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色彩对学龄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研究

2019-11-29 08:49邓美珍李月露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非智力因素

邓美珍 李月露

【摘要】服装作为人的第二语言,呈现的着装状态也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其要素服装色彩往往能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冲突和影响,服装中色彩对学龄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从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不同的色彩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通过利用服装色彩的心理暗示、心理效应、色彩的联想以及色彩的属性特征,来扩大学龄前儿童动机、兴趣、意志、情绪、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服装发挥其最大的着装心理作用。最后总结出利用服装色彩提升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方法、童装设计领域重视服装色彩对学龄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寓教于衣”“寓情于色”的设计高度。

【关键词】服饰色彩;学龄前儿童;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龄前阶段是好奇心求知的萌芽阶段、简单思维到多向思维的起始阶段,会产生浅显的低级的道德感和美感,是可塑性极高的成长阶段。非智力因素作为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利用其可控性结合生活的服装色彩,从生理和心理角度研究服装色彩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此关键阶段,非智力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对当下学龄前儿童色彩偏好展开调查研究,从色彩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来对儿童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每个学前儿童都会喜欢不同的色彩,一方面,不同的色彩偏好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另一方面,色彩是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性格的语言符号,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些色彩偏好会在不同程度上激起儿童的兴趣并产生联想。本文以学龄前儿童角度视知觉为切入点,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展开研究。

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目前主要涉及在教学改革以及部分设计领域。教学改革中对非智力因素的提及多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上进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由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是“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称为非智力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都是从心理层面进行引导和发挥作用的。本文着重从色彩心理学着手,以服装色彩为载体,通过艺术教育和儿童发展心理引导和影响儿童非智力因素。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色彩对儿童服装这一方面的影响上,主要从色彩的情感属性和色彩对儿童生理、心理影响在服装上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过研究。

陈好于2016年在鄂州大学学报发表的《色彩设计在儿童服装产品中的创新应用》中阐述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之上,张周来紧接着同年发表了《色彩搭配在儿童服装设计中应用研究》,其中针对儿童的特点,指出如何通过具体的色彩来激发儿童的情感,通过色彩而展开联想。

湖南师范大学邓美珍在2006年的学位论文《学前幼儿服饰对其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中,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上探索服装色彩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提出色彩的心理作用是服装与幼儿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着装者内心意识的重要表现;孟威妍在2008年的硕士论文《儿童视觉教育中的色彩探索与研究》中从生物学分析,提出色彩影响幼儿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孙燕妮在2013年的学术论文《基于学龄期儿童健康需求的童装设计》中提及不同的年龄对色彩的心理承受范围不同,颜色是表达孩子内心真实世界的一种方式。针对新生儿视力、色彩分辨力有限,黑与白才是他们感受色彩开始这一生理特征;李延梅在2016年的学位论文《基于呵护儿童视角下的童装设计研究应用》中指出童装在进行色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并分析儿童的年龄特征,强调与儿童生理、心理相符合的色彩才是最好的色彩这一理论想法上,提出童装设计不能只考虑流行色的因素而忽视色彩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这一观点。

北京服装学院钟声的学位论文《4-6岁儿童服装装饰研究》中以服装色彩和服饰色彩给儿童的视觉感官带来刺激和感受,不同的视觉感受会引起儿童情绪和行为等一系列心理反应这一基础上,站在儿童服装装饰的角度上来分析色彩对童装装饰的影响。余庆在2014年的学位论文《儿童对色彩的感知对童装设计中的影响》中阐述了儿童具有喜欢光明和积极向上的天性,经常穿鲜亮色彩服装有助于改善自闭心理。孙艳华2013年在纺织服装周刊发表的《童装色彩美学》,孙燕妮在2013年的学位论文《基于学龄期儿童健康需求的童装设计》,韩枫在2015年的学位论文《对童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探索与研究》都指出:符合兒童的年龄的心理生理特征的色彩搭配方法:采用单色、多彩色、无彩色的基础搭配。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研究了色彩设计对儿童有良好的情感激发和色彩联想作用,服装色彩影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服装色彩引导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但已有的研究对于色彩对儿童非智力因素影响的问题并未提及。然而,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服装色彩对儿童非智力因素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服装色彩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就变得重要且非常有必要。

二、利用服装色彩提升学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一)服装营造出的色彩氛围影响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从事某一活动的起因,既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好奇心的激发原动力,所以学龄前儿童在此阶段需要培养良好的动机。“柏林心理学家哈拉尔德?布雷姆教授说:‘色彩是神经系统的刺激物。他对比了颜色对大脑的影响,发现颜色可以抵达大脑不同的区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同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色彩刺激影响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动机。在学龄前儿童的世界里,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单纯而直观,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在课上就积极发言表现自己,想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便将自己的玩具与零食拿出来分享,与小伙伴发生了摩擦与矛盾会出现生气或者暴力倾向。由于不同颜色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感受来间接影响行为动机。“颜色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环境设计师和建筑师的重视,环境中颜色的改变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动机”。比如:绿色可以缓和人们的紧张情绪,使人安静,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能够充分思考;粉色有平息愤怒,镇静情绪的功能。美国加州某拘留所,当犯人可能闹事时,他们就被送进粉红色的牢房里,约10分钟后,他们就开始打瞌睡,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暴力行为的发生。

在对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大、中、小班共300名学龄前儿童的调研中,首先以玩具作为奖励进行小组比赛,游戏结束后先出尔反尔地取消奖励。此时,三组小朋友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抵触和生气不解的情绪,有些孩子声音分贝提高、拍打桌椅、指责老师不守信用。从三组中分别抽18名小朋友带他们去事先准备的粉色壁纸教室和红色壁纸教室。调查显示,粉红色氛围教室里的孩子比红色教室里的孩子心绪平复得更为迅速,红色教室的孩子仍然有拍打行为,他们的愤怒情绪延续时间稍长。由此可见,部分色彩具有镇静心绪的能力,有影响孩子行为动机的作用。不同颜色的色彩氛围下,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感受受到颜色的影响。色彩在环境中的运用和在服装上运用的效果是不同的,服装色彩主要形成出一种视觉效果和着装心理状态。

(二)模拟儿童兴趣色彩强化学前儿童的探索兴趣

“色彩感知是色彩心理映射结果,其具象联想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事物”。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儿童对色彩的感知度远远超过对形的感知度”,“色彩设计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在色彩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刺激功能”,因此色彩对儿童容易产生强烈的刺激。所以,色彩会对儿童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以引导儿童对大自然中的生物产生兴趣为例,通过将大自然里的生物色彩模拟到儿童服装中,能够萌发学龄前儿童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对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调研中,向学龄前儿童提问喜欢大自然里的什么动物,出现蝴蝶、熊猫、狗、兔子等不同的回答,当然出现最多的是蝴蝶。进一步深究其原因会发现,他们的喜欢多是从视觉上进行简单直接的偏好选择。喜欢蝴蝶是因为蝴蝶翅膀的颜色五彩斑斓,灵动轻盈;喜欢熊猫是因为熊猫体态憨厚,十分可爱;喜欢兔子是因为动画片《彼得兔》里的兔子形象聪明勇敢。

在对当下学龄前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的调研中,同样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为对象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从父母的视角了解时下儿童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动画片里的角色形象,以及由动画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生活用品最喜欢购买哪一项。调查问卷显示,超过70%的家长会将服装当做首选,文具位居第二,玩具排第三。這足以说明当我们将这些兴趣点的形态模拟利用到服装中,将大自然风景的色彩、动物的色彩、植物的色彩进行模拟,以服装为载体意义的重要性,势必会引起孩子对该兴趣点产生更大的热情,更加积极地探索关于该兴趣的知识,从而加强学龄前儿童对大自然的认知与学习。对常见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情的激起引发兴趣的强化。这是由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其思维模式导致爱屋及乌的简单喜欢。因此,在对大自然进行色彩模拟的同时,应着重将儿童普遍喜欢的事物色彩利用到服装上,让儿童通过视知觉感知到兴趣点在服装中的体现,以此强化兴趣的热情。

(三)色彩的心理效应引导学龄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不同的色彩会引发人们对不同情境的联想,并会由此产生不同的情感。每一种色彩都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因为色彩能够唤起人们自然的无意识的反应联想,这种效应源于经验,由于经常体验以致于成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这些联想到的情境是具有情感的,而这些情感本身会影响学龄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然而,由于色彩所引发的联想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如:心理因素、象征因素、文化因素等。“不同色彩所具有引起联想及诱发情感的作用,其影响因素有色调对比和搭配等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色彩爱好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对基本色彩的心理感受相当一致”。所以,在对色彩进行搭配时要注意色彩对人的心理效应,需掌握有关服装色彩与心理效应的知识。

“从色彩语言来讲,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来自本身不同波长光感通过视觉而产生作用的”。不同程度的纯度给人不同的心理和视觉感受,“高纯度色有积极、快乐、活力、扩张跳动等感觉;中纯度色有温和、沉静、中庸等感觉,运用不当会产生平淡、消极等效果;低纯度色有自然、简朴、安静、随和、超俗等感觉,运用不当会产生悲观、陈旧含混乏力等效果”。而色彩总是在不经意间向老师或父母透露出孩子心中的小秘密,这对于了解孩子的父母来说似乎是一条捷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色彩特点,运用简单的“颜色疗法”,对孩子某些“特立独行”的表现加以引导,这对儿童自我概念的意识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例如:经常穿色彩明快鲜艳和款式新颖的衣服,就有明显的自信和自尊感,经常穿颜色深谙和款式单一服装的孩子,易形成负向自我认同,长此下去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对自己能力的低估和自卑感的形成容易造成孩子的怯懦性格;对内向型色彩的儿童多穿一些中纯度、冷色调颜色的服装更能向冷静、理智的性格引导;对于内向型的儿童应多穿着高纯度,暖色调的服装,通过心理效果引导活泼、积极性格的形成。

(四)服装色彩的心理暗示影响学前儿童的情绪

由于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比较单一,他们在情感情绪的表达和控制上不具有稳定性,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幼儿早期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容易加大大脑皮层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因此情绪冲动易变。色彩的兴奋沉静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它常常会影响人的情绪,“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是由不同的色相及纯度造成的”。所以,借助色彩的情感属性,给多动症儿童搭配安静的服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作用。“色彩的不同触动孩子们情感的不同,孩子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审美”。对每种颜色做具体分析,来看每种颜色的特性,利用服装色彩结合色彩暗示主导儿童情感的起伏变化,规范儿童的行为。例如:在生活中你会发现一个消沉的人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明亮的颜色给自己加油打气,改善自己的情绪。给安静内敛偏自闭的儿童穿着活泼、明亮的颜色,给人容易接近的感觉,以此影响儿童的情绪。在与一名中班的小朋友进行谈话中,他说最不喜欢的颜色是黑色,也不喜欢黑色的衣服。可是冬天,会有家长因为黑色是耐脏的颜色经常给孩子穿一些暗淡的衣服,这位小朋友就会说穿自己不喜欢的黑色非常不开心。穿着自己不喜欢的颜色会产生抵触心理,情绪上的波动会产生消极影响,当然,儿童的情绪受外界影响注意力会很快转移,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坏情绪造成的影响。

面对乐观、性情开朗、好奇心强同时也容易情绪过激的孩子,家长应该避免在孩子的房间中使用大量的红色,也尽量不要给孩子穿大红色的衣服。因为色彩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大面积的红色会刺激孩子的情绪。

(五)服装中模拟动画片的人物形象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力

因为色彩是可以和我们的经验联系起来的,所以当我们在服装中运用卡通形象时,学前儿童会联想到动画片情境中这一果敢、坚毅的形象,通过色彩的象征效果能够在学前儿童脑海里重塑这种坚毅的情感。由于学前儿童以玩乐为主,会对动画片产生由衷的喜爱,动画片中坚毅的性格形象会给儿童树立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前儿童处于爱模仿的年龄阶段,将时下流行的动画片中具有积极向上、坚毅性格的角色形象色彩合理运用到服装中,儿童会不自觉地想到该角色的表现并向他学习,因此,有助于间接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坚毅品格,形成向榜样学习的心理状态,强化意志力。

在对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实地调研中,分别向大班、中班的孩子问及喜欢的颜色,有些儿童说喜欢蓝色,因为他最喜欢《暴烈飞车》里蓝色的机器人,色彩的偏好会引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该男孩说喜欢蓝色,以后要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因为警服是蓝色的,想成为警察叔叔一样正义勇敢的人;有个儿童说喜欢红色,因为蜘蛛侠变身后穿的红色衣服特别酷炫,还会不停讲述起蜘蛛侠英勇救人、行侠仗义的事迹。所以,人物角色的色彩形象运用到服装色彩中容易在脑海里重塑这一形象,从而对非智力因素产生影响。比如说,蜘蛛侠形象体现在童装中,儿童会假想自己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看过蜘蛛侠的孩子喜欢Spider man的衣服,穿上蜘蛛侠的衣服在儿童心理有种意识,就是要向蜘蛛侠一样做一个有正义感、行侠仗义的人。由于动画片里人物的主体颜色会引起学龄前儿童的注意,看到这个颜色就能想到动画片里人物的善良、英勇、坚毅等角色设定,无意识中引起儿童的模仿学习行为,因此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主观意志力。

三、結论

学龄前儿童的特征决定了该阶段儿童的特殊性,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有句诗:“有个孩子他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成为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4]。这就完整地诠释了儿童在成长期间的可造之处。因此,在这个重要且特殊的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应当利用一切可控因素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抛开自身智力方面的不可控因素,加大非智力方面的可控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关于幼教的一切产品、场所、环境等可见可触的事物都必须以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为立足点,进行人性化的创新设计。幼教产品设计要符合儿童的色彩偏好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应该关注儿童成长的大小事,从最基本的小事了解孩子的喜好,善于观察,以小见大,以色观心情、性格,在选择服装或其他幼教产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色彩的影响效果。

服装设计师在引领市场流行趋势的情况下应把握好色彩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影响,利用色彩的心理效应、心理暗示、色彩情感赋予服装色彩以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设计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拓宽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范围与力度,以服装色彩为载体,扩大非智力因素的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从而达到“寓教于衣”“寓情于色”的设计高度。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缪维.色彩与音乐[A]\\中国流行色协会.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中国流行色协会,2012.

[3]石林.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丽丽.服装色彩感觉的特性研究和应用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7.

[5]邓琼华.色彩感知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及在童装设计中的应用[J].服装科技,2014(12).

[6]陈好.色彩设计在儿童服装产品中的创新应用[J].鄂州大学学报,2016(5).

[7][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8]王浩宇.电影作品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9]侯玲玲,程幸,程进.探析色彩的性格——色彩性格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陶瓷,2008(7).

[10]于国瑞.色彩构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1]水淼.超有趣的儿童色彩心理[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7.

[12]段钢领,马兴元.色彩的心理效应与服装的关系[J].中国皮革,2001(24).

[13]马凤瑞.儿童服装中的色彩设计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8).

[14]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15]徐励.变态心理学与犯罪心理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6]宋智容.强化学习动机,优化美育成效[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3(2).

[1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邓美珍(1972-),女,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服饰艺术设计研究;李月露(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服饰设计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BB178);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K060)。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非智力因素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城市安置小区的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