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分析

2019-12-17 15:23宋晶
赢未来 2019年3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互联网+课文

宋晶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苗庄镇中心校苗庄小学,山西长治 047400

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现状

由于语文这个科目的特殊性,它有它的局限性,很难完全引入“互联网+”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早在七八年前,那时的小学语文课堂PPT出现的机会都是极少的,语文教师教材+教辅便开始上课,学生听课,做笔记,简单接受老师说的一切,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建成体系,这样的教学方法难免影响教学效率,并且这种教学会使学生只知道接受而不去思考反问,缺乏对权威的质疑态度。而几年后的今天,科技发展迅速,难以想象只有课本和粉笔的教学课堂,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释放天性又能很好的学习知识。

1.2 问题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存在误解。很多教师理解的教学改革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填鸭式教学变为PPT展示教学,这只是从表面上看是结合了互联网的模式,并没有很好的达到真正想要教学改革的目的。其次是教师不能利用教学课堂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很多抛砖引玉都使学生的思维囿于教师的示范中。

2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的时代性极强,其文言文古诗等与过去几千年前的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其教学改革却与时代发展有了牵绊。当“互联网+”进入公众视野,随之发展,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由于教学现状和问题,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调整。

2.1 课前改革

在班级内实行小组制改革,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小组内积极合作对生词,课文背景进行深度了解,同时在家长的帮助下更好的理解文章寓意[1]。例如:小学六年级课文《诗经·采薇》,小组可以就通假字,古今异义相关生词进场翻阅字典讨论,上网查询屈原生平资料,同时询问家长屈原的故事,延伸到端午节,结合历史背景,客观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性格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让学生自己去找到学习的快乐,还能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对课本的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起填鸭式教育的预习只是读读课文要对学生理解文意更加深刻。

2.2 课堂改革

在实际课堂与学习中,“互联网+”同样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相对于传统教学与PPT的麻木放映,“互联网+”的灵活多变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多了几分灵性。正是由于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营造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身份转变,和教学相长,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面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想法进行很好的引导和思维开拓,语文不是简单的为了高分而学习,小学生面对的学业压力不如初中高中,因此,在小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课堂便是学生自由发挥的地方,教师积极给予鼓励和指引使学生对语文呆滞古板的印象改观。

2.3 课后改革

课后的改革主要针对于复习应考,教师在课后通过微课的形式将今天所学内容的知识进行上传,帮助学生对一天所学的知识重点难点进行汇总,考点明确[2]。例如:小学六年级课文《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的难点和重点莫过于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和思考,太阳究竟离人近还是离人远的讨论,文言实词虚词的记忆等,教师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不可或缺的是应试能力,利用微课短短几分钟将今天课程简单回溯,该记该背的让学生回家后好好复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文化素养,还能积极面对考试。

3 小学语文创新分析

互联网技术近年崛起,通过引导学生应用这门技术,在培养学生手动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面对互联网的诱惑,能控制不受其影响心智极为难得。互联网的应用对学生仍然存在不可控因素,有利有弊,一旦合理使用互联网,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笔巨大的收获,开拓视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须得注意让学生控制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控制。

4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经风雨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可能。正确利用“互联网+”并采用相关策略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学生培养上,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改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客观看待“互联网+”的利与弊,并好好利用,让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互联网+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背课文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