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深山脱贫有门路

2019-12-20 01:58刘光琳通讯员邓春兰
农家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龙脊百香果梯田

本刊记者 刘光琳 通讯员 邓春兰

说到桂林龙胜,立马让人想到的就是龙脊梯田。对,这里是世界梯田原乡、中国红玉之乡、世界滑石之乡、中国养生圣地、中国多民族博物馆,龙脊梯田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龙胜平均海拔为700~8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是广西的贫困县。近年来,龙胜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出一条适宜山区实际情况的脱贫路。

高山种水果

这里有闻名于世的龙脊梯田,常年吸引着八方游人,热闹非凡。

然而距离龙脊梯田不到十五公里的白石村景象却截然不同,这里贫穷又美丽。我们的车上上下下爬行1个多小时才来到位于山间的白石村马路组。马路组的老组长廖德财正在将自己田地里刚刚成熟的300多斤百香果进行装箱。

廖德财告诉记者,白石村属于高山地区,路很陡很急,而且离县城很远,早两年还没修路的时候,因为路不通,我们只能走山路,农产品只能用背篓一点一点一背到镇上去卖,一天只能走一个来回,有的果子还来不及卖就烂在地里了,所以我们这里的生活很贫穷。迫于生计,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因为太穷,有的姑娘嫁到这里忍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抛下几个月大的孩子离家出走,所以,廖德财作为村主任就想帮大家改变这样的穷苦日子。

“我们村,我是第一个种百香果的。”一次外出偶然机会,廖德财看到别人种植百香果效益不错,回村就偿试着种了2亩,幸运的是,这里虽然穷,但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龙胜第二高峰,光照时间很长,高山地区云雾缭绕,适合种植百香果。“用于灌溉的水源是没有污染的第一道山泉水,肥用的是农家肥,种出的百香果,口感、颜色、品质都比其他的要好。”廖德财说,记者现场品偿,感觉百香果口感香甜清爽、酸度极低。

廖德财的2亩百香果试种成功后,在村里引起了不小轰动,村民纷纷跑来咨询。有大胆的开始跟着一起种,但也还是有不少人观望等待。

廖德财自已在原有2亩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已种有10亩,成立龙胜白石山岚百香果开发专业合作社,并带动全村种植。通过农业技术指导员选用高产、耐寒、抗病的百香果优良品种“紫玉1号”,以施用有机肥,不用或者少用农药,通风透光,立体挂果的生态栽培模式,把控百香果的品质。如今,在马路组的可以看到荒山、旱地、路边地角,凡是有泥的地方都上了百香果,农户参与 度高,带动效益好,共种植280亩,辐射689亩,辐射带动190户(其中贫困户40户),核心种植区种植百香果最高收入10元/年以上2户,户均年纯收入达3万元/年以上。

经过4年的发展,现在百香已是白石村的主要产业。村里的贫困户廖德海种了700株,已结果,望着挂满技头的百香果,希望今年有好收成。

当年种植当年收成的农产品,短期收入见效快,但价格变动大抗风险能力差。龙胜县水果办陈主任说,要确保农民脱掉贫困的帽子,第一是有计划控制种植面积,其次就是种有长期收入的品种,如猕猴桃、高柑等。他说,2012年开始龙胜引进适应山区种植且销售价格高的红心猕猴桃品种。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并给种植户每亩补贴2000元,提供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服务。

近日,龙胜山区红心猕猴桃采摘近尾期,在龙脊景区附近的公路边,可以看到不少的摊点正摆卖着这种奇异果。在该县隆升农业有限公司,正在包装猕猴桃的吴冬梅,她是龙脊镇思阳美味猕猴桃合作社的社长,她说自家的果子已收获并售完,现在公司帮忙赚点零花钱。

吴冬梅说,2012年县农业局组织合作社成立,有22户农家全部种植猕猴桃,2015年进入收获期,当年每户农家收入达5万多元。吴冬梅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以前,她自家种柑桔、罗汉果,因为孩子已外出工作,两口子是主要劳动力,一年收入三四万元。2012年,吴家种植五亩猕猴桃,三年挂果,2014年收入就翻了一番,达到六七万元。

据了解,合作社的农户们都增收了,有的农户家里劳动力多,种植面积大,收入比吴冬梅家还要多。后来,吴家逐步提高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10亩红心猕猴桃,记者提出到她的果园看看,她说合作社的红心猕猴桃早摘完了,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对于今年的收入,吴冬梅表示,肯定不会低于十万元,合作社中还有收入更高的。

对于销售,吴冬梅说,农户的果子有一半散卖,如卖给来收购的商户,或者在路边、景区卖给游客,价格可达到30元至40元每公斤,还有一半统一销售给当地的隆升公司。很多农户还利用网络销售,吴冬梅家也是如此。据介绍,吴冬梅的女儿在南宁工作,利用网络将产品销往南宁、柳州、钦州等地,今年红心猕猴桃40元/公斤,不包邮,销售价格相当不错。

2012年1月,农业局引进隆升农业有限公司,在和平里排组示范种植100亩“红阳”猕猴桃成功,第二年就试挂果。2014年,和平里排组猕猴桃示范园开始大量挂果,最高产量2498斤/亩,收入29976元/亩。经过各级部门的专家验收评价,猕猴桃适合龙胜种植,具有地方特色优势。

红心猕猴桃适宜区在海拔500~800米山区种植,土壤喜深厚、肥沃疏松、腐殖质含量高的砂质壤。据介绍,选择在这里种植、推广红心猕猴桃,就是看好这点,而且,高山种植区比平原种植晚一个月收成,八月初采摘,市场处在同类产品的竞争空白期,很有自己的优势。

目前,现在全县种植了2500亩猕猴桃,在目前水果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猕猴桃价格卖到30元/公斤以上,销路却不愁。

林下养凤鸡

凤鸡、翠鸭、亚冷水鱼、地灵花猪……说到龙胜的养殖产业,该县养殖产业都是走小众、高端市场的特色养殖之路,在脱贫致富上也收到了特别好的成效。

凤鸡养殖是龙胜扶贫成效最明显的产业之一。

泗水乡的群众素有养殖凤鸡的习惯,龙胜凤鸡则是该乡瑶族群众自繁自养、长期选育而形成的一个品种。由于生长在群山环峙、长期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下,很少与其它品种杂交,因而具有独色的优势。龙胜凤鸡羽毛色彩丰富多样,外表华丽,具有胫羽凤头胡须及镶边羽,外观清秀、亮丽,肉质细嫩香醇,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耐寒且耐粗饲,适合在山区农村生态环境好的果园林地放养。

2011年,龙胜凤鸡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成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据不完全统计,该乡2015年出笼龙胜凤鸡达50万羽,占全县出笼总量的45%,是该县名副其实的“凤鸡之乡”。

龙胜凤鸡

“我从1992年就开始养了。”该乡规模养殖凤鸡第一人石显周说:“不过以前养殖数量只有两三百只,后来政府为了帮助我们脱贫,开始扶持养凤鸡,给予鸡苗和饲料补助,我们的养殖规模也就逐年增大。现在,我的养殖规模达年出笼1万多羽,全村在凤鸡养殖协会的组织带动下,90%的农户均养有几十个以上的凤鸡,其中养殖大户有5户,年出笼凤鸡达20万羽,主要销往桂林、湖南等地和接待游客,基本是供不应求。”

随着凤鸡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鸡苗孵化成为一大难题。2010年,该县成功引进外地老板成立宏胜禽业有限公司,其养殖孵化基地落户泗水境内,当时注册资本50万元,占地40多亩,有种鸡2万多羽。现在已发展成为年可供应鸡苗300万羽和成品鸡打包外销的农业龙头企业,有效保障龙胜凤鸡养殖的的顺利发展。

据了解,为了给贫困户解决鸡苗和资金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帮扶,一是积极落实贷款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二是实施产业发展奖补政策,调动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的积极性,每户每年可补助达到2000元。

龙胜凤鸡大凡生态养殖场是一个近年发展的较大型养殖场。养殖场位于泗水乡周家村周家组114省道旁,是周家村原党支部书记蒙大凡创建的一个大型原生态凤鸡养殖示范基地。养殖场四周翠竹环绕,果树掩映,空气清新,是凤鸡生态养殖的理想之地。由于独特的养殖方式和优良的地理气候,养殖场凤鸡肉质鲜嫩,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目前,养殖场凤鸡存栏量6000羽,年出栏2万羽,年产值80万元,大凡生态养殖场的凤鸡也因此被誉为:“凤鸡中的战斗鸡”。

2013年,蒙大凡领回第一批扶贫鸡苗发展凤鸡养殖,由于缺乏经验,领回的1500羽鸡苗出栏时只剩不到900羽,第一批凤鸡养殖以失败而告终。在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大力帮扶下,蒙大凡没有退缩,对失败做了系统性的总结,至第二年10月,养殖场迎来了丰收年,这一年共养殖凤鸡12批,出栏凤鸡1.4万多羽,产值60多万元,纯利润达13万元。

大凡养殖场的成功实例充分调动了周边困难群众凤鸡养殖的积极性,为困难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通过养殖场的技术和销售支持,周边26户贫困户加入了凤鸡养殖行业,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些贫困户不仅还清贷款,有的还添置的新的家电,以前的旧房危房也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泗水乡八滩村对河组贫困户侯雄伟,依靠养殖凤鸡不仅脱贫,还添置了现代农机具。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家养殖凤鸡5500羽,年获纯利6万元,家庭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409元提高到去年的8842元。据统计,去年全县共养殖商品凤鸡150万羽,养殖户2150户,总产值1473万元;其中参与养殖的贫困户,户均增收4500元。

“每出售一只鸡能赚11~12元,每年我养3000~3500只,一年就有收入3~4万元,以前东奔西跑打零工,一年收入1000~2000元,刚好够子女读书的钱,那时子女读书也不用很多钱,刚好够生活。后来就回来养鸡,一年一年的扩大规模,政府也帮忙,每个鸡苗补2元,后来政策又好,我又是贫困户,每年又补我2000元。”马提乡马提村的村民银启保的养殖场从成立最初的数百只鸡苗,扩大到现在的3500只,平均每年的销售额达到4万元。

目前,龙胜持续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养殖龙胜凤鸡、翠鸭每羽补助3元,贫困户养殖补助5元,去年这两项补助资金共计480万元。同时,在龙胜凤鸡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收录的大好前提下,该县聘请广西大学专家对凤鸡保种选育进行深入指导,成功完成金凤、银凤两个商用配套系的选育,确保了凤鸡品种的纯正,也使得凤鸡的各项生产性能大幅提高,并具有“防伪”功能。记者在该县周家凤鸡养殖合作社看到,该合作社的凤鸡都统一佩带脚环,消费者很易辨别真伪。

梯田成“网红”

进入农忙时节,龙胜县龙脊梯田旅游景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不断前来赏美景,甚至还有些游客带着家人和孩子到田间体验农耕之乐。

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这里是穷山沟,四周群山环绕,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我们的祖辈便沿着山的坡度开挖梯田。”大寨村村民潘应芳说,祖辈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开挖,龙脊梯田养活了当地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这种传统的劳作方式,虽然村民们都吃饱了,但是由于以前不通水、电、路,多余的粮食常常被村民们拿去喂猪、喂牛,根本无法运出大山。不少年轻人都纷纷放下锄头走出大山,大量的梯田撂荒。”说到这些,潘应芳感慨不已。

近年来,龙胜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探索出“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新路子,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说干就干。龙胜立即开启保护梯田的行动,对道路两侧的土地进行大规模平整,规划出高标准的农业示范田,一举成为当地的农业科学发展排头兵。不少村民又渐渐回乡,重拾锄头。

短短几年间,曾经被“遗忘”的龙脊梯田又回来了。据介绍,2017年11月23日23时02分,“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在罗马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审,正式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随着龙脊梯田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

“光有人来有啥用?别人看下风景,拍几张照片就走了,根本留不住人。”为此,龙胜组织专业人才,通过开展厨师、导游、蜡染、刺绣等各类培训,并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培训。通过培训后,不少村民都在家门口开了农家乐、民宿等。

“形成完整的旅游业态后,每天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潘继凤说,以我们瑶寨来说,村民打破千百年传统,解开包裹严实的长发,开展长发梳妆歌舞表演,2018年,黄洛瑶寨接待游客60万人次,仅歌舞表演一项就分红300万元。

村民们看到商机后,大家都从最初的“不敢干”转变为“抢着干”。潘继凤乐呵呵地说:“现在,我既参加了村里的歌舞队,又买刺绣工艺品,一年收入有七八万,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目前,龙脊梯田景区已经探索出旅游扶贫新路径,逐步形成了“企业带动”“景区辐射”“村寨联盟”等扶贫模式,构筑龙胜“全域一区一线”的旅游发展格局,带领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旅游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现在,“文化”和“情怀”的融入大大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我们这里房间全部满房,甚至提前半个月就在网上订满,生意比原来还要火爆。”平安村景区云山居客栈廖老板说。

除此以外,龙脊旅游公司与各村寨签订了梯田维护协议,按门票收入的10%提取梯田维护费分红给当地的村民。2003年分红给村民的梯田维护费为2.5万元,2013年为347.58万元,到了2018年增长到978.86万元。

对核心景点的接待量达到36万人以上的,公司按1000元/亩的标准给予种田农户种田补贴,2013年补贴给村寨的种田补贴为75.52万元; 2014年补贴为146.76万元;每年不停的递增,2017年补贴为160.88万元,2018年补贴给村寨的种田补贴和延迟收割稻谷补贴为180.38万元。

如今,龙脊梯田景区中的刺绣展示馆、农耕文化展示馆等文创项目相继开馆,成为各大网络平台的“网红”景区。“文化+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龙脊百香果梯田
甘肃梯田
赏龙脊记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山区修梯田》
落叶在跳舞
莫兰迪的夏天
龙脊梯田
五月的一抹新绿
蒋湘兰:百香果 香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