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日英烈金剑啸的革命精神
——纪念金剑啸诞生110周年

2020-01-16 20:54李粤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画刊抗日革命

李粤

(哈尔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哈尔滨150001)

2020 年是著名抗日英烈金剑啸诞生110 周年,牺牲84 周年。如果说全世界的土地已开满了花,金剑啸便是这花土中的一粒沙,沙粒虽微小,但他却用短暂而战斗的一生为祖国培育出最鲜艳的革命之花。金剑啸,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是20 世纪30 年代东北革命文艺运动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他以笔作刀枪,用自己的作品向日本帝国主义发出愤怒的吼声,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号角。金剑啸是不屈不挠的抗日勇士,利用敌伪的报刊、画刊进行抗日宣传,以饱满的战斗激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是一位战斗诗人,一位杰出的革命艺术家。

一、上海求学 热血救国

1910年12月15日,金剑啸出生于沈阳一个刻字工人家庭,3岁随家人迁至哈尔滨。 1926年9月,中学毕业后按其父旨意,考入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 1927年8月,金剑啸毅然退学弃医从文,到《晨光报》副刊《江边》任编辑。 1928年11月9日,金剑啸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一一·九”反对日本强修五路的学生爱国运动,有二百余名学生被打伤。他以《晨光报》记者名义,无情地揭露了反动当局一手制造血腥的“一一·九”惨案的真相,赢得省内外舆论的广泛声援与支持。经过这次斗争,他意识到,当一名医生只能医治人们生理上的疾病,却无法拯救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深感在这个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世界里,最需要的就是拿起刀枪战斗,用文艺作品唤醒人们的灵魂。在此期间,金剑啸在《蔷薇》文艺周刊上发表了具有战斗性的第一篇代表作散文《敌人的衣囊》,以锋利的笔触唤起民众觉醒,抵制军阀混战;发表了杂文《王八蛋日记》,揭露剥削阶级的罪恶。从此,金剑啸开始了新的战斗!

1930年,金剑啸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插班到图工系三年乙级学习绘画。他积极参加左翼作家活动。在此期间,他接触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思想受到极大的触动。同年,在白色恐怖下,金剑啸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他加入了田汉创办的“南国社”,为日后从事戏剧编剧、导演、舞美奠定了基础。

受上海左翼作家的影响,金剑啸用笔做武器,秘密在学校创办了针砭时弊的油印小报——《三角壁报》,内容以揭露社会黑暗、弘扬革命精神为主,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学校和社会的丑恶,校方知道后勒令其退学,他义正词严,据理力争,校长只好答应转学。1931年春,金剑啸转入上海艺术大学教育系图工科,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积极投身学潮斗争,受中共上海市法南区区委指派,金剑啸负责领导组织南市区学生运动,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新华剧社”并演出进步话剧,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二、笔作刀枪 传播火种

1931年8月中旬,金剑啸毅然放弃去法国留学的机会,作为20 世纪30 年代革命文艺的传播者被党组织派回哈尔滨。 “九·一八”事变爆发,看到国难当头,家乡沦落,他怀着满腔义愤,在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第一线。他巧妙地利用敌伪报刊、画刊等渠道,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丑恶罪行,发表了大量有战斗倾向的作品,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金剑啸关注国家命运,将左翼文学新风与革命文艺火种播撒点燃于塞北荒原,被誉为 “暗夜里的灯光,寂静中的呐喊”。

1932年春,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反日会”,当时的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指派金剑啸负责哈尔滨文艺界的“反日会”工作,并任命他为西区(现为道里区)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指定金剑啸为哈尔滨左翼文艺运动负责人。金剑啸为中共哈尔滨市委编印的抗日小报和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 《满洲红旗》(后改名《东北红旗》《东北人民革命报》)画刊头、插图、漫画、刻印蜡版,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按照杨靖宇的指示,他与罗烽组织爱国反日的左翼东北作家群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使北满革命文艺运动蓬勃发展。

金剑啸的父亲金蕴章与人合资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桃花巷39 号(现为南勋街369 号)经营“文业堂印刷局”,一家人住在楼后边三间砖瓦结构的平房里。金剑啸在文业堂印刷局开展革命活动,向工人们宣传革命真理,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秘密发展党员并建立了文业堂党支部,这是哈尔滨市最早成立的党支部之一。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北满印刷局的工人同文业堂印刷局工人联合起来,掀起了大罢工浪潮。文业堂印刷局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改善生活待遇,进行了持续一周的罢工斗争,最后以金剑啸父亲接受工人的全部条件而结束。父亲发现是儿子暗中组织罢工,怒不可遏,父子反目为仇,登报脱离父子关系,气愤地将他逐出家门。

1932年8月,哈尔滨发生特大水灾,二十多万人流离失所,金剑啸组织赈灾活动,在哈尔滨宴宾楼饭店二楼举办了“维纳斯助赈画展”,画展作品大部分是他自己创作的,如《从地下来》《海上风暴》《“五·一”的日子》《松江风雪》《水上人家》《到民间去》等,都充满着革命激情,表现出金剑啸对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画展的全部收入用于助赈和救灾,哈尔滨市的多家报纸予以报道,《五日画报》为此次出了专版。

金剑啸以戏剧为阵地宣传抗日。1931年,他与陈凝秋(塞克)成立了“抗日剧社”,金剑啸自任编导,创作了话剧《海风》,描写了日本轮船“海风号”上被雇佣的中国船员,为了祖国的命运和尊严,反对为日本军国主义运送军队和武器装备,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中国船员以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沉船与敌人同归于尽。1932年8月,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委派金剑啸团结左翼文化工作者,与罗烽成立了“星星剧团”(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开展革命戏剧活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半公开性质的抗日演艺团体,萧军作词,金剑啸作曲,创作了团歌。 1935年3月,金剑啸与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长姜椿芳,青年作家侯小古、袁亚成(两人均为革命烈士)创办了“哈尔滨口琴社”,这里是当时哈尔滨进步青年从事音乐活动的基地,作为党的外围组织,以音乐活动开展党的工作,团结爱国志士。20世纪30年代初,哈尔滨有一处文学青年经常聚会的地方,叫“牵牛坊”,成员都是当时的文化名流左翼文化骨干,在金剑啸的带领下开展抗日活动。 “牵牛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的家,也是党的一处秘密联络点。

1933年,为了更紧密地团结左翼文化人,金剑啸在道里十五道街租的一幢三层楼的阁楼上,创办了“天马广告社”(遗址现为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已列为红色历史保护建筑),女作家萧红和侯小古做他的广告副手。 “天马广告社”在经济和交通联络上对党的地下组织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东北作家群的活动基地。

1933年8月,为了扩大党的宣传阵地,金剑啸和战友们通过各种渠道,巧妙地在长春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大同报》创办了文艺周刊《夜哨》,萧红起的刊名,金剑啸设计的刊头,画面是漆黑的夜空和铁丝网,暗示这个周刊是屹立在日伪统治下的前哨阵地。由萧军在哈埠集稿并寄往《大同报》,友人陈华编辑刊出。在此期间,金剑啸创作了大量反满抗日作品,小说《星期日》,剧本《艺术家与洋车夫》《穷教员》等大部分作品发表在《夜哨》周刊上,这些作品生动地揭露了日伪的黑暗统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发出了“这是谁的罪恶? ”的质问。小说《星期日》描述在日伪统治下一个叫文明的青年,精神上极度苦闷,通过文明的自问,向人们发出“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反对警士打人? ”的呼声,深刻表现了重大的社会主题。《夜哨》从1933 年8 月13 日至12 月24 日,共出刊23期。

1934年1月,金剑啸又与白朗利用《国际协报》创刊《文艺》周刊,金剑啸画刊头、插图、漫画,创作发表了剧本《母与子》《黄昏》《幽灵》,小说《夏娃的四个儿子》《云姑的母亲》,抒情诗《白云飞了》《赠别》、叙事诗《洪流》等作品。至1934年年底,共出刊47期。叙事诗《洪流》真实地记录了哈尔滨人民遭受1932 年特大水灾的悲惨情景,深刻揭示出反动当局和贪官污吏就是这场天灾人祸的制造者,诗人无比悲愤地喊出:“用骨堆住这洪流,用手——再造个和平的宇宙! ”金剑啸每掌握一个宣传阵地,便抓住机会,他不仅是这两个周刊的组织者之一,还为这两个周刊创作了大量作品,有诗歌、小说、戏剧、杂文、随笔和漫画。在此期间,金剑啸的作品都是使用笔名“巴来”,寓意是抗日的暴风雨一定会把日本侵略者卷进东洋大海里去,自己要做一个抗日暴风雨中的海燕,搏击长空。

1934 年11 月下旬,金剑啸受聘到《大北新报画刊》任编辑,画刊编辑部位于道里区商市街53号(现红霞街)。画刊是日本浪人山本办的中文版《大北新报》的附属刊物,内容不受警特机关审查。金剑啸非常重视这个阵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掩护革命活动,金剑啸以笔作刀枪,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用诗、文、漫画和照片等形式揭露讽刺日伪统治者,同时以介绍世界名人、世界名画为名宣传革命思想,别开生面的作品受到了哈尔滨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金剑啸在文章《结束吧〈文艺周刊〉》中大声疾呼:“伤心是无聊,要的是力量。 ”面对敌人的法西斯专政,他轻蔑地发声:“一个《夜哨》、一个《文艺》算什么,难道说,我们就再不能冒出个什么《艺文》吗? ”由于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日本人的怀疑,他被辞退了。

1934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因左翼文人发表了一批具有革命倾向的作品,对抗战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日伪把侦破重点放在文化思想战线上,哈埠文化人士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金剑啸十分关心在哈文艺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为保存革命力量,他请示上级组织帮助安排一部分人撤退到关内。他精心安排萧军、萧红南下青岛,6 月11 日晚,金剑啸设便宴为“二萧”饯行,罗烽、白朗、侯小古参加。席间,金剑啸给萧军画了一幅油画肖像,作为他们友谊的纪念(这幅肖像画为国家级文物至今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朋友们纷纷劝他出走,他婉言谢绝了朋友的劝告,金剑啸紧握拳头发出铮铮誓言:“我是不能,也决不甘心放弃满洲,我要创造第二次事变,用我沸腾的血浪,把那些强盗卷回老家去! ”金剑啸毅然决然地留在东北,坚守革命文艺的宣传阵地,在这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牺牲!

三、战斗鹤城 血染龙沙

1935 年5 月,为暂避锋芒,经满洲省委同意,金剑啸来到当时的省会齐齐哈尔,在伪黑龙江省公署机关报《黑龙江民报》担任副刊主编,中共地下党员王甄海(王复生)是民报社社长兼总编。组织上并未交给金剑啸开展革命活动的任务,但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促使他继续战斗,用报纸舆论这个宣传阵地开展反满抗日斗争。

金剑啸为《黑龙江民报》副刊取名《芜田》,寓意是“开垦由于日寇入侵而荒芜的文坛”,刊头是金剑啸设计刻画的,是一幅长条形木刻版画,用有力的线条雕刻出一个雄伟、坚强、朴实、勇敢的劳动人民的背影,“拓荒者”右肩扛着一把开荒镐头,倔强地奔向远方、近地“去开荒,去耕种”。而后又增辟了《艺文》周刊和《涟漪》旬刊,刊登进步作品。金剑啸以旺盛的革命精力和特有的文艺才华,很快就把刊物办得兴旺起来。他以纪念法国杰出革命作家巴比塞的名义出专刊,选登巴比塞的诗作和他创作的巴比塞木刻头像,介绍巴比塞的诗文,宣传巴比塞保卫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思想。金剑啸秘密发展党员,与王复生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共满洲省委齐齐哈尔支部。一些爱国志士和进步学生在这种革命文艺活动的影响下,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些活动对当时齐齐哈尔文坛是一个很大的震动,给这座荒芜的古城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在此期间,金剑啸先后创作刊登了剧本《车夫》,短篇小说《王二之死》《瘦骨头》,诗歌《秋天与其他》,长篇文艺杂感《布谷鸟又叫了》,还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我国第一首歌颂东北抗联的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风雪》(被收入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四集诗集),这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热情歌颂了东北抗联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英雄壮举,给沦陷区人民以巨大的鼓舞。著名散文家杨朔当年看了这篇长诗后深情地说,“金剑啸在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齐齐哈尔,是文坛上的一把火,和长白山的抗日烽火相辉映,映红了中国东北半边天”。

金剑啸深入到齐齐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倡导成立“漪澜读书会”,播撒爱国火种,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活动,为《漪澜》创刊题词,还在《黑龙江民报》副刊上开辟了《漪澜专刊》。他经常到三百间房,访贫问苦,搜集创作素材。

金剑啸创作了许多思想性、战斗性很强的画,他曾对朋友说:“山河破碎难提笔,画嘛,就要画反抗,画斗争!我要画,就要画使人胆裂的画! ”金剑啸的每幅画都是摧毁日本帝国主义、摧毁旧世界的重型炮弹。他在博济工厂礼堂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个人画展,展出了油画《黄埔江畔》《长白山下》,水彩画《水上人家》等六十多幅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油画《无题》,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天空上挂着被乌云遮去半边的苍白无力的小太阳。大海上飞翔着一群海燕,海燕口衔着利剑。在海浪上飘荡着一叶小舟,站在船头上,有一位被狂风吹乱了头发的射手,正拉弓搭箭射那乌云遮去半边的太阳,暗喻“打倒日本侵略者”。当时人们称他是“暗夜明星”。

11月,金剑啸借《黑龙江民报》发刊2000号举行庆祝活动的机会,组织了“白光剧团”,他自编自导自演,并担任舞美设计和化妆师,演出了他创作的独幕话剧《黄昏》《母与子》和他改编的《钱》《喜门冬》《雷雨》。12月24日,在博济工厂礼堂正式公演,上千人的观众中大多是工人、学生,演出非常成功,这次公演开创了男女同台演出之先河,轰动齐齐哈尔。金剑啸还把剧情和演出盛况刊登在《黑龙江民报》上,此举引起了日伪警特机关的注意。社长王复生被传讯,日伪当局扬言要“查清金巴来的来历”,剧团被勒令解散。

在王复生的催促下,1936年1月,金剑啸重返哈尔滨。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战斗,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反满抗日活动,已引起敌人警觉,随时都有可能被捕和牺牲,金剑啸曾向朋友们表示:“我不顾一切,横竖迟早必定有那么一天。 ”他仍不顾个人安危,透过白色恐怖,继续寻找抗日斗争宣传阵地,利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和机会,传播反满抗日的革命思想。金剑啸接兑面临倒闭的《大北新报画刊》,继续担任画刊主编。1936年4月20日开始出版,改版后的画刊增添了国际时事评述、新闻、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报道。金剑啸继续笔作刀枪,以诗文、漫画、照片等各种形式,用匕首投枪般犀利的作品向日伪统治者开火。

1936年4月25日出版的《大北新报画刊》,封面上印着一幅意大利雕刻家创作的浮雕照片 《劳工之受害者》,3 名劳工悲愤地抬着1 名被折磨死的劳工的尸体,暗示在日伪统治下中国劳工的悲惨命运,唤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劳工的同情。金剑啸在画刊上用大量篇幅揭露和讽刺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疯狂侵略阿比西尼亚 (即埃塞俄比亚)的罪行,赞扬该国人民对侵略者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以此影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在1936 年5 月10日的画刊上刊登了金剑啸以文字和漫画的形式创作的漫画,讽刺蒋介石对中国工农红军“围剿”的失败,热情歌颂了红军的英勇善战。画中把红军比作出山的猛虎,把蒋介石比作愚蠢无能的猎人,不但打不了猛虎,反被其吃掉。漫画左侧配有一段讽刺文字说明:“共产军自进入山西省后,国民党颇为震骇,尽力围剿,但猛虎比猎人聪明,剿者反被剿矣! ”金剑啸把中国工农红军、东北抗日联军袭击兴京县城、蒋介石围剿红军等消息,以诗文、漫画、照片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向敌人开火,以笔作枪、作炮、作剑,开展反满抗日活动。他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对民族解放充满必胜的信心,他为中国革命胜利奋斗终生。

1936年6月10日,因刊登“高尔基突然病危”的消息,并配发中国留学生在东京公演高尔基剧作《夜店》的剧照,引起敌人注意,加之金剑啸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开展了大量的反满抗日活动和《黑龙江民报》事件,6月13日被日本驻哈总领事馆特高课逮捕入狱,6月20日被押送到齐齐哈尔。金剑啸历尽酷刑,坚贞不屈,痛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宁以义死,不苟幸生。金剑啸经常高声朗诵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教难友朗诵普希金的《囚徒》,鼓励他们要坚持斗争。金剑啸信守党的机密,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党组织和革命同志。

1936年8月15日上午,金剑啸高唱《国际歌》被押赴刑场,面对敌人,他怒目圆睁,厉声怒斥道:“你们这些惨无人道无耻的侵略者、汉奸走狗,我犯了什么罪?中国人民早晚有一天要审判你们!老爷现在26,再过20年,我的孩子长大了,又出来一个金剑啸! ”说完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将送死饭砸到日寇头上。金剑啸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大义凛然地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在齐齐哈尔北门外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四、缅怀传承 开创未来

沧桑岁月带不走革命的浓重色彩,历史不会忘记金剑啸,共和国不会忘记金剑啸,我们更不会忘记金剑啸。 199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政府在南岗区清滨公园安放了金剑啸烈士的塑像。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等12 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出的“60位为新中国成立及哈尔滨解放英勇奋斗和为哈尔滨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最可敬的人’”,金剑啸名列其中。 2015 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全国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金剑啸名列其中。他怀着救中国的赤子之心和使命责任,冒着生命危险,笔作刀枪,铅字与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以锋利的笔触、热烈而又生动的情怀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和战斗檄文。金剑啸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用英勇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文艺作品点亮了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金剑啸闪光奋战的一生,正像他为自己取的笔名一样,如同一把刺向敌人心脏的铮铮鸣啸的利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缅怀金剑啸烈士,就是要学习金剑啸血火淬炼的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对党忠诚、坚定信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剑啸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德已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了永恒,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金剑啸是永远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历史营造时代,榜样就是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我们缅怀金剑啸烈士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就是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青年树立人生学习的楷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革命精神之力量,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和广大的年轻一代,就要常怀报国之志,常负肩上之责,常怀感恩之心。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我们要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承担政治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剑啸的光辉事迹使人们的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我们传承金剑啸的精神和火种是情感的寄托、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前进的动力。我们要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追寻、挖掘、传承和弘扬,让金剑啸烈士的精神在新时代彰显出时代价值。向人们展示理想信念的坚定、红色资源的力量,把爱国情怀透射给每一位从他身边走过的人。

人民永远记得金剑啸烈士的功勋,祖国永远记得金剑啸的英名!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任重而道远。金剑啸感天动地的事迹和精神,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对金剑啸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沿着他的足迹,带着他的信仰,传承他的品质,接过他的画笔,描绘美好的明天,实现他未完成的理想。我们要用红色的激情去拥抱时代、拥抱人生,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画刊抗日革命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小猕猴学习画刊
小猕猴智力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中国的出行革命
抗日英烈马威龙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