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等院校产教融合深度分析

2020-01-17 12:50,陈琦,刘琳,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刘 佳 ,陈 琦,刘 琳, 陈 伟

(1.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2;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对应用型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定义及内涵

产教融合起步于职业院校,现扩展到应用型本科及中高职院校,是指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从宏观层面来讲: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从微观层面来讲:产教融合的重点在于“融合”,表达出合作的程度之深,要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分彼此、共同完成”的合作效果。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区别:校企合作更加具体和微观,表达的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产教融合更加宽泛和中观,不仅包含产业、企业,还有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内容[2]。

二、产教融合现状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据了解,产教融合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中被反复提及,2015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 年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且由高职向本科逐步升级。然而,产教融合发展一直面临不少制约和瓶颈,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等。对此,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处长刘志敏表示:“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怪企业,而是因为过去产教融合的模式没有给企业创造价值。当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创新要素来支撑的时候,它们与科研单位、教育单位的合作积极性就提高了。此外,如果政策利好,降低企业产教融合的风险和成本,甚至提高它们的收益,就会引起更多的企业参与。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已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建设“以产为主”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刘志敏强调,下一阶段,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项目将在总结完善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向“大平台+”演化升级,形成指数级发展,为学校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赋能。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瓶颈

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一些地方发展“见物不见人”,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工、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居高不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

2、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缺少参与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动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行业指导专业能力不足,在应用型教育发展规划中没有体现地位和作用;学校内部应用型规划和实施能力偏弱。

3、政策层面: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和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甚至各政府部门、企业间、学校间和行业间都缺少互动。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解决对策

1、构建以行业、企业为办学主体,政府、学校为次主体的合作框架

产教融合不同于校企合作,主动方必须是行业、企业才能进行深度融合。以往的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动接近企业,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教育策略。而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合作育人策略。产教融合是双向互动和整合的过程,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产教融合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质量,所以产教融合发展应体现从学校人、自然人到社会人、职业人的转变过程[3],故必须明确各自的角色。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行业、企业是生产性、营利性组织,而学校是公益性、消费性组织,两者有着不同的属性,需要政府推动和统筹规划,政府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产教融合的深度。

行业重点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能够提供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职业培训和教学服务类的教育培训,例如:“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行业组织和行业性的中介组织能够促进产教双向供求对接,提出行业主管部门要通过‘职能转移、授权委托’等方式,积极支持行业组织制定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提出要发展产教融合中介组织和服务性企业,促进校企紧密联结。

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当前,我国人才的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加快教育治理模式转变,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作用,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现代化,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例如: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等。

学校要紧跟行业标准,集聚企业优质职教资源。强化实验实训,发挥教师专业应用能力;适应教学主导方到接受方的角色转换,构建配合企业、行业的教育体系。

2、高校内部制度建设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规章制度相对落后,部分新制定的制度模仿传统本科院校痕迹明显,规范性强,缺乏灵活度,不能适应现代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机制要求,导致多数制度执行度很差。产教融合要求高校内部规章制度在操作性、灵活度、应用性、服务性上都要高于研究型大学,且保证制度和工作相统一,尤其需要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现状,而上传下达的规范性制度符合上级要求即可,无需自行增加限制约束。

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新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明确自身发展现状,规划未来几年的发展路径,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且能够积极寻找解决策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一味地、简单第向现有本科院校学习,而是针对问题本身,向高校、企业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3、明确科研管理定位,合理配置教学科研比重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强调自己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甚至有一些根本不抓科研,放任老师自行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果老师不能不断地学习,增长自己的见识,如何给学生解惑,如何完成“教学相长”呢?“教”与“学”不单单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老师也要学,且需要学的东西更多,如果自己没有“实践”,如何出“真知”呢?而高校的实践更多地来自科研,来自国家、省市的理论研究支持,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研究需求。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科研管理工作应侧重于地方、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研究,开发横向课题的广度及深度,重视地方服务效益和价值体现,提倡科研与教学互动循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之所以较多地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下去,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方的利益关切并没有得到很好保障,根源在于体制约束。现有体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还有诸多限制,束缚了学校的手脚。要想使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有效运行,就必须解决相关方的利益关切,做到合作共赢,探寻合作新模式。

4、高校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改革中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国统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并通过试点,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借鉴的经验[4]。在国家统筹的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等3 类试点对象中,高校要积极查找自己的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合作对象,发挥自身应发挥的作用,与所在城市、依托行业、合作企业共同探索改革新路径、新机制。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