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组员,走好合作学习第一步
——浅析小学高段语文基于“尊重-被尊重”前提下的“点将式”学习共同体成立

2020-01-10 10:25刘文静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跬步组员分组

刘文静

(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 重庆 400060)

2019年,江南小学“跬步课堂”二期课改已全面铺开,从课改实验班到全校各个班级已经全面铺开,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必然。根据教育相关政策,学校“跬步课堂”改革的实验教师,必定主动落实教育政策的责任感,自觉成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让受教学生成为课改的受益者。

一、“点将式”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产生

笔者最近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尊重-被尊重”前提下的“点将式”学习共同体模式,以下简称“点将式”学习共同体。

龚雄飞院长指出,优化小组建设是提高合作互学实效性的必要前提条件。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发现,学生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也就是教师要懂得依靠学生,借学生之智和学生之力促使学生发展,这其实就是合作学习的核心理念——“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

在分组的时候也实用,是被分组,还是自主分组,教师应该瞄准学生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二看分组有没有解决学生的困惑,是否具有实效性;三看新成立的小组是不是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凡是不瞄准学生问题、不解决学生困惑、不激发学生兴趣的都是无意义的,都是低效的。

2019年2月,在与学生一起打乒乓的过程中,看到班里两个乒乓明星用猜拳的模式进行点将分队,被点者一脸自豪,分好队后都积极为本队出力。笔者突发奇想,为何不用组长点将的模式成立学习小组呢?

二、“点将式”合作学习共同体分组的技巧

(一)组长的确立

组长的标准:唯语文学习能力论。由于是小学高段的学科组长,“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优势已经逐渐显现,组长必须按语文成绩定,他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灵魂,或是知识海洋上航行的舵手,让这个共同体内的学生行有所效,心有所依。按一个班40人计算,设立四人学习小组,那就需要10个组长,第一次确立组长,就以上一期期末前10名的同学来担任。

(二)准组长的培训

1.明确责任

有人担心这前10名中个别人有不能胜任组长一职,也有不敢担负组长一角的。如果是确立行政组长,或许这一点会是一个小坎,但是这是定学科组长,只要抓住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没有做不通的工作。语文成绩前10名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永远处于领跑位置,这是他们的动力,如深埋于地表的熔岩,只有给予一次震荡,才能让潜力爆发。因此,明确告知10个组长备选人,当组长既能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还能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也能为班级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尤其是需要组长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这一点,要先把鸡血打在前面,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仅是自己学懂了,而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再思考,转而对其他同学进行传帮带,这种挑战并不容易,却也磨练心性、培养能力。

2.点将技巧

遵循点将原则:避开同学,保持神秘,敞开心扉。现在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喜欢受成人的控制,对分配的组员总有些许排斥;也不喜欢被忽视,因此对于其他同学而言得知自己是一个抢手货,得知自己没有被抛弃,内心总是会漾起激动的涟漪。保持一份神秘,要分出友谊与和谐,使组内有产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依据可见学生的日记)

知道点将顺序:按照准组长的成绩排名顺序,由第10名先选,然后是第9名,第8名,最后是第1名选。这种安排顺序的好处在于消除第10名同学内心稍许的不自信,他先选,应该会选择成绩稍好的同学;激发第1名的责任感,他会认为自己定当不负第一名这个称谓,用一己之力去带动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明白点将要求:分析优劣,不徇私利,不抛弃、不放弃,尽量接纳。

“点将”分三轮进行,每进行一轮的时候,准组长们都要说自己为什么选这个同学,教师一一记录,组长口中的这些优点是联系组内和谐的凝固剂,它能让组员感受到自己是受到组长尊重的,是被需要的。“点将式”分组一开始就能在无形中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积极的心理互赖,笔者把它称之为“尊重与被尊重”的前提。这源自于格式塔心理学后期代表人勒温的弟子莫顿·道奇对产生群体动力的互赖类型的研究,他于1949年提出了两种社会互赖——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互赖,并认为互赖类型直接影响到互动方式和心理过程。

(三)评价的跟进

高段学生的评价应该简单明了——成绩为上。“跬步课堂”是基于学生素养下的课堂,不唯分数论,也为分数论。简言之,是以生为本的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的一个传送带。“跬步课堂”学本教学下的合作学习在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应考成绩也节节攀升。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能力到了,成绩自然不差。因此,单元检测排名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奋进目标:每次小组前三名(合计12个学生)进行表彰,后三名给一点点小惩罚。

几次单元检测下来,有从没有得过表彰的同学和组长一起走上了领奖台,他想的是我下次得更努力,争取再上奖台;有得奖得腻歪的优生却失利了,他想,我得想其他办法让组员的成绩有进步。(详见学生日记)他们脑海里闪着单纯的思想之光:我要为小组争光,我是组长亲自挑选的,不能让组长失望。

三、后期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室里一片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途偶尔会遇到个别学生闹点小情绪,不听组长的意见,甚至想换组。我们的处理方式是让他冷静几天,冷静后归组,大家仍然真诚地接纳他,毕竟每个人在组内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慢慢地,小组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凡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向教师请教,而是向小组的同伴请教,也就是说,小组同班开始成为组员解决问题的某种心理依靠。

一学期见成效。教师还是那个教师,家长还是那群家长,孩子仍是那群孩子,但本学期进行了优化重组,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提高,集体荣誉感增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互交织下,学期末成绩显著提高了。

猜你喜欢
跬步组员分组
积跬步以致千里 积小流以成江海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小组落幕
“跬步”是“半步”吗
分组
秋至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