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何以被“疑似死亡”?

2020-01-13 04:57黄明朗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政周先生户口

黄明朗

据山东某媒体报道,潍坊市坊子区老人周先生的养老金莫名其妙地被停发了,找到民政所,人家竟说:“你的户口已经注销了,你已经死亡。”记者带着周先生多方询问,有工作人员透露:“这个人疑似死亡,就给暂停了。”一时舆论哗然。这事让我们品出某些苦涩的味道。

其一,权力傲慢。公职人员是人民公仆,对待权力应该谨慎、谦卑,对群众应该诚恳、热情。人所共知,死人与活人的区别清晰、显著,哪里会存在什么“疑似死亡”呢?不可思议的是,当自身权益无端受损的周先生找上民政所,工作人员在验明正身之后,本应为自己的错误向对方赔礼道歉、争取谅解才是,可他居然还当着一个大活人的面信口胡吣:“你已经死亡!”不知一个老者听了这话会是什么感觉?说句公道话,一个活着的人“被死亡”,他的尊严遭到了冒犯,人格受到了伤害!再问那位工作人员,有权力就可以傲慢吗?如果自己的父母、亲友到部门办事,也“享受”了这种“礼遇”,你当作何感想?是不是认为“岂有此理,竟有此事”?若是这样,为何要“己所不欲,却施于人”呢?

其二,懒政思维。国家《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死亡,城市在葬前,农村在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可见,核实个人身份重大变动之类情况,这是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既然发现某人某些记录在案的事项存在“疑似”,就该似疑当察,丁是丁,卯是卯,精准到位才是。再说,如今确定当事人是否健在并不难,或把医院所开死亡证明同民政部门联网共享,或由公安、民政、街道、社区派员到户走访,或打个电话、通过手机视频……分分钟就能搞定。可是,当地有关人员注销周先生户口并未履行相关步骤,他们判断某人“疑似死亡”,依据居然是公安机关大数据分析出来的名单。我们知道,大数据的获取,必须保证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各个环节都正确,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反之,则可能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尚不知当地公安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依据是什么,年龄、疾病、职业?然而,他们不顾实际情况、不经科学论证,符合“大数据”的某个条件就一律“死亡”,拿不准的就“疑似死亡”,这合理吗?更何况已经发现“一些数据不一定对”“名单里面显示的是已经死亡,但实际上没有死亡”的情况,却依然我行我素,宁可侵犯服务对象权益也要继续执行。

其三,漠视民生。诚然,当地开发大数据的初衷,是为了预防有些家属在当事人去世后,仍然冒领养老金的情况发生。但目的正確手段也得正当,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容不得半点懈怠,而需要下足“绣花”功夫,以恰当方式落实、落细才行。然而,当地公安、民政部门过分相信、依赖那份并不靠谱的“大数据”产生的名单,当下发名单需要比对时,又不顾青红皂白,把生者也按“疑似死亡”处理,并武断地“暂停发放养老金”。如此一来,部门工作人员倒是省事了,但群众的合法权益却遭到侵犯,导致周先生无端被停发5个月赖以生存的养老金。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和各地党政机关三令五申,要求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重点整治群众身边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但这些年来,在涉及居民身份问题上纠缠不清的事时有发生。比如,李克强总理曾在两会上批评的“证明我妈是我妈”;比如,郑州田先生养老信息中性别“男变女”,折腾5个多月一直不能恢复“男儿身”;比如,某地李姓公民死亡,但王姓居民却被注销户口……这些与“疑似死亡”案大同小异的事件,提醒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引以为戒,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大力整治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严重影响高质量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激励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凝聚形成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刘怡然

猜你喜欢
民政周先生户口
一图读懂“粤省事”民政服务专区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北京通—民政—卡通”开始发放
户口
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户口的如何申请恢复
细腻不等于多情
八类“黑户”可登记户口
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
礼必须到
关于加快民政事业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