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27 01:49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长征中华民族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长征及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源泉。习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1]。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祖国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实效性差的缺点。本文探讨将长征及长征精神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用鲜活的历史史实,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人曾经经历的苦难,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素材,增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提高高职校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 长征及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2],在中国革命遭遇空前危机的紧要关头,四支红军队伍(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团[1])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在前有敌人重兵阻挡,后有敌人重兵追击的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转战十四个省[3],行程二万五千里,与数倍于我的敌人进行大小战斗千余次,最终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在陕北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中华民族从失败转向胜利的转折。在中华民族面临屡战屡败,遭遇千年未遇的大灾难之时,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2月15日至17日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解除了“洋顾问”李德的领导权,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领导人,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中华民族有了希望,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有了自己的救星,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长征,铸就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4]。

长征是世界历史上特别是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举。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有一到二次冲突,每行进300米就有1名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长征是人类智慧和力量在极度恶劣条件下迸发的奇迹。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40座大山,其中雪山有五座,跨过30条大河[3],长期无后方作战,粮食、被装、弹药、营地全部没有,明天走到什么地方不知道,明天有没有饭吃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活下来不知道。穿越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海拔5000米的雪山,穿越人烟荒芜、鸟兽绝迹,随时可能陷入沼泽被污泥吞噬的草地,是什么支撑这群脸黄饥瘦、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没有怨声载道,没有散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信仰,是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坚持跟党走,为穷打天下,为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就是革命的理想、信念。长征,铸就了百折不挠、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长征精神[4]。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时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蒋介石仍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唐沽协定”,导致整个华北就要变成第二个东北了,蒋介石仍对中央红军进行五次围剿。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眼泪,在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召开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 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做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先锋队,表现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精神风范。长征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系民族,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4]。

长征历经14个省[5],途经10个少数民族地区,红军每到一地密切联系群众,发动人民群众,其中刘伯承与小叶丹结义为兄弟成为佳话。在长征初期,广大人民群众给予工农红军极大的物质支持,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妻子送郎上战场,母送孩儿上前线,男女老少齐动员,至今让人感动得泪雨俱下。长征途中无数红军战士因病、因伤,不能继续行军,藏在当地老百姓家中,得到老百姓的悉心照顾,这些伤员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遍地燎原,正如毛主席说的“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铸就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4]。

红军之所以能战胜数倍于我的敌人,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指战员之间,红军各部队之间,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靠的是顾全大局、服从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一袋干粮”[6]的故事,在长征途中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彼彼皆是。 每到生死关键时刻,大家毫不犹豫把生留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马留给伤员骑,干粮分给身体虚弱的战友吃,一幅幅战友搀、战友背,拉着马尾巴前行的画面,充分展示长征铸就了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长征精神的路径

2.1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长征精神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四门课程组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形势与政策》。将长征精神融入这四门课,必须处理好其契合点。在“概论”课题中融入长征精神,可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湘江之战的损失,在中国革命的危难时刻,召开的遵义会议,我党独立自主地确定党的领导人,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等方面,诠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建党历程以及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而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长征路上,如何增强“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原理”课程中融入长征精神,从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反对教条主义”,从而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诠释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扺制当今出现的疯狂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基础”课程中,让学生明确长征的胜利是信仰的力量,是人类在崇高理想和信念支撑下展现的奇迹,从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引入长征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

2.2 在实践教学中融入长征精神

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开展弘扬长征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可根据本地区红色资源的实际情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对分课堂[3],一半课堂教学,一半实践教学。例如武汉地区高校可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前往红安七里坪,参观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发源地,通过参观红军长征遗迹和纪念馆,以及聆听当地老红军及红军后代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校园内,可组织有关长征历史的读书会、红歌会,还可进行长征历史知识演讲比赛、长征歌咏比赛等活动,从而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来打动人心,启迪人生,通过无数先辈用生命创造的长征精神这一宝贵的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化解学生中存在的“心不服口不服、口服心不服、心服行不服”等现象,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心、入脑、入行”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2.3 在网络教学中融入长征精神

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职思政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国家公开课教学资源,以及部分名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网络课程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慕课相结合的方式,融合建构式、交互式、情景式、问题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组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本地区红色资源情况及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目前学生习惯依赖移动终端的特点,整体设计与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形成适合师生互动的教学体系,以此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 结 语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写就的奋斗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可忘却的壮丽篇章。长征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长征及长征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提高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让长征精神铭刻在大学生心中,实现“红军帽”代代相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课长征中华民族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长征七号——让长征火箭实现脱胎换骨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