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边境线上的“天虫传奇”

2019-12-20 01:58谢青夏通讯员李森锋
农家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种桑养蚕小蚕桑蚕

本刊记者 谢青夏 通讯员 李森锋

那坡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东南与靖西市相连,西北面与云南省富宁县毗邻,南和西南面与越南接壤,拥有207公里长的边境线,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份,是著名的“中国八角之乡”,但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为了解决群众贫困问题,当地县委、县政府借“东桑西移”之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使那坡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纷纷靠种桑养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蚕,在古时候也被叫作“天虫”。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坡,了解那坡的“天虫传奇”。

户均两亩桑 吃穿不用慌

那坡县,原来与众多大石山区县一样,都以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人们收入普遍偏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局等部门联合一起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很多人通过种桑养蚕致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现年50岁的杨金鲜,是那坡县百合乡那乐屯人。原来跟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早早结婚生子。婚后,与丈夫一起种过玉米、水稻,养过猪,养过牛,养过羊,但都没赚钱。

感觉致富无望的她,2005年初与村里姐妹一起去广东打工。2006年回来过春节,便听说附近村屯有人靠种桑养蚕发了财,因此马上回来学习观摩。2006年下半年,杨金鲜也开始种桑养蚕。

“最初是种5亩桑,养半张蚕。第一次收蚕茧10公斤,当时蚕茧收购价16元1公斤,得了160元。”尝到甜头后,杨金鲜觉得种桑养蚕真是发财致富的捷径,马上开始扩大规模。最让她有信心的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比如免费为农户送技术、给蚕农赠送蚕具,大力推广桑蚕养殖。

杨全鲜(中)与工人一起喂蚕。

同是那乐屯的黄伟燕,老公外出打工,家里大儿子残疾,小儿子才8岁,也是跟杨金鲜同时起步养蚕。她自有土地2亩,后又流转了3亩,加起来一共种了5亩桑。这几年靠种桑养蚕也收入不少,2018年纯收入2万元,2019年上半年就卖了5批茧,纯收入约7000元。

而据那乐屯的养殖户王金花介绍,她家里种了6亩多的桑叶,三个劳动力都投入养蚕,按照2019年的蚕茧收购价格,一年下来收入4~5万元没问题。

2010年以前,杨金鲜和村里姐妹们养蚕的蚕种都是从别的乡镇去采购回来的。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这充分说明了小蚕对种桑养蚕收入的重要性。2010年后,为发展壮大那乐村的桑蚕产业,百合乡人民政府与县农业局等部门,扶持杨金鲜建起了小蚕共育室。经过10多年的发展,杨金鲜不负众望,小蚕共育室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每年的4月份以后,位于那坡县百合乡那乐村炭院屯的杨金鲜小蚕共育室便门庭若市,来自百合乡、百省乡、百南乡、平孟镇等周边乡镇的蚕农都排着队领取蚕种。

“小蚕养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大蚕的饲养管理、蚕体抗逆力及蚕茧质量。小蚕养得好,体质强健,大蚕就能增加对外界不良环境和病原的抵抗力,使蚕茧全面获得丰收。”杨金鲜介绍,为了搞好小蚕共育,她引进了机械化消毒设备,严格贯彻“三专一远离”消毒防病技术,在共育过程中严格掌控温度、给桑精细、扩座均匀。在她与伙伴们的努力下,她们育出的蚕种具有“蚕头数多、发育整齐、眠起齐一、遗失蚕少”这几大特点。每年可育小蚕3100多张,年产值达45万元,除了能够供应本地市场外,还出口越南高平等地。

在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百合乡一是坚持标准化种桑养蚕,在桑园管理方面,严格落实“四个统一”进行桑园管理,即统一冬夏伐、统一清园、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这样可以使各地桑园生长时间比较统一,长势比较均匀,质量比较高,保证了相对统一时间的小蚕发放饲养的桑叶供给;其次是在桑蚕饲养方面,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统一引种、统一催青、统一小蚕共育、统一饲养技术、统一消毒防病、统一蚕沙无害化处理。统一引种保证了蚕种质量,统一催青和统一小蚕共育。这样既减少了蚕农的饲养环节,又破解了蚕农饲养小蚕的技术瓶颈,而统一饲养技术、统一消毒防病、统一蚕沙无害化处理提高了大蚕饲养的成功率和蚕茧质量。

在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百合乡破解了蚕种、蚕房、桑苗、大蚕上蔟等技术瓶颈,桑蚕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桑蚕产业产值达2652万元,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目前,该乡熟产桑园8000多亩,共有小蚕共育室17个,一个批次可共育发放1760张小蚕。

百合乡的发展,仅仅是那坡县桑蚕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那坡县党委政府立足县情,按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做大做强桑蚕主导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为目标。让全县桑园规模、大蚕饲养数量、蚕茧产量、生产总值、蚕茧质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势头。截止2018年,全县桑园面积累计达11.32万亩,覆盖了全县108个村12091户,其中贫困户3023户;年养蚕18.1万张,鲜茧量727万公斤,年产值近4亿元。农民养蚕收入大幅度提升,亩桑效益5000~8000元,有的超万元,农民已经完全做到“户均两亩桑,吃穿不用慌”的喜人局面。

示范区带动: 让那坡变桑海

为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15~2016年,那坡县重点打造百合生态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

该县围绕“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村庄美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在百合乡创建那乐种桑养蚕综合示范区、者兵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点、百沙标准化桑园示范园、蚕沙无害化处理及蚕沙有机肥生产示范点,同时在辐射区内的百南乡规良村百劳屯建设以采桑叶喂大蚕、桑园观光等游乐项目为主的桑蚕生产体验园,实现农旅结合。示范区规模为181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3100亩,覆盖百合乡那乐村、百合村、清华村等3个村;拓展区面积5000亩,覆盖百合乡念银村、民兴村、坪坛村等7个村;辐射区面积10000亩,覆盖百南乡规良村、上盖村,德隆乡德隆村、德康村等8个乡(镇)17个村。

通过上下齐心协力,那坡县整合了各有关部门的资金和资源,已经把桑蚕示范区打造成为了具有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水平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并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同益公司漂亮的厂房。

如早在2016年初,那坡县德隆乡德康村大板屯全屯40多户人家,就已有21户买了车,这都得益于桑蚕产业示范区的带动,村民通过去参观学习百合生态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受到启发,回来后纷纷种桑养蚕。村民覃国龙说:“没种桑养蚕之前,在家住楼房,出门开汽车这种事只敢出现在梦里。因此种桑养蚕得钱后,大板屯群众纷纷买车,有面包车,大型农用车、商务车小轿车。”如今,养蚕是大板屯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该屯户户养蚕,群众养蚕年收入多的有五六万,少的也有一两万。起初,德隆乡政府动员德康村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回来种桑养蚕,但是连政府工作人员都不看好大板屯这个地多田少、闭塞、偏远的地方,且村里都是泥路,非常难走。“路不好可以修,田不足可以造。”大板屯群众这样向政府承诺,并以实际行动打动了乡政府干部。就是以这样的志气,大板屯从此户户养蚕,家家种桑,如今已经成为那坡县种桑养蚕的标杆村,生活品质直逼城里人。

2015年以来,那坡县百坎村大力推动新一轮桑蚕产业发展,在那宁至那怀沿河屯着力打造桑蚕产业示范带,连片种植桑园面积1100亩,全村累计桑园面积1500亩,养蚕户达118户,全村鲜茧年产量7万公斤,年产值约360万元,户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最大蚕农户年收入达10万元。百坎村那怀屯吕霏霞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单亲家庭,全家4口人,劳动力仅有吕霏霞1人,在开始种桑养蚕之前他的四口之家靠种田和每人每月边境补贴130元过生活,根本无法顾得上两个孩子上大学。从2015年开始吕霏霞开始种桑养蚕,从一开始的2亩桑树到2017年增长到了8亩,通过养蚕出售蚕茧月收入达5500元,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从依靠边境补贴维持生计到年入5万的养蚕大户,仅用2年,并使2个孩子顺利圆了大学梦,目前1个孩子已完成大学学业并稳定就业,2017年脱贫摘帽。

自2015年以来,那坡县以“千亩村(屯)、万亩乡(镇)、十万亩桑县”工程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做强、做优桑蚕产业,开始规划建设那坡县边关丝路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示范区位于那坡县中部百合乡,总面积18100亩,其中核心区3100亩,拓展区5000亩,辐射区10000亩。核心区按照“核心带动、多点呼应、主辅结合、一区多园”的规划布局,形成“一带三园”即:百合河谷桑蚕产业示范带,者兵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园、清华标准化高产桑园示范园、那乐桑蚕科技综合示范园。示范区采取“政府推动、企业牵动、科技带动、农户联动”的措施,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缫丝车间

2017年12月,那坡县边关丝路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荣获百色市现代特色示范区称号,成为3个获批的示范区之一。2018年那坡县边关丝路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通过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认证,获得自治区级“三星级示范区”。

这几年,那坡通过打造桑蚕产业示范区,把那坡变成了一片“桑海”,在那坡,屋前、村头边、屯间,路边,随处都是一簇簇一片片桑林,靠这些“桑海”带动了全县农户走上致富路。

“那坡生丝”成广西闪亮名片

“那坡桑蚕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带动”。那坡县委书记黄林说,2008年,该县引进了广西高山茧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加工蚕茧规模约300吨。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挥公司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制定签署市场保护价协议,有力保障蚕农的生产效益。同时抓住深百协作发展机遇,于2017年成功引进并开工建设那坡县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公司项目总投资3亿元,用地200亩,建设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缫丝、织布、练白生产线10条,日产能达10万米坯布丝绸;形成“公司+服务+农户”农工贸一体化合作关系。

“打工不必去别处,扶贫车间脱贫路。”在同益公司门口,一行大字映入眼帘。在几栋红黄相间的大厂房里,一台台缫丝机正在飞速转动,一名名工人正在认真工作。

“那坡的茧,质量非常好,真是给我们企业感觉到非常的惊喜。”那坡县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记者见到该公司专门负责蚕茧收购、评级、烘干等工作的技术员李武平,这位毕业于西南大学,读桑蚕专业毕业、为桑蚕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桑蚕专家兴奋地告诉记者说,那坡的蚕茧有几大特点:一是解舒率高;二是上车率高,三是拉丝易;四是茧色白;五是产量高。他接着解释道,那坡蚕茧解舒率四季都好,别的地方一般只有两季好。这里的茧上车率不低于90%,95%以上都能缫丝,别的地方的丝拉到30~40米就断了,又要重新梳头,但是那坡这里的丝可以拉到60米甚至80米;这里一张蚕茧一般有40公斤以上,好的在50~60公斤,而别的地方一般只有25~35公斤。

为什么那坡的蚕茧会有那么多的优势?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院士的学生,李武平这样解释:那坡蚕茧质量好,首先是常年实施“优茧工程”,强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桑蚕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确保新技术新品种及时推广普及至村屯农户;其次是那坡自然条件最合适栽桑养蚕,因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气流很好,适合小蚕、大蚕生长发育。蚕有个很大的特点,它的一生都在吃叶子,按常规来说,一级熟蚕,只有45%是茧(也就是4量半是茧)其它的是水分。蚕一生的水分都在体内,因此会通过抽丝的时候一起排出来,刚排出来的丝像湿的面条,会沾手的,这个时候有微风把水分带走的话,那丝就会很好。而那坡这里在蚕吐丝的时候微风和气流不断,因此造就了这里蚕茧的高质量。

2017年,那坡县生产的蚕茧分别经山东省纤维检验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测,样品检测结果均达到5A标准,少部分可达6A标准,是全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同年8月,“那坡生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级专家组的初审,目前正着手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那坡生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茧丝质量的优秀,对落户企业而言,无疑是最利好的信息。

那坡同益是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旗下分公司之一,深圳同益新创立于1997年,经过20多年的专业沉淀,先后创办了:杭州吉源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厚恒丝绸有限公司。打造了益新丝绸、南派丝绸等国内知名丝绸品牌。目前,该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数码印花机规模,使用国际最先进的数码打印设备,配备了50多位专业设计团队,聘用国内外知名品牌设计师。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内外各大知名服装品牌如玛斯菲尔、欧时力、珂莱蒂尔、白领、伊利等都是他们公司的老客户,日产量达3万米仍无法满足上述企业的需求。为此,他们在那坡延伸了丝绸加工的产业链,届时,那坡将集桑蚕示范基地、收茧、缫丝、织布、炼白、印花于一体,全力把那坡打造成首个代言国家丝绸文化的“丝路新区”。到时候,那坡也将变成坡地到处是桑,到处是“金”子的地方。

同益公司工作人员在收购蚕茧。

猜你喜欢
种桑养蚕小蚕桑蚕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桑蚕高产养殖技术推广及应用研究
可爱的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