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内在契合性研究

2019-12-27 01:49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热点舆情国防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国防意识培育作为民族生存之魂,是国防的基础。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提升其国家荣誉感,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重要环节。

网络信息化时代为大众的生活和相互沟通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也逐渐成为热点事件的信息发布地和舆论讨论区。网络舆论的导向性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及道德判断及其国防意识的养成。

探究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内在契合性,探寻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拓展两者的理论深度,创新基于网络热点事件的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高校国防意识培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巩固教育成果的重要前提。

1 网络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是指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对社会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民生等热点事件,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情绪的集合。网络舆情由网络、热点事件、网民群众、情绪、传播和影响力六大要素构成。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对网民,特别是对网络热点事件关注度高,参与积极性大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作为硬币的两面,一方面,高校学生群体可以在网络舆论环境下获取正能量;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会给大学生群体或多或少带来一些不和谐声音,产生负面影响。

1.1 网络舆情提升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

作为我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相较于其他网民群体,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多的媒介资源,因此是网络舆情的“易感人群”。尽管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有所差异,但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对网络舆情,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和走向表现出了密切的关注和积极参与的意愿。这对提升大学生公民参与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网络舆情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大学生群体可以运用不同视角,全方位地了解热点事件整个过程,其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也能在这个了解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特别是在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中,持不同观点的网民进行论战交锋。大学生群体可以在这个过程接触到各种多元化的声音,从而提高其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1.3 网络舆情冲击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

由于网络舆论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而大学生群体正值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在纷杂、庞大的网络舆论攻势下,部分大学生会盲从,做出欠考虑或不全面的思考与判断,对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产生困扰,质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2 大学生国防意识概述

国防意识是国民抵御外来入侵,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自觉维护国家尊严的主观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已很少用战争形式来表现,更多时候体现在国与国之间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角逐,以及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而这些非战争的竞争直接影响着国家的众多领域,并且反作用于国防,进而促进或制约着国家国防的发展。国防意识作为无形而又能量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公民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民族的兴衰。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高校而言,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肩负着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任。

3 网络舆情与大学国防意识培育的内在契合性

契合性是指在有着明显区别又存在密切联系的两种事物之间寻找交叉点和共同点。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两者之间存在理论互通和实践互融。研究两者的契合性,通过网络舆情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对于提升高校国防意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提升其国家荣誉感,进而巩固教育成果,实现青年强则国强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3.1 网络舆情与大学国防意识培育的价值一元性

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效用关系,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虽然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领域,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关系,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价值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

3.1.1国家层面

网络舆情与大学国防意识培育两者终极目标一致。随着世界大调整大变革加速展开,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多变,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明显增大。国防意识培育作为民族生存之魂,是国防的基础。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提升其国家荣誉感,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重要环节。而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在网络上的映射,是社会问题的直接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由此可见,面对全球思想文化交锋交融的新形势和国家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与大学国防意识培育都是出于国家安全战略层次的考虑,两者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

3.1.2社会层面

网络舆情与大学国防意识培育都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能有效提升广大民众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此外,网络舆情相对于传统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大,传播速度迅速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保证了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时效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主要目的,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由此可见,通过网络舆情与大学国防意识培育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切实可行的。

3.1.3个体层面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作为主体,通过政治规则、政治知识等政治文化内容的学习,培养自身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素养的过程。人的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就是个体从自然人、经济人向政治人、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提高政治素养、提升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来满足其社会政治化发展的需要的过程。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现象的映射,对国家的安全性、政府的权威性、社会的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网络舆情多元化的特质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价值观判断、政治认同感产生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效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效果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要求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提升自身政治修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最终成为政治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一目标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不谋而合,两者相辅相成,具有高度逻辑契合。

因此,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推动作用,国防意识培育则是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3.2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功能相通性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虽然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领域,但二者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厚的滋养,具有显著的功能契合性。

3.2.1两者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网络热点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播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具有传播内容多元化的特征。高校可以通过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大学生了解事件动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其增强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提高其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同样涉及到历史、经济、地理、文化传统、形势政策等多个知识领域的教育,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思想觉悟等素质层面的培养。大学时代正处人生的转折点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国防意识教育的内容新颖又带有挑战性,恰好给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大学生在接受国防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得到充分提高,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得到加强。国防意识的引导又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最终促成大学生成长为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

3.2.2两者都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

无论是作为网络热点事件的实际参与者还是旁观者,大学生都在密切关注着网络热点事件发展与走向。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到国家利益人民权益的重大网络热点事件中,大学生群体通过参与将自身与社会联系起来。如参与“南海仲裁”、“中美贸易战”事件,激发了广大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昆山宝马男砍人被‘反杀’案”中,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转发、发表观点,形成巨大舆论,促进了事件的快速解决。因此网络热点事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公民意识等,促进其理想信念的形成。

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要求。国防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分析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在思想上与党和国家始终保持一致,将一腔爱国热情内化成努力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强大动力,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

3.3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实践交融性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在实践层面具有明显的实践交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3.1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方向

互联网给人们带便捷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沟通方式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获得信息、表达情感、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渠道。然而网络不良信息也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导致其出现人际关系疏远、网络舆论偏差、个人行为失范、价值观偏离等问题。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观意识。这恰好为网络舆情提供了价值评判和价值引导,确保了网络舆情的正确方向。

3.3.2网络舆情丰富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内容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存在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网络舆情能够为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南海仲裁”、“中美贸易摩擦”等关系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网络热点事件给大学生提供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广大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3.3.3网络舆情拓宽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沟通平台

受含蓄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影响,许多人习惯性将内心想法隐藏在内心,不愿与人分享。网络的发展给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提供了表达自身想法的平台。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发布网络热点事件相关信息、针对网络热点事件发表建议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得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进而引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

4 结 语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之间存在价值一元性、功能相通性和实践互补性。两者的内在契合性为探索如何基于网络热点事件创新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提升高校国防意识培育工作实效性,巩固国防教育成果,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提供了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热点舆情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