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花千骨”拍摄地的四出“戏”

2019-12-20 01:58谢青夏通讯员陈艳宁陈飞旭
农家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青梅百香果贫困户

本刊记者 谢青夏 通讯员 陈艳宁 陈飞旭

以前,提起大新,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德天瀑布”、明仕田园等景区,如今,再提起大新,很多人则会想到青梅、百香果、鸽子、新桃屯旅游区等。这几年,大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引爆脱贫热点。

戏一:“以鸽代鸡”

“1000对种鸽要提前10天预定,肉鸽要提前4天预定,不管是种鸽还是肉鸽都供不应求。”桃城镇万礼村皇鸽养殖基地负责人钟健在电话里说。“现在种鸽涨价了,比原来涨了10~20元一对。”

地处中越边境线上的大新,是国家级贫困县,然而,短短2年时间,却通过养殖皇鸽,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从而在脱贫路上一路高“鸽”。

当前,大新皇鸽生态养殖产业已架构起一个基本“框架”,依托分布于桃城、下雷、那岭、榄圩的多个皇鸽养殖基地,辐射全县各乡村,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榄圩先力村养鸽基地。

大新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水源丰富。以往,因缺少龙头企业、品牌引领,加上在选择项目上盲目跟风,导致一些扶贫产业项目经济效益不高。另外,贫困农户自身发展潜力不足,思想观念陈旧,创业意识不强,眼光不够长远,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亦存在困难。为转变这种现象,大新县打破传统,转变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将皇鸽养殖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一大优势产业、重点产业来抓。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肉食结构的要求日趋优质化,加上人们对肉鸽营养价值的进一步认识,‘以鸽代鸡’的消费趋势更加明显。”广西扶绥杰利皇鸽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汉杰表示。

据了解,目前肉鸽市场需求量急剧增长,仅港澳市场每年就需1500万只左右,广州、深圳、上海等发达城市已形成一种“无鸽不成席”的消费习惯。同时,肉鸽养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且养殖市场经济风险较低,有利于促进大新县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带动贫困户脱贫方面可发挥大作用。

大新县结合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和全县产业区域布局,通过盘活资金、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强化培训与交流等,将皇鸽养殖打造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特色品牌。该县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旅游产品”的建设模式,以广西南宁市杰利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利皇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建设皇鸽食品加工厂为龙头,以建设养鸽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广大群众广泛饲养和提供乳鸽,逐步打造一条“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皇鸽养殖产业链,使皇鸽养殖实现多方共赢。

目前,大新县通过盘活资金,整合涉农资金、产业以奖代补等资金1.2亿元,在桃城、榄圩、那岭、下雷等乡镇建设了“万利”“吉利”“那利”“兴利”4个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皇鸽养殖扶贫项目。其中,公司投入资金5100万元,统筹整合14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331万元,贫困户自愿用来购买皇鸽种鸽实物进行入股寄养的扶贫产业“以奖代补”资金2572万元。每个基地都相应成立了养鸽专业合作社,与杰利皇公司共建养鸽扶贫产业基地。

企业落户当地,为当地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比如全敏屯的黄大峰,以前喉咙受过伤,讲话有困难,无法跟人交流,外出打工很困难,后来在这里养鸽子,一个月能收入4000多元。

而万里村教里屯的黄丽学,丈夫股骨头坏死,长年需要服药,还有一个80岁的婆婆需要照顾,2个女儿已经出嫁,公司落地后,一直在这里上班,一年下来也有近3万元。“这里是每天8小时工作制,每天早上7点半就到基地,开始打扫鸽舍,然后喂鸽子。下午6点半下班,回家就可以照顾家人,一举数得。”

目前,基地所需工人优先聘用基地所在地的贫困户,如下雷兴利皇鸽养殖扶贫产业基地在聘30多名工人中就有十多名是本地人,他们工资为3000~4000元。按照大新县的规划,力争通过基地培养一批本地的养鸽能手,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据了解,在技术培训方面,杰利皇公司不定期安排技术人员、专家到基地讲学授课,提高科学养殖与管理能力。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培训10余批次,培训群众1000多人次,有效促进基地管理人员及周边养鸽群众养鸽技术的提高。

目前,大新县的4个皇鸽养殖基地存栏17万对种鸽,涉及贫困户9586户,占全县贫困户的45.9%。此外,依托4个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拓展皇鸽养殖,有望带动各乡(镇)散户养殖100万对以上,以满足深加工的需求。同时充分发挥大新县“特色旅游名县”的优势,全面开发拓展皇鸽美食、农家乐休闲旅游、配套酒店设施等旅游产业,实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经测算,一产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2.88亿元,二产可实现产值4.16亿元,三产可实现产值1600万元。“小皇鸽、大产业、大作为,我们要以养殖小皇鸽撬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新县县长张卫东介绍。

为了促进公司发展有效益、村集体有经济收入、农民脱贫致富的多方共赢,大新创新皇鸽养殖基地经营模式:一是村集体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由资金变股金实现村集体经济的稳定收入。第一个五年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获得分红,第二个五年按10%获得分红,第三个五年按12%获得分红,第四个五年按14%获得分红;二是贫困户以产业“以奖代补”资金通过购买皇鸽种鸽实物方式入股寄养获得收入。第一个五年按种鸽投资成本总额的12%获得分红,第二个五年按10%获得分红,第三个五年按12%获得分红,第四个五年按14%获得分红;三是公司扶持散户养殖并给予保价收购,带动群众养鸽致富。

有目标、有把握,让大新“养鸽人”信心十足,在皇鸽养殖产业未来发展的规划中,该县将延长皇鸽产业链、大力打造“皇鸽产业特色品牌”。为切实保障养殖产品与销售无缝对接,构建皇鸽产业闭环,进一步降低养殖风险,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大新县投资650万元建设6000多平方米的皇鸽深加工区,其中有1600平方米的厂房区和2000立方米的冷库。入驻的皇鸽加工厂目标为日加工肉鸽3~5万羽,年加工量1500万羽,按目前的市场价格,预计年可实现利润450万元。公司采取保价回购的方式,每年可收购散户生产种鸽100万对,年饲养肉鸽利润可达9600多万元。目前,加工区已完成仓库、生产车间、办公场所等建设,并与设备生产厂家订购了36条生产线设备,预计今年12月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将全面打通制约产品销售渠道“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皇鸽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

目前,大新县除了杰利皇鸽公司外,榄圩乡先力村的村民周志龙、梁程鹏、潘圣成等,也在返乡农民工赵建成和农丽英夫妻的带领下,从2016年开始陆续依靠养殖皇鸽致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建成夫妻的带动下,退伍军人梁鹏程已经成长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接过了传播致富技术的接力棒。

戏二:百香果主演“三分脱贫,一亩致富”

百香果味美多汁、酸甜可口,其果汁可以散发多种水果的香味,百香果还富含女性特需的生物类黄酮,被称为“果汁之王”。这几年百香果与沃柑一样,创造了广西水果产业的奇迹,也成为大新产业扶贫的主角。

百香果被公认为是个短平快项目,从种植到收获,只要半年时间。2014年初,对水果产业发展一向嗅觉敏锐的林冬梅开始大力推进百香果种植。这几年,公司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百香果种植经验和技术。

百香果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市场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北方市场,对百香果的需求更是一年比一年高。2018年,林冬梅的广西沃饶公司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几家公司签约,其中2019年度订单价值就超过3亿元。下一步要全力以赴搞好种植,想尽一切办法供货。

沃饶公司董事长林冬梅(右)与公司技术员一起到陇助屯给农户指导百香果种植。

百香果是热带水果,在天气偏寒冷的地带,虽然也能挂果,但是产量和挂果次数都会偏少,通过调查,林冬梅发现崇左市大新县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百香果。且大新县是重点扶贫县,有2万多户贫困户。2018年底,在当地扶贫部门的引荐和支持下,广西沃饶公司落户大新县,计划在大新县推广3万亩百香果和2万亩沃柑种植及配套产业链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贸易销售平台+旅游观光+深加工保底盈利回收”的合作方式,确保农户所种的每一个果都能保证赚到钱。到2019年9月份为止,沃饶公司在大新县发展种植了1200多亩百香果。目前已经全部挂果,2019年收果可达500万公斤。预计在2020年突破万亩种植面积。

“2018年我在那逐屯租地种植了305亩百香果,可是因为技术不够,挂了2~3批果后,就没有挂果了,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遇到了沃饶公司林董事长一行,经过交流,才发现我原来种的百香果不挂果主要还是技术问题,为了今后长远的发展,我们决定合作成立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起发展百香果种植。”大新雷平镇凌乐军发现,自从采用沃饶公司的百香果种植技术后,百香果的挂果情况就很好了,今年已经收了1批果。

最让凌乐军高兴的是,公司技术员把合作社农户都培养成了“技术员”,农户可做到在每天巡园时就能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防患于未然。比如,百香果叶片卷缩时,有可能要注意蚜虫的防治;如果是根部有损害,可能是蟋蟀咬根部,要用诱导剂去除。此外,沃饶公司对百香果病毒病、疫病、果实蝇等有独到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榄圩乡陇助屯鄂英强今年种了6亩多的台农1号百香果,中秋节前收获了一批果近1万公斤,平均产量达1400公斤1亩,前段时间的果价是5.2元1公斤,一共收入49000多元。“目前,第二趟花正开,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收入可以翻倍。我们采取的是双层垂帘式种植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让每一个果都得到充足的光照,高产,果大小匀称,上市时间比平棚式的要早10~15天。”鄂英强高兴地说,在所有水果品种中,百香果可谓是见效最快的水果,当年种植,当年收益,是个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我这个基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80%的村民已经提前做好明年种植百香果的计划了。”

按照广西沃饶基地的种植方法,一亩百香果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一个人可以管20亩百香果,而传统的种植方法一个人只能管15 亩。按照这几年的收购价格,亩收入可达3万元,百香果被誉为种“三分脱贫,一亩致富”的水果。

2019年,大新县政府为了扶持百香果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大新县2019年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奖补办法(暂行)新发办【2019】2号》,出台了相应的奖补措施,鼓励发展百香果种植。

林冬梅表示,未来公司将最大化的延伸百香果的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

搞好水果的深加工,并利用次品果、百香果果壳等发酵成饲料,养殖百香果猪,同时建设有机肥工厂。整个产业链条将会给当地提供上千个工作岗位,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百香果双层重帘式种植模式。

戏三:青梅神话

1月份走进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十里青梅种植长廊,放眼望去,这里是一片梅花的海洋,风光旖旎,4月份走进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十里青梅种植长廊,放眼望去,颗颗青梅缀满枝头,喜悦的心情写在果农们的脸上。

近年来,榄圩乡结合自身实际,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青梅种植,打造“大新县万亩青梅示范基地”“武姜村十里青梅种植长廊”。目前,全乡青梅种植面积达1.5万亩,惠及贫困户1613户。2018年,全乡青梅产量突破4000多吨,产值达1300万元。

“青梅病虫害少,平时注意防控蚜虫即可,其它的活主要是除杂草。”深秋时节,武姜村不少村民都在青梅地里修枝除草。想象着再过2个月多月,这里就是满树的梅花,该村中姜屯村民黄永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自2009年他家开始种植青梅后,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首次卖果就收获12万元,2017年收入8万元,2018、2019年同样收获满满,一棵棵青梅树就像神奇的摇钱树,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很多原来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也被青梅的种植前景吸引了回来。例如今年30岁的农海峰前几年一直在广东深圳打工,因为看到种青梅收益高,2016年底便回到武姜村专心种植青梅,由当初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亩。村党支部书记赵福祥告诉记者,这几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几乎都回家乡种植了青梅。

由于村民的种植热情高涨,短短几年下来,榄圩乡的青梅种植就形成了以武姜、先力、先明、社区、那遵、荣圩等村青梅种植产业带。

青梅种植产业已经成为榄圩乡的特色产业,不仅让沉寂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也带动当地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作为青梅种植核心区之一的武姜村,几年来种植青梅有412户,种植面积达6100亩,平均每户14亩,年收入有几万元。该村贫困户226户923人因为种植青梅有了稳定收入,目前已经脱贫218户898人。

武姜村伏祥屯赵福勇种植青梅尝到甜头后,陆续扩种发展到60亩,2018年收入12万元,不仅在家乡建了楼房,还在崇左市区买地建房。

漫山遍野的青梅花。

“生意做得再好,也不如把家里的果树种好。”正准备整地种植青梅树的现年34岁的武姜村村民黄海兵,1997年从部队退役后,就开始做生意,去当兵之前就种了100多棵,后来又种了500多棵,这几年卖青梅,赚了不少钱,目前又打算扩种200棵。

原来偏僻闭塞的武姜村,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青梅村”。花开时节,这里美不胜收,每天都有无数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赏花。很多来自广东、江苏、青海等省区的游客看到连绵不断的花,流连忘返。

“阿妹在树上摘青梅咯,阿哥你们来帮扛咯。”在青梅种植基地,穿着壮族服饰的群众一边采摘青梅,一边唱起山歌,好不热闹。武姜村委办公楼前,青梅辣椒酱、青梅酒、青梅罐头、溜溜梅……2019年4月25日,大新县在榄圩乡武姜村举办了青梅采摘节和青梅产业现场会,第一书记代言青梅产品暨帮扶成果展上,武姜村展出的青梅产品,吸引了大新县各青梅种植村驻村第一书记前来观摩学习。

“为推动青梅等特色农业种植,大新县从2018年起出台特色农业奖补办法,实施产业‘以奖代补’项目,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而非贫困户发展青梅、龙眼、桑蚕等本县重点推进的特色产业也给予一定的补助。如青梅,贫困户奖补800元/亩,非贫困户奖补120元/亩。2018年,该县给予1732户非贫困户产业奖补197.3万元,其中青梅1007户38.795万元。”大新县农村农业局副局长赵梅表示。

为了让青梅产业实现长远发展,今年1月30日,大新县与安徽省溜溜果园集团签订特色水果深加工项目。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并签订了采购协议,以当年青梅市场收购价优先收购大新县农户种植的青梅。免去了农户的销售难题。除溜溜果园集团外,福建、汕头等地的大型果脯企业也是这里的采购商,而日本的企业也每年会采购400~500吨青梅用以深加工。

“放眼中国的唐诗宋词,就有很多篇章是与青梅有关的,实际上青梅也一直是很多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榄圩乡乡长韦宝强说,下一步将着力把青梅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旅游规划,助力乡村振兴。围绕青梅,打造“青梅文化”,让青梅成为一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名片。

戏四:桃城奇迹

“瀑布、水车、阁楼、清澈的泉水、干净的林荫小道……”迷人的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而这就是大新县桃城镇新屯乡村旅游区。

2014 年,该乡村旅游区在当地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大新县鑫旺门业有限公司的经济实力,采取“以企带村”、“农户入股+公司运作” 的模式,注册成立大新县新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带领新屯群众抱团发展乡村生态旅游。2018 年该乡村旅游区共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300 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 2 万多元,安排屯里7户贫困户在乡村旅游区里务工,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

10多年前,新屯乡与很多乡村一样,都是贫穷与脏乱差,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居多。新屯村有今日的变化皆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村民热爱的冯伟强。

1986年,冯伟强小学毕业,因为家里穷,早早去学裁缝,赚了点本钱后,又开始兼做布匹生意,很快他就在这行里崭露头角。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嗅觉敏锐的冯伟强决定转行,投资门业,做得风生水起。

因为生意上的原因,冯伟强跑过不少地方,发现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都搞得很不错。他想到自己家乡有山有水,而且水还是地下河水,那么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何不搞乡村游呢?

冯伟强把自己的想法跟村民一说,大家当即同意。就这样,鑫旺门业有限公司采取“以企带村”、“农户入股+公司运作”的模式,群众以土地、树木、鱼塘等实物折算人民币入股,公司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注册成立“大新县新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入股比例分红,按股份获得收益,让农民变成了股民。

成立后的新屯乡村旅游区先后投入 900 多万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占地9亩的现代密闭式体育健身中心,配备各类现代健身器材,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气排球场、兵乓球等体育竞技类活动场地。此外,为了充分利用空间,美化、绿化环境,健身中心周围还种植淮山70亩,种植芒果、沙梨、青枣、龙眼、皇帝柑等果类23亩;在景区内建设占地3亩的游泳池,新建 2栋别墅型宾馆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在河边修建了5个观景凉亭和 8家农家乐,供游客观赏沿河风光。

同时,观景长廊、儿童游乐园、真人CS 野战俱乐部等旅游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通过投入建设,新屯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各项软件硬件设施都得到了不断完善,旅游资源得到不断挖掘,旅游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如今走进新屯,步步是景,处处如画,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乡村旅游观光点。

“这里是目前大新最大的游泳馆,且由于是地下河水,清凉宜人,因此周末来游泳的客人非常多,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下饺子的情况。”长年在游泳馆前值班的保安冯日生介绍。

今年47岁的冯日生,是新屯村人,家中有妻子和2个孩子,原来两个孩子读书,负担很重,靠种玉米和甘蔗为生。一年下来仅维持温饱。2015年被核定为贫困户,如今大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小的已经出去打工。自从景区成立后,他就在景区做保安工作,月薪3000元,一年下来3万多元。“去外面上班都没那么好,在这里还可以管饭,早上8点开始上班到晚上9点多下班,2018年已经脱贫。”

冯伟强介绍,新屯乡村旅游区优先安排屯里的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就业,目前屯里7户贫困户均被安排在乡村旅游区里务工,人均月收入 1000 多元。村民不但可以获得“股金”分红,还能通过在家门口就业获得工资收入,日子越过越滋润。

有着16年党龄的老党员冯伟强说,要把事情做好,一要依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积极发展公司先进分子入党,如本科毕业的赵伟昌,和特种兵退役的赵千杰,2017年公司成立了党支部,不管做什么都要开党支部会议讨论。他说:一个人入了党就不一样了,凡是都会深思熟滤再做。二是要依靠群众,经常跟员工谈心,如今的新屯村,就像个大家庭一样,大家其乐融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冯伟强的带领下,大新县桃城镇新屯乡村旅游区会越办越好,通过乡村旅游带领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大新新屯游泳场。

猜你喜欢
青梅百香果贫困户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下
落叶在跳舞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莫兰迪的夏天
五月的一抹新绿
蒋湘兰:百香果 香百家
夏季养颜“青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