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桂北小城的别样扶贫

2019-12-20 01:58刘光林通讯员戴孝文
农家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再生稻亩产冷水

本刊记者 刘光林 通讯员 戴孝文

山地丘陵地形加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之称的灌阳县是广西自治区级贫困县,且灌阳贫困村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受地势、环境资源等影响,产业扶贫面临不少难题。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思路,灌阳县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地及丘陵地区,形成了以梨、李、桃、柑橘、优质稻、油茶为主导产业,加快水果、水稻、油茶三大核心示范区建设,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再生稻:创造世界之最

夏日,一场急雨洒过桂北大地,迈步走在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的田埂之上,两边田间即将成熟的稻谷随风摇摆。我们来到这个“再生稻高产第一村”窥探一个又一个一个丰收的奇迹。

“我家种了5亩再生稻,亩产最高的时候能达到527.8公斤咧。”在种粮能手王良富家的田地里。这位看起来年纪已有50岁上下的庄稼汉站在田边,指着稻田给我们介绍说:“以前我们都种双季稻,一年两回插秧两回收稻,2012年的时候村子里搞起了‘超级稻+再生稻’一体栽培,看到人家种这个稻子收割一次留下稻茬它又自己长出稻谷来了,不用再去犁一次田、插一次秧,省时省力,我们村子里大家都种起了再生稻。”

“再生稻是在头季稻收割后,利用头季稻稻桩萌发出的再生苗,培养生长的水稻。它节省了播种育秧、犁耙田和插秧等生产环节,节约了大量成本和劳动力,具有生长期短、生产效益高等优点。”联德村村支书告诉记者,王良富家种出的再生稻是联德村中亩产最高的一家。

灌阳县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院士领衔超级稻第四期攻关项目的协作攻关县,自2010年以来,该县在联德村创建了千亩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并于2012年开展了“超级稻+再生稻一体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示范,使得亩产不断获得突破。

2015年11月4日,广西农业厅组织区内外专家对联德村2000亩再生稻高产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时,这里的平均亩产就达到了514.6公斤。有关资料显示,再生稻大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在中国尚属首次,这说明灌阳县的再生稻生产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

精耕细作的农艺是联德村再生稻高产最基本的保障。灌阳县对联德村的高产栽培示范基地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用种量、统一播种时间、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五个统一”管理措施实施高产创建,长期对该区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免费给农户发放优质稻种和化肥,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农户,使得这片土地良种、良法、良田“三良”配套,加上当地村民的踏实勤劳,造就了这里的高产奇迹。

为了推广再生稻的规模化种植,灌阳县在联德村所在的黄关镇与邻近的新街镇涵盖30000亩的范围内建起了一个“神农稻博园”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联德村这个高产片区实际上是稻博园开展“超级稻+再生稻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超高产攻关区。

走出“神农稻博园”的超高产攻关区之外,在这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000亩的核心区、6000亩的拓展区以及21000亩的辐射区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千亩大户也不断涌现。周开林便是其中一个,在他的家庭农场里,播种机、收割机等机械化设施齐全,稻米生产线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经营已具雏形。

不同于单纯依靠劳力成本的精耕细作,这些机械化设施的前期投入大,对于半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解决再生稻大规模种植的资金瓶颈问题,在县政府的引导下,联德村人和金融机构牵手共同发展再生稻种植。

2015年11月,灌阳县政府与农业银行灌阳县支行签署了《灌阳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引入“政府增信”机制,为符合条件的种粮户发放贷款。首笔“政府增信”贷款10万元就被发放给了周开林,支持其近千亩的水稻种植。“我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以前融资搞生产是相当困难,现在有了‘政府增信’贷款,我们贷款搞生产脱贫致富不再是空想了。”周开林说。据统计,近年来,农业银行陆续发放农户贷款、安家贷、农民工创业贷款等300多万元,支持联德村民发展生产,扩种杂交稻。

灌阳县是“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广西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近年来,灌阳县培育了50亩以上粮食生产大户129户,经营面积达3.7万亩,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名列广西前茅。在联德村的高产示范带动之下,30000亩的“神农稻博园”正在水稻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强劲的步伐,不断刷新记录。

2016年,灌阳基地头季稻平均亩产950.6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97.6公斤,两季合计亩产总量1448.2公斤,创华南稻区“一季稻+再生稻”高产纪录,也是世界高产纪录。

2017年,灌阳黄关镇超级稻一季稻平均亩产1009.45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552.1公斤,一季加再生稻亩产高达1561.55公斤,袁隆平院士“吨半稻”的梦想在灌阳得以实现。

2018年,测产验收专家组近日对广西灌阳县水稻超高产攻关示范基地进行一季超级稻测产,结果显示加权平均亩产再次突破1000公斤,单产连续9年名列广西第一。

王良富种了30多年稻谷。“以前一亩稻谷收成只有200来公斤,现在亩产上了1500公斤,稻谷‘二胎’技术就是好!”他说,成为基地农户后,他侍弄稻田更加精心,“袁老让我好好种地。他给了好种子,我不能糊弄!”

油茶:带富万户的“万户侯”

油茶树,适生范围广,抗冻抗虫又抗病,寿命长,种出油茶果榨出的山茶油,在市场上每斤可以卖到一百多块,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灌阳,蒋进军夫妇率先种植油茶树,并开始发展油茶产业,走上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蒋进军夫妇的油茶种植示范园位于灌阳县黄关镇大坪村。看着漫山的油茶树上已经结满了绿油油的油茶果,这样的丰收场景,蒋进军夫妇足足等了18年。“我和我爱人从2000年开始在这片山上种东西,2017年收益5700万元。”看着这硕大的油茶果,蒋进军脸上满是欣慰。

满山油茶。

用油茶果榨出的山茶油可直接品尝。

油茶果

蒋进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与林业结缘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 2001年,蒋进军与妻子蒋晓凤承包了4000多亩荒山,先后种植黑李、石榴、杉树等。2009年,灌阳县紧抓国家油茶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种植大户以“企业+农户”的形式规模化种植油茶。借此机遇,蒋进军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油茶。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蒋进军在2010年种下了246亩油茶林,2011年种植的油茶挂果率达60%。其中,最高单株鲜果产量4.25公斤,当年采集鲜果10吨,产茶油1吨。2012年,大坪山油茶示范基地被列为国家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点。

油茶基地让当地百姓看到了种植油茶的良好前景,纷纷效仿种植。当年,基地就带动周边1000余户种植油茶3000多亩。为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油茶,蒋进军在2013年成立了3家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 基地+农户”的形式,实现规模化种植。他自掏腰包为入社农民提供优质壮苗、肥料和技术指导,并承诺按市场价收购农民的油茶果,产品销售所得净收入全部返还农民。有人说蒋进军是傻子,偏做亏本生意,但蒋进军却说:“我愿意做这样的傻子。油茶产量要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让百姓看到发展油茶的实惠,让他们有信心跟我一起规模发展油茶产业。”

为了把油茶种好,蒋进军和蒋晓凤煞费苦心,慢慢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种植方法。一二月份开始播种,五六月份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草死了就当作有机肥二次利用。在这样的种植模式下,既延长了油茶的生长周期,又保持了油茶的原生态生长环境,种出的油茶果个个饱满硕大。用油茶果榨出的山茶油可直接品尝,色清味香,是健康的食用油。

我们来到蒋进军的油茶种植基地,大片油茶树正迎来挂果期。“油茶树种植后3年可挂果,6年达到盛果期,收益期可达数十年。”蒋进军说,目前2100亩土地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油茶已经挂果丰产,其余的也已全部种下油茶苗。油茶生果每亩年产量最高达到2000斤,平均1800斤。“茶油营养价值高,目前每斤茶油可卖到80元,且供不应求。”

产量上去了,蒋进军却并不满足。“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他主动与国内部分高校取得联系,邀请科研人员为油茶种植和茶油生产制定严格标准。又不满足单一的粗放型经济,蒋进军夫妇在油茶基地内建设了榨油厂,去年产油茶生果90多万斤,榨油7万多斤,产值达到了600多万元。同时又购入了先进的流水线设备,对山茶油进行了深加工,优质山茶油变成了手工肥皂、润肤油等多种日常用品。山茶油被玩出新花样。

成功后的夫妇俩鼓励周围群众一起种植油茶果,并为贫困村民送去免费的油茶苗和肥料,教授油茶种植技术,以自身力量带领村民们一起脱贫致富。2016年,蒋进军创办的广西中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万多户农民种植油茶1.2万亩。

油茶产业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帮扶下,在灌阳有6个像大坪山这样1000亩以上的高产油茶示范林基地得到政府扶持。该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参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推广油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带动当地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

该县在推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1000元/亩,非贫困户补助500元/亩;非贫困户种植油茶带动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每带动一户贫困户另外补助2000元。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在灌阳县黄关镇大坪山油茶示范基地扶贫车间工作的贫困户赵玉秀说。

目前,灌阳县油茶种植面积近8万亩,种植农户达1.29万户,年产值11000多万元,共培育油茶加工龙头企业2家,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31户。

冷水鱼:新晋“热产业”

鲟鱼是世界上现存体型大、寿命长的古老鱼类,它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人们餐桌上难得的美食。

史运忠希望能带动附近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灌阳县黄关镇猫儿石村四面环山,昼夜温差大,温湿度适中,高山上的流水清澈而低温,适合鲟鱼的养殖。

从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进入黄关镇猫儿石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基地建在海拔在800米以上青山秀岭,竹枝枫叶之间的大山深处。行车经过多个陡坡、急弯后,一排排整齐的坚固养鱼池出现在面前。

走进基地,听得潺潺水声。记者看到,远处一水泥石槽半倚山间,自山腰延伸到基地的鱼池中。沿着石槽往上,半山间一处山洞显露出来,洞中有泉水奔流而来,流入过滤池,再流入基地的鱼池中。

“大山深处建基地,山泉水养冷水鱼。”灌阳县杨帆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史运忠在基地一边查看鱼的长势,一边笑着告诉我们:“冷水鱼吃起来没有泥土味,鲜美嫩滑,在市场上俏着呢。”

据史运忠介绍,此处泉水水质达二级饮用水标准,水质良好,冷水资源丰富,属天然的弱碱型泉水,具有发展冷水养殖的自然条件,而且山泉的矿物质、维生素、藻类等含量丰富,非常适合冷水鱼的养殖,能促进鱼的快速生长,肉质细嫩,入口鲜甜。

2017年,史运忠在猫儿石村流转30亩土地,建设了一个流水多次循环使用的高密度生态冷水鱼养殖基地,并注册成立了灌阳县杨帆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公司+合作社(或养殖场)+贫困户”的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以带动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目前共有社员35人,其中贫困户30人。当年,一期工程共建起养鱼池和环保池87个,以养殖加州鲈、鲟鱼、虹鳞鱼等高品质冷水鱼为主,年产优质冷水鱼100吨。

据介绍,这里的村民都有在家门口养鱼的习惯,他们在房前屋后建造小型鱼池,品种就是以常规的草鱼、鲫鱼、鲤鱼为主,由于山路难行,客商不愿进山收购,鱼虽好,但也卖不出高价,“游”不出大山。“酒好也怕巷子深啊,好好的资源就这样浪费了。”

有了好的资源,就要充分利用。在史运忠的带领下,社员们将山泉过滤后进入鱼池,常年不断的泉水如同安装了流水马达,基地常年保持最新鲜最清澈的养殖水体。由于水质优良,他投放的鱼苗的存活率很高,长势良好。

冷水鱼必须形成规模。史运忠还与当地农户签订养鱼协议,希望能带动附近的村民,就能在家门口养殖致富。于是,他负责购苗、技术指导、成鱼回收。

利用猫儿石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技术指导,村里的鲟鱼养殖合作社对鲟鱼水池进行爆气增氧、杂质过滤、鱼粪沉淀等流程,这样既能够让鲟鱼健康生长,也可让排水达标。

接下来,猫儿石村计划将合作社冷水鱼从“繁育”逐步往“繁殖”方向转变。同时配合销售、旅游、餐饮等产业,打造一条产业链,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流水多次循环使用的高密度生态冷水鱼养殖基地。

猜你喜欢
再生稻亩产冷水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再生稻自适应仿形割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冷水泡面
陕西佛坪:冷水鱼养出“热产业”
炖肉秘诀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绿豆汤冲鸡蛋治嘴角糜烂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