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使用双膦酸盐预防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

2019-12-23 05:35柳淇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酸盐骨量酸钠

柳淇元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骨科,广东 江门 5290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糖尿病伴发骨质疏松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并发骨折的病例也越来越多[1]。为了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期有效预防以及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非常重要。以下将我院经临床治疗证实的51例合并骨量低下的糖尿病患者对双膦酸盐预防骨质疏松的疗效进行相关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型糖尿病合并骨量低下或已发生骨质疏松(T值<-1)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26例,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8.2岁。将以上51例患者按照糖尿病病史分为3组,其中A组(1~5年)18例,B组(6~10年)16例,C组(>10年)17例。上述糖尿病患者为我院内分泌科以及骨科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进入试验前测定骨密度T值<-1;全部病例均排除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及性腺原发性疾病,无原发性心、肺、肾疾病,且肾功能均正常,各个患者体质量指数控制在18.5~30.0 kg/m2。详见表1。

表1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Table1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组别例数(男/女)体质量指数(kg/m2)糖尿病病史(年)使用唑来膦酸钠前骨质疏松率(T≤-2.5)(%)A组(1~5年)18(10/8)26.45±3.212.4±2.530.00B组(6~10年)16(7/9)25.76±2.447.8±2.143.75C组(>10年)17(8/9)24.33±3.9714.6±4.541.18

1.2 病例相关临床处理

将所有纳入分析病例患者及时使用美国GE公司Lunar DPX-NT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骨密度,包括Ward’s三角、L1、L2、L3椎体。测定骨密度后2 d内静脉注射唑来膦酸钠注射液,并于1年后再次测定Ward’s三角、L1、L2、L3椎体骨密度。

1.3 诊断标准

根据WHO诊断标准:受检部位只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T值≤-2.5SD,诊断为骨质疏松;-2.5SD1.0SD为骨量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整体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查各组各试验对象使用唑来膦酸钠前后骨密度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各组数据利用SNK法进行两两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个试验组骨密度之差不完全相同,3组患者Ward’s三角前后测定骨密度差组间对比,F=4.226,P=0.02<0.05(见表2);3组患者L1-L3椎体平均骨密度差组间对比,F=4.627,P=0.015<0.05(见表3)。SNK法两两对比提示:A组与B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三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钠前后Ward’s三角骨密度变化

Table2Chang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Wards’ triangle in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jection of diphosphonate

组别例数使用唑来膦酸钠前Ward’s三角骨密度值T1使用唑来膦酸钠1年后Ward’s三角骨密度值T2前后T值之差T0A组(1~5年)18-2.04±0.70-1.06±0.670.98±0.35B组(6~10年)16-2.16±0.67-1.47±0.870.68±0.34C组(>10年)17-2.29±0.58-2.08±0.640.67±0.38

表3三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钠前后L1-L3椎体平均骨密度变化

Table3Change in averag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1-3 lumbar vertebral body in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jection of diphosphonate

组别例数使用唑来膦酸钠前L1-L3椎体平均骨密度值T1使用唑来膦酸钠1年后L1-3椎体平均骨密度值T2前后T值之差T0A组(1~5年)18-2.09±0.72-1.08±0.680.99±0.34B组(6~10年)16-2.27±0.70-1.51±0.890.69±0.32C组(>10年)17-2.24±0.59-2.09±0.660.66±0.39

分别对3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钠前后Ward’s三角骨密度值进行配对T检验:A组(1~5年)T值=3.34;B组(6~10年)T值=2.96;C组(>10年)T值=3.02。T值均大于1.96,P<0.05,认为3组用药前后骨密度均有改善。

分别对3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钠前后L1-L3椎体平均骨密度值进行配对T检验:A组(1~5年)T值=3.24;B组(6~10年)T值=3.56;C组(>10年)T值=2.88。T值均大于1.96,P<0.05,认为3组用药前后骨密度均有改善。

3 讨论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确诊为糖尿病,同时存在明确的骨质疏松且排除其他继发病因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及其所致的代谢紊乱可通过不同的环节影响骨代谢过程,从而导致代谢性骨病的发生[2]。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可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包括:(1)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导致钙摄入量减少;大量膳食纤维的摄入降低钙的吸收,因而钙的摄入量进一步减少[3];(2)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骨量丢失[2],如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小管对钙磷重的重吸收率降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1a羟化酶活性下降,1,25(OH)2D3生成减少,进一步影响骨矿化;神经和微血管病变影响局部组织的血供和神经营养,使骨转换加快,加重骨量的丢失;心血管并发症如脑梗死导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降低骨骼的应力作用,加剧骨量丢失。意大利流行病学调查显示,DM患者中21.1%伴发骨质疏松性骨折[4],而骨质疏松骨折的危害性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约有50%患者致残,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5-7]。我国DM患者超过1亿,其中有1/2~2/3的DM患者伴有骨密度降低,其中有1/3的患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其数据与本研究以T≤-2.5为诊断标准测得结果一致。双膦酸盐是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其特征为含有P-C-P基团,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之一。双膦酸盐与骨骼羟磷灰石的亲和力极高,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的破骨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目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双膦酸盐主要包括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依替膦酸钠[8-9]等,由于唑来膦酸应用的广泛性,其安全性得到临床上的认可,被认为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线药物,以此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规预防骨质疏松药物易于被广泛接受。而本研究则以唑来膦酸钠为抗骨质疏松药物针对不同病史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防治的疗效的研究,研究中发现唑来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可根据糖尿病病史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疗效,在糖尿病发生后合并出现骨量下降即对患者使用唑来膦酸钠可取得更大疗效。

猜你喜欢
酸盐骨量酸钠
多电极电解制备高铁酸盐及参数条件优化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绿色水处理剂高铁酸盐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阿仑膦酸钠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老年人能用“退热栓”吗
欧盟:海藻酸、海藻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无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