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文化
——阳明祠外部空间文化表达提升景观设计

2020-01-08 00:53董享帝欧静张蓝尹贾语非
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阳明园林贵州

董享帝欧静*张蓝尹贾语非

贵阳属典型山地城市,其历史文化往往与名山相关联[1],市内的阳明祠景区坐落于扶风山麓,历史文化悠久,景区内展示诸多贵州名人字画、名言笔记等,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两祠一寺的格局,也构成了山地园林独特的外部空间,可谓贵阳市古典园林之典范。然而景区的本土文化展示多体现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展陈,外部空间的园林设计并未流露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极大地影响了外来游客对贵州文化、传统园林的感知体验,不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本文尝试对阳明祠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空间形式的重新规划设计,提升外部空间的文化表达。

1.阳明祠—扶风山景区历史演变

2.阳明祠外部空间组合形式及其分布

1 场地概况

1.1 阳明祠历史

贵阳阳明祠景区历史演变悠久,由雍正文人何鹤川的书阁改造成扶风寺伊始,后光绪年间,于扶风寺左修建阳明祠,民国又于右修建尹道真祠,中间经历许多毁坏、重整,但一寺二祠的格局基本不变(图1),延续至今[2-4]。阳明祠景区不单是王阳明文化,还包含尹道真文化、贵阳历代文人字画,以及景区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

1.2 阳明祠外部空间组合形式现状

通过对阳明祠外部空间组合方式的现状调查发现,外部空间的营造元素主要为四种:建筑、地形、植物、水体。参照空间语汇分类方式将空间组合分为三类:字、词、词组[5],其中字是指单一元素的营造,以建筑为主;词指两种元素之间的简单组合;词组指三种及四种元素营造的复杂空间组合(图2)。从现状分析来看,建筑与地形是场地空间组合的主要形式。由于阳明祠内建筑占比较高,因此空间组合多与建筑相关,不包含建筑元素的空间组合主要集中在东南角的阳明祠后庭园,而由水体与植物单独围合空间或者二者组合形成的空间几乎没有。

1.3 阳明祠外部空间主要问题

对外部空间的游人活动、文化展现、植物现状等综合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游憩空间功能分区缺乏、植物空间搭配混乱、外部空间文化展示不足三方面。

3.未进行游线指引而鲜有人至的自然式水景

4.未进行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的喀斯特地质地貌

5.未进行任何功能设置的小空间

6.阳明祠空间重构示意图

(1)游憩空间功能分区缺乏。外部空间未形成有逻辑的游线秩序,游客活动较为随意、分散,许多景观节点由于位置偏僻,又未进行线路引导,常常被游客忽视,如景区内唯一的自然式水景区,鲜有人知,却是景区很好的景观资源(图3)。

(2)植物空间搭配混乱。植物是园林的重要要素,具有空间围合、意境赋予、改善环境等多重功能。然而在阳明祠景区,植物造景设计与管理非常混乱,现存的许多古树名木是很好的本地资源,却并没有依托其古树名木进行植物造景设计。阳明祠后庭院分布着许多富有喀斯特地形地貌特色的岩石,能很好地代表贵州多数园林的环境特色,然而景区却没有利用这一特点,打造岩石花园,任杂草在这些岩石上野蛮生长,毫无美感可言(图4)。

(3)外部空间文化展示不足。场地内由建筑、地形、植物等围合而成许多小空间,这些小空间原本天然有趣,可赋予诗情画意,但实际没有任何功能设置,成为冗余(图5)。

2 设计思路

2.1 设计来源与主题

设计理念来源于王阳明典故《岩中花树》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6]。王阳明强调了花与人存在的相互关联性[7],同样适用于本土文化与人的关联,即文化与人是相互存在的,人类创造文化,文化需要被人看见,被人传承,才具有价值意义。阳明祠景区具有丰富的贵州本土文化,然而多数仅限于建筑内部的陈展,外部空间并未进行过多设计与管理,游人来此参观,往往感到乏味,不利于贵州历史文化的展示。以人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主题为线索,呼应王阳明的生平,展现阳明文化“知行合一”理念[8]。将景区对应分为三部分,通过不同的空间组合、文化内容来进行分区,使外部具有游览秩序与逻辑,并加强与建筑的联系(图6)。

2.2 设计手段

2.2.1 植物塑造意境

在空间组合的四要素中,建筑与地形可改变的空间不大,而原有的水景观也仅有两处,植物作为最灵活多变的元素,在重构的空间形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植物这一元素在空间组合中的删减变换,营造更多类型的空间形态,并通过选择具有美好品格寓意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以及贵州常用植物如杜鹃、香樟等,使园林空间人格化以及地方特色化。

2.2.2 文化充满空间

根据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主题内容,以景观雕塑、文化景墙、铺装浮雕等方式在各种围合的小空间中展示以王阳明为主的历史文化内容。游客通过线路指引,随时随地能感受到贵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园内增置休憩桌椅,供游客驻足欣赏,增加停留时间,充分感受园林气息。

2.2.3 水系连通全园

阳明祠景区的排水系统较为发达,如中心广场、建筑外部多设有排水装置。可考虑将地上景观也赋予场地排水蓄水功能,如增加小型自然式水池,利用场地特有的地形高差,进行跌水景观的营造等,使水系连通全园,既有排水蓄水功能,又增添景致,充满活力。

2.3 设计内容

2.3.1 修身于山水庭院之间

进入场地的第一层台地空间与东南角的阳明祠后庭院相连接的部分为人生第一阶段——修身。这个空间形式主要以私密性空间为主,营造一种古人静思修行、追求隐逸的生活方式。该区域空间组合多样,包含地形、植物、水体等多种组合方式,地域特色突出,有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通过植物赋予诗意,水景添置活力。将贵州历史上德行修养高、受人敬仰的历史人物生平通过文化墙、铺装浮雕等形式在这一空间展示,使该区域成为阳明祠最具贵阳园林特色的部分。

2.3.2 建功于社稷庙堂之上

这一部分主要为由阳明祠后庭院进入建筑空间,依次为松巅阁、阳明祠、阳明书院、扶风寺、尹道真祠,是景区所有主体建筑的串联区域,为人生的第二阶段——立功。这个空间形式主要以半私密性空间为主,所有空间围合都是依托建筑布局与地形起伏而形成的,对许多看似多余的灰空间布置小型灌木与草本,以增添景致。在室内空间增设部分娱乐功能,如茶室、古人讲堂体验等,使游客通过参与有趣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贵州文化的了解。

2.3.3 讲学于公共广场之中

景区的最后一个部分,为人生的第三阶段——立言。这个部分主要为景区最中心、面积最大的广场,可达性强,是开敞型空间。不增添树池水体,对该空间现有树池中的植物进行整治,在广场附属廊亭中添置贵州名人名言楹联,广场铺装改增为文化浮雕。广场增添观景台,让游客有更多机会、更多角度来鸟瞰全园,也契合设计主题,即人生最后的回首,以此结束全园的游览。

3 总结

贵州有着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同时在这里也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本土文化,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应只停留在陈展室内。以贵阳典型山地园林阳明祠为例,分析其景区现状与问题,通过赋予全园主题、重塑空间结构以此延续室内的文化走向外部空间,提升景区的文化表达。希望本案对贵州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特色山地园林营造模式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阳明园林贵州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