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与价值研究

2020-01-07 22:45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学教学活动

陈 瑶

(凯里学院 贵州·凯里 556000)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应付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问题,针对这一特点,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常见的问题来作一个简要探讨,并进一步分析现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和价值,希望通过相关问题的阐述,能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些许帮助。

1 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独断专行,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对自己所产生的伤害,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当然,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的特权,也是现代人的劣根性,若不加以合理引导和解决,其心理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进而引发心理变形。

(2)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文化、饮食、经历的不同,使得他们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也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此外,同学之间需要重新认识,师生之间也明显区别于中学时期,虽然同大家和谐相处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因自身性格的原因,比如自卑、敏感、多疑、畏惧等,使得人际交往难度变大,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当前大部分大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就生活在家庭的庇佑之中,对生活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未实际经手解决,以至于当问题出现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我知道问题,但不知道该怎么办?”缺乏生活必须的历练,在面对问题之时往往极为茫然,长期如此就会显得自己很没用,进而产生否定心理,一旦形成否定心理,若不能及时加以调解,极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有现实依据的,是当务之急的,以下针对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来进一步探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和价值。

2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高校开始涉足于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现如今已发展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能在高校正常构建,国家教委也在1995 年颁布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诸如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想品德课等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2001 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不仅要注重对文化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意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并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要求课堂为主、课外为辅并同步进行,2002 年,国家教育部对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做出了一定指示。此外,教育部同年还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引入到小学教育之中,2011 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实际需要完善、修订课程标准和内容,教育部就其教学目标、内容、课程的设置以及课堂的管理制订了相应的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的教学工作,2012 年,教育部则提出了要在中小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正式纳入到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中。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不断深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工作也在不断被强化和细化,但从实践来看,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的特殊性和学生心理的差异性,想要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这两大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和“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和“教”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用到这样一个词: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有何关联呢?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体现,简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所提升的就是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要注意,心理素质的提升是基于学生生理条件之上并借助外界因素的刺激进而转化成稳定、基本同时同自身精神、心理相契合的心理品质,换而言之,我们无法利用心理学教学活动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只能依靠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来稳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需求的。

(3)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与“教”,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国家教育部所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文件中都明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应设置专门的课程,由专业的师资团队指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师资队伍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文件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从业者除了要具备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各种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外,还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并自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由此来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沦为照本宣科的存在。

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建立从理论上回答了健全、提升及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等相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实现这一目的并非易事,除了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采取更多样化的方式、途径和教学手段外,还要对各种教学方式的成效进行细致分析,从而选取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积极影响;此外,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要深度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规律,立足于学习规律来寻求更有价值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完善,进而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稳步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建立,有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教”与“学”,“教”与“学”的核心则在于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通过理论知识和教学活动的结合,于活动之中发现不足并借此查漏补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质量提升,此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由此来强化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稳步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心理素质拥有一定的隐秘性和间接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就无法做到直接利用教学手段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虽说现目前为止不少教师在“教”与“学”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探索,但就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而言,依然不能达成一致,同时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区域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包含学习以及教学心理外,还包含了教学时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所以在有效的心理引导之下,并不仅仅是老师教学行为、个人行为的审势,也是对学生心理、学习行为的审势。

4 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现代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设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并按照规定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体系,设置专业的师资团队并不断提升师资力量,以通过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师资力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优化来为现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提供更多的保证,从而为现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得以稳步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学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