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立德树人融入医学生专业课教学中

2019-12-22 10:31闫平慧张淑珍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医患专业课医学生

田 华,闫平慧,张淑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2016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它不但是指导高校教育的全局性思想,也解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医学院校承载着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如何将这一全局性的指导性思想落实到教学中,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的事情,也是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1 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树立德业”。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将“立德”解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可以看出“立德”是指主体自身的道德率先垂范作用,并以此影响他人。“树人”《词源》中的解释是“培植人才”。《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知“树人”主要是“补益于人,使人成才”。“立德”是手段,“树人”是目的,其实质是解决“立何德”“树何人”“何以立德”“以何树人”的问题,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立什么“德”,决定了树什么“人”;树什么“人”,体现了立什么“德”。人无德不立,“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离开“立德”,“树人”就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德”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环节[1]。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是立“四德”、树“六有”。“四德”即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2]。“六有”即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3]。

2 医学教育中的立德树人

2.1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医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在思想政治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的程度明显不够。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重教学、轻人文”现象。医学的专业性较强,且医生可以自由行医开诊,他们靠的是技术吃饭,在现代医学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便出现了“技术至善论”,医学生对政治和社会问题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淡漠和反感。临床医师及带教教师更加关注患者的躯体问题、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结果,他们重视药物治疗而忽视心理疗法。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医学处于了金钱异化的漩涡中,违背了医学的宗旨,甚至一些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在国内,医学教育“重专业、轻思政”依然是普遍现象。

2.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我们将健康信托给了医生,我们把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了教师。”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医生,社会使命就是守住内心底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病人,必须恪守高尚的医德,从严要求自己,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医学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人文精神,即在有效医治身体疾病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这一点相比其他理、工、农、文等专业尤为明显。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解决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开展工作。注重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结合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尽量以生动活泼贴近心灵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教育,加强医学生救死扶伤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

2.3 解决途径

2.3.1 不断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思想认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做事风格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反思,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纪律规矩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应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影响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尤其是35岁以下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具有博士学历或留学背景,这些教师的科研能力突出,但也存在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的情况。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科研学术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提升青年教师立德树人思想认识。另外,医学生学习任务重,所以专业课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主要传授给学生的是专业知识,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教育,而专业课教师恰恰是接触学生时间最长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人。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可适时穿插著名医学家的良好医德医风;在临床各科教学中,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育和引导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细节为学生进行“德”的教育,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行为引导学生。例如,上课高峰时间学生与老师一起挤电梯,常常出现谁能挤谁先上现象,其结果往往是在高层上课的教师选择爬楼梯,还有甚者,在拥挤时间段低楼层上课的学生也去挤电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低楼层爬楼梯,不要占用资源,见到老师主动谦让,等等。再如,下课后,很少有学生主动关灯,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学生。另外,对于很多专业课如人体解剖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职业观和人生观教育,在课堂上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在课堂外安排生命教育“感恩无言良师,践行医者使命”,引导学生追思推动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无语良师,向生命致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时刻牢记医学生使命。

2.3.2 加强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教学 当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在重视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也关注患者的心理治疗,它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范围。同时对医学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不单要进行医学科学教育,还要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当代医学生因社会化程度低、沟通技巧与能力缺乏,常常会因不必要的医患矛盾而影响正常的医疗活动。因此,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的学习,能够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和价值观,能够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提高医疗效率。

2.3.3 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要本着理论讲授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经典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具体、鲜活的案例中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使素质教育具体化,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也重视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2.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都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九个坚持”之一,就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立德树人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路径。我们应意识到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医学院校教育者的责任,这意味着需要所有的医学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全员、全程进行素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医患专业课医学生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