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护理实习生采纳技术教学行为的探索与思考

2019-12-22 10:31宁,李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实习生高校教师互联网+

刘 宁,李 喆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41)

著名的“乔布斯之问”提出了世界性发展难题——教育信息化。2015年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清晰明确地提出了“互联网+”11项重点行动计划。而“互联网+”这一概念是当今知识经济推动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是新的形态演变[1]。在这一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网络技术与电子产品相融合,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相连,催生了“互联网+教育”[2],用互联网改变高等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服务模式[3]。当前,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效果惊人,出现了“互联网+上课考勤”“互联网+无纸化考试”“互联网+课堂教学互动”以及“互联网+课堂讨论”[4]。因此我们认为,“互联网+教育”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实现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和高效化[5]。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已经初具规模,但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没有完全发挥作用[6]。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如双语教学、微课、慕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正在快速崛起,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7],“互联网+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8-9]。作为高等教育活动主体的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10]。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环境下护理实习生思维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跨界融合,构建师生高效互动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信息时代卓越护士的培养方式[11-12]。

1 明确“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外教师采纳技术教学行为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对高校教师采纳技术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模型阶段[13-14],依据教学行为的相关理论、修正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修改后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易用性[15]。国内外教师采纳技术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多基于TAM或其扩展模型,多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或质性研究数据分析方法[16-17]。例如,有学者利用创新扩散理论构建环境特征、个体特征、学校特征和技术特征4个维度的教师采纳教学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避免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17-18]。欧洲学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教师采纳技术教学行为的数据,分析在不同时间段教师采纳信息技术的类型,用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如判别和聚类分析明确不同时间段教师采纳信息技术类型的影响因素[19-20]。我国也有学者采用质性访谈方法研究基于信息化的教师采纳技术教学行为相关影响因素[21]。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采纳技术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这一概念,导致相关研究结果在引导高校教师教学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 明确“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起点,是课程评价的首要原则。护理实习生教育要以培养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与时代发展契合的人才为目标,同时体现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课程内容需要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特点,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重新开发、组织并实施。对于高校教师,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将职业经验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新的教学模式将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知识系统化、生动化,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互动,共同探究。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平台进行多元化评价,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能及时得到反馈[22]。新型教学评价活动是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是传统教学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3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调研情况

本研究以某大学护理实习生为对象,通过采用前期循证文献查找、个案研究与课程数据调研方式,在其以“准护士”身份完成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探究基于“互联网+”的护理实习生采纳技术教学行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内容:学生一般情况、专业、年级,对“互联网+”的认识,平均每日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若没有移动互联网则学习情况如何,是否用手机上网看国内外健康评估、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临床护理课程公开课视频,手机上网对临床学习的影响,在当前网络条件下临床专业课的引导作用如何,当临床学习中遇到困惑和难题时是否选择互联网学习平台,手机上网的主要用途,通过手机上网主要学习的课程,希望护理专业课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对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发展趋势的评价,对当前高校医学专业课教改的建议。

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大学三、四年级的实习生占97.4%,护理专业学生约占91%。问及“是否用手机上网看国内外健康评估、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临床护理课程公开课视频”问题,70.7%的学生回答“是”,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互联网+教育”的接受度较高,乐于接受网络资源并能够有效利用。问及“临床学习中遇到困惑和难题时是否选择互联网学习平台”,有94.4%的学生回答“是”,说明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变。

4 问题与思考

4.1 全面培养教师互联网信息素养

“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是创新、发展和有效融合[23-24],如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和教育主客体的跨界融合,对于解决“乔布斯之问”中提出的医学教育信息化难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25]。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不同,对互联网的利用率不高,信息素养较低,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培训。因此,需要构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系统化培训体系[26],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使高校教师主动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不同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硬件和软件设备进行合理开发,为教师提供通畅、高效的网络平台,使其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活动。

4.2 积极推进“互联网+”教学评价和学分认定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对于首次使用“互联网+”教学的临床课程教师,在工作量上加倍计算并给予绩效奖励。不同高校对同一专业的课程,可以积极探索学分认定和教学效果评价办法,有效建立相同学科之间学分互相认同制度,实现教师资源共享、课程共享等。教师可以灵活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授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与学生实时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27]。这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效率,牢固掌握基础和临床知识。

制定《护理实习生实习守则》,教师根据实际临床教学需要,利用开发的网络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全部置于互联网环境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临床教学。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知识枯燥抽象,没有临床经验的学生有时会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合理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使抽象的临床教学更加具体、生动[28],如视频案例、教学查房、案例教学、护理基础模拟操作、虚拟实验室、护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短小精悍的微课和慕课等。临床教师可以对护理实习生进行一对一教学,利用网络管理学生,做到放手不放眼,也可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了解实习生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

4.3 “互联网+”背景下卓越护士培养的前景展望

“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护理实习生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有力推动了我国卓越护士培养[29]。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除积极开发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实现医学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外,师资信息素养培养是关键问题。高校教师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医学高校应有正确的教学定位和发展策略,使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教育”相辅相成,满足实习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多元化教学提供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要从护理教育的特点出发,为护理实习生营造真实的临床环境,采取激励措施吸引其主动参与教学,积极与临床带教教师沟通。教师应主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新时代的卓越护士[30-31]。

猜你喜欢
实习生高校教师互联网+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