个“tā”是不一样的,毋庸置疑,第一个“它”是指安塞腰鼓的表演,而第二个“她”却耐人寻味,实则是指孕育安塞腰鼓这种文化的黄土地,这片土地像母亲一样,用“她”更能表现出对这片土地的敬仰。

课堂上学生能对两个“tā”的意义展开辨析,源于他们对黄土高坡的好奇、向往,以及阅读过程中不断丰盈的情感储备和意义建构。在开放的阅读理念指导下,学生对黄土高坡有了新的认识:贫瘠、粗犷、荒凉、陌生感、距离感是表象,抗争、勃发、对生命和力量的礼赞是内涵。良好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审美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审美应以个性体验为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去触摸文字、创造形象。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审美体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文本以感性的、具体的形式呈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的自由创造。这里提到的“审美”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如:坚毅、善良、诚实……也包括“丑”的一面,如:荒诞、邪恶、卑鄙……

本学期我们师生共读了《三毛流浪记》,三毛没有家,也没有亲人,卖过报、捡过烟头、睡过垃圾车,过着流浪的生活……和孩子们同龄的三毛却有着与他们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而且这些都是孩子们无法认知和难以理解的。在组织阅读时,我通过好书推荐、阅读指导课、共画绘本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孩子们将文本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在活动中,孩子们准确定位了人物角色,切身体验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对文本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孩子们激活了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交流、碰撞,从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学会做一个正直、勇敢、善良的人,个性体验把“美”植入了心灵。

四、审美应以崇高理想为追求

阅读教学,理所当然应该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这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引导孩子们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摆脱功利,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阅读教学需要将崇高理想作为审美的追求。

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例,课文介绍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励志”一词在本文中既是“文眼”,又是“题眼”,蕴含着徐悲鸿炽热的爱国情怀、勤学苦练的求艺精神,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将该词作为切入点,并让学生辨别“励志”与“立志”的异同,然后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围绕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触摸文字背后的意蕴,体会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融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意志,激励他们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审美观照下的阅读教学,让阅读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师生在交流中彼此唤醒,分享着智慧,碰撞着思维,建构着意义,精神世界越发充盈,生命获得了穿透力,充满着愉悦。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审美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凤凰园校区)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审美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