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化自信”问题及其对策

2019-11-28 07:50吴笛
丝路视野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

摘 要:国际高中和普通高中国际班旨在培养以留学为目的的学生,本土课程特别是语文受到了较大冲击。在十八大以来日益重视“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应对现状,培养文化认同的若干方案。

关键词:国际高中 语文教学 文化认同

面对体制化的升学模式,家长们将眼光投向海外高校。国际高中和普通高中国际班应运而生。“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开始逐步把握世界,并对社会现象做出价值判断,但这种判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片面的、肤浅的和非理性的、不深刻的”,因此,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世界各国在规划教育发展时,都将高中教育作为其关注的重要议题,注重升学、就业、全人三维目标的统一和强调学校类型的多元化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成为这个教育阶段的全球趋势”。国际高中和国际班的语文教育可能是预备留学学生们最后一次体验到的母语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身负重任、義不容辞。

一、国际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传递中国文化精髓的课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母语语文的学习不止是为了储备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文化认同感。然而,受留学考试和未来求学环境的影响,英语几乎成为学生们的首要学习用语,语文课位置日渐边缘,造成语文教学身处尴尬位置的原因复杂,但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学生层面:学生对语文课兴趣较低

首先,受西方文化思想和留学考试影响,国际高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思维,学生也会主动学习利于全方位发展的课程而非强制性教授科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国际高中(国际班)往往直接采用普通高中的语文书,以“学业水平考试”为教学目标,识记的内容较多容易招致学生反感。学生偏重于留学考试科目,自动削减语文的学习时间。且语文课时本身偏少,大量课时被英语科目挤压。其次,国际高中学生选择出国进修,很大程度上是寻找更多途径开阔视野、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他们对这种多元思维方式的认同由此蔓延到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西方舞蹈、乐器和绘画等艺术类活动。他们主动接受留学考试下的各种考验思维深度、拓展思想维度的课程,语文科目自身的属性使其逐渐形成一种被动接受语文教育的现象。最后,国际高中生在语文知识储备方面相对薄弱,语文是普通高中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投入时间长、关注度高,而国际高中的语文作为会考科目,重要性低于留学考试,要求低于普通高中,因此对它的投入时间明显比普通高中要少很多。国际高中的语文教学现如今应当随时代发展而做出改变,国际高中与普通高中相比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方式也应作出调整。

(二)教师层面:“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方面,国际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教师在授课时难免出现操之过急、情绪不佳的现象。另一方面,受国际高中生语文知识薄弱、国内教学体制的影响,脱离不了国内教学方式限制,始终将语文看作一门教学任务,力图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能从宏大视野体悟国际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注重“教书”而非“育人”。种种困境为国际高中的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课被边缘化,成为各种留学考试的“备胎”是现如今国际高中的普遍现状。留学需要的各种考试需要占用大量复习时间和考试时间,语文课成为其他考试的复习课,大部分国际高中学生在高中就对语文教学做出了选择,可当他们真正走出国门,真正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判断才刚刚开始。

二、文化认同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部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重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和不竭源泉,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强调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全国上下虽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但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坚定文化自信。

青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而国际高中培养的这批即将走出国门、形成国际视野的高中生是将来国家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的文化认同面前,他们能否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不忘文化根本、保持文化自信是影响其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否则稍有不慎,正值韶华的他们受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颓废主义等思想影响时会极易造成价值混乱。语文教材内容精选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审美等方面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动向正在由能力导向转变为价值观导向,而价值观导向就是对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的教育”。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培养国际高中的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在学习优秀文化之中把握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教育的关键,也是国家发展、未来进步的根本。

三、改善语文教学现状提议

教师是教学主体,课程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体现。国际高中的语文教师不应将重点放在“教学”,而在“教育”。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是全方位综合教育。

改善当前境况需要老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国际高中语文教师面对将要出国的学生,首先需要提高的是语言能力。语言是文化的桥梁和沟通的工具,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是拓展国际视野、打通世界文化脉络的重要方法,也是和学生沟通、了解其真实想法以便把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的关键。在英语为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要学会适应当前形势,以便掌握全方位教学。另一方面,国际高中的语文教师不应仅限于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和文化水平,还应该具备世界眼光,拓展国际文化视野和价值取向,要使传统语文课程与国际化视野接轨,可以从创新课程着手。教师可以申请开设《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活中的中国文化》《文化国际化》等拓展课程,形成一套立体的课程结构,主要讲述西方文化活动中涌现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比如在英文电影《功夫熊猫》中对儒家“入世”和道家“无为”思想观念的运用、功夫大师李小龙在国际上对中国功夫理念的推广、中外文学作品比较等等,这种国际化十足的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中外文化知识储备,又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文化认同度、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这种国际化课程学生可以了解西方艺术活动的中国元素,感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运用和地位,在比较和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文化,增加文化的适应性、包容性,为将来的文化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先决条件。

当今世界的文化价值理念在碰撞中磨合的现象屡见不鲜,留学热潮正是这种现象的产物。扭转语文教学局面不光要靠学校,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的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怀揣热情和努力向这些即将走出国门的学生传递本土原汁原味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导向,教育靓丽夺目的国际英才。

参考文献

[1]卢立涛.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J].外国教育研究,2007(4).

[2]王秀娟.对国际学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科学,2014(02).

作者简介:吴笛(1998.10—)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