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2019-12-23 07:09乔艳峰义勇王天翀张日富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胫骨股骨置换术

乔艳峰,义勇,王天翀,张日富

(山西华晋骨科医院,山西太原 030000)

膝关节主要是由股骨,胫骨和髌骨构成的,是人体的主要承重关节, 也是最易受到损伤的关节之一,是人体全身发病率最高的关节。 膝关节的疼痛不仅可以涉及关节内的各种病死,也常会因各种关节外因素引起[1]。 膝关节病常见类型有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骨坏死。 对于晚期膝关节病来说,如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残疾[2]。 随着近几年来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被广泛地应用在临床治疗晚期膝关节病上。 该文以2016 年3 月—2018 年12 月为研究段,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进行治疗晚期膝关节病的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108)和观察组(n=108)。 对照组108 例,其中男83 例, 女25例,年龄61~85 岁,平均年龄(72.23±2.50)岁,病程1~8 d,平均病程(1.5±4.3)d。 观察组108 例,其中男80 例,女28 例,年龄63~86 岁,平均年龄(73.27±2.57)岁,病程1~9 d,平均病程(4.2±1.2)d,其中单髁置换术后肌间静脉血栓1 例,全膝置换术后有腘静脉1 例,腓浅静脉2例,肌间静脉血栓3 例,单髁垫片脱位2 例,术后外伤骨折2 例, 翻修全膝1 例固定1 例, 全膝术后外伤2例。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晚期膝关节病的诊断标准,均经影像等检查进行确诊;(2)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使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治疗;(3)意识清楚,能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4)患者及其家属愿意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排除标准:(1)合并传染性疾病、重要脏器损伤或恶性肿瘤者;(2)合并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异常或伴有内分泌疾病者;(3)近1 个月居其他方法治疗会对该研究产生不良影响或入院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取患者内侧髌旁做一个直行切口切除患者部分髌下脂肪垫,然后对内侧半月板进行切除,对胫骨以及股骨内侧增生的骨赘进行清除,使用定位的方式进行胫骨截骨并取出切下的胫骨平台,以此来确定胫骨假体尺寸的大小。接着对股骨髁间骨赘进行消除后使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到90°后在后交叉韧带起点上1 cm左右沿股骨机械轴方向钻孔,植入导向金属杆以确定截骨位置。 然后截股骨后髁,测量截取骨块的厚度后从1 mm 开始逐渐增加致屈伸间隙的平衡。 接着安装假体试模并对膝关节的稳定性以及试模的匹配度进行调试。 安装完毕后关闭切口并用棉垫进行包扎。

观察组:采用初次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术。 术前12 h 对患者给予抗凝,而后取患者仰卧位,实行全麻后在患者膝正前方做一个纵向的切口。 接着沿着患者的髌骨内侧进入膝关节后对髌骨下脂肪垫,髌骨上囊,半月板以及滑膜等组织进行切除,然后切断患者的前交叉韧带,松解挛缩软组织后分别取出股骨远端以及胫骨近端的骨赘。 如果患者膝关节存在畸形的情况,应该对副韧带进行松解,或者是纠正截骨,先利用髓外定位系统对胫骨关节面进行切除, 需要注意的是,截骨的厚度应该控制在10 mm 以内,且应该保持截骨面向后倾3°~7°。 在进行股骨远端截骨的时候,需要使用髓内定位系统进行操作。 在进行截骨操作的时候,需要外旋3°并外翻6°(根据情况略有调整),利用试模调试直到力线正常和软组织维持平衡。 而后将大小适宜的假体植入关节端后使用骨水泥进行固定,并检查患者膝关节屈伸的状况, 术后切口留置引流减压,术后6 h 再给予一次抗凝。

1.4 观察指标

(1)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的时间,包括膝关节疼痛感(VAS 评分),膝关节功能以及膝关节活动度缓解时间 (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 分,分值越低,则表明治疗效果越显著)。 (2)并发症发生率。 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血栓,关节僵硬,假体松动,假体感染。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分]

表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分]

组别膝关节疼痛感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n=108)对照组(n=108)t 值P 值30.12±3.63 55.58±6.67 4.296 0.023 36.11±2.64 57.22±6.61 4.932 0.018 29.22±3.68 61.22±5.66 3.235 0.027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1 个月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大的关节,属于活动范围较大的一种铰链关节,一般当人们在做屈曲活动的时候运动范围是最大的,膝关节易受外伤主因是它位于胫骨与股骨的末端,且承受着巨大重量。 晚期膝关病作为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慢性疾病, 具有病程较长,发作反复,发病率高以及治愈时间长的特点。 晚期膝关节病的临床表现有局部骨质疏松,骨质增生以及骨质退化等, 因此会较容易的导致关节周围出现骨赘,严重的时候还会发生关节畸形,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到晚期膝关节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的缩短,包括膝关节疼痛感,膝关节功能以及膝关节活动度缓解时间,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了患者的康复。 往常的保守治疗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成本较高,且效果进程缓慢,在治疗期间或者是治疗后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对患者的影响较大。近几年来,由于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替代了保守常规治疗方式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该方式的关键在于松解患者的关节软组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3-4]。该研究中,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将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到晚期膝关节病患者的治疗中,尤其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说明将人工膝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应用到晚期膝关节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式相对于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来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5]。且治疗后较少了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临床上提升晚期膝关节病的治疗效率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值得被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胫骨股骨置换术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多功能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