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2020-01-17 12:50吴旭锦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阶段院校

许 兵,吴旭锦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咸 712046 )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技工学校和中专学校招收技工学校和中专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培养,开创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先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的步伐加快,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金陵职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开始招收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再次开启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新探索。2000 年后,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培养进入快速发展期,出现了中职-高职(3+2)、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一系列衔接培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相关要求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以及作者长期的职教实践,就现行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1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界限不清晰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三类学校负责实施,专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统称“三校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通常指的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另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对应院校包括各类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部分本科高校和成人高校。主要培养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急需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体系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中高职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界限不够明确,往往导致无法有效对接。中职院校中,既有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就业型”学生,又有以考试升学为目标的“升学型”学生,而高职院校在编班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很少会考虑这样的生源差异,顾此失彼便在所难免了。另外,有的中职学校盲目攀比跟风,追求高大上,在课程设置、实训设备配备等方面刻意拔高。也有的高职院校,尤其是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中职教育的烙印长期留存,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安排等方面仍然沿袭老中专的一套,俨然一个强化版中专等等。由于缺乏系统设计,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有效对接,致使许多教师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1.2 专业衔接不顺畅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是两者对接的基础,只有专业实现无缝衔接,课程才能实现有效对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两个文件均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提出重要指导意见。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长期分属两个管理体系,专业设置各行其是,分道行驶,近年来虽然做了不少尝试,但效果差强人意,并未做到有效衔接。而专业的衔接不畅、对口率低又导致许多中职生升入高职后因没有对口专业,只能调换专业,从头学起。据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齐守泉教授调查,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只有40%的学生中高职专业完全对口,50%来自相关专业,10%则完全不对口。另据天津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查,2016 年通过春季高考升入高职的学生由原来的4 个专业分散到78个专业,2017 年由4 个专业分散到89 个专业,2018年由四个专业分散到106 个专业[1]。

1.3 课程对接不连贯

国家层面没有建立起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生多属中考成绩偏下者,中职阶段偏重于实操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并未对不同来源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处理,致使中职生升入高职后在和普高生同步学习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理论课时往往会感到力不能及。另一个就是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分别按照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教学,缺乏有效沟通。通过对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可以看出在中职-高职(3+2)联合办学培养模式中,由于采用了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衔接性最好,连续性最强,中职阶段的学习对高职阶段学习的帮助性最大。但是中职-高职(3+3)培养模式中,由于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排上缺乏有效沟通,许多中职阶段开设过的课程高职阶段又重复开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了教育资源、降低了教学效果,也未能体现出中高职教育的差异性,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1.4 实践教学不系统

由于中职教育原本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有着较为完善成熟的体系。三年的中职生涯尤其是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已经使这部分学生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反,高职教育由于贴着高等教育的标签而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雷同内容较多,尚未形成模块化、系统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学生实践技能相较中职阶段并无明显提升。

1.5 招生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体系主要依赖于单招考试和普通高考,考试课程分别为普高生主修的“语数英”和“3(语数英)+X(‘政史地’或 ‘理化生’)”,基本上未涉及中职生主修的专业课。致使中职生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概率远低于普高生。部分中职院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直接设立“高考升学班”,重点教授高考科目,缩减专业课课时,硬是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基础教育,把“三校生”变成了“普高生”,最终造就出一批考试成绩高、但基本职业技能素养差的高分低能学生,与职业教育的初衷严重背离。另外,在技能拔尖人才的选拔上,除省赛一等奖或国赛三等奖以上享受免试入学优惠政策外,对稍低奖项如省赛二等奖、三等奖、校赛一等奖均没有相应的加分政策。而单招考试中的职业技能考核测试项,各高职院校也偏重于考核通识性问题,往往使技能测试流于形式。

2 建议与对策

2.1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因行业职业和岗位的不同而不同。根据国际上公认的“职业带”理论,把技术人才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中职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高职培养较高层次的技术员和工程师[2]。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培养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实施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省内主要中高职院校参与,明确区分各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教育规律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也可借助职教集团平台,制定规范化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彻底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目标任务不清晰、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2.2 加强专业衔接体系设计

建立中高职联合进行专业设置的新型机制,破解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老化、滞后和脱节的问题。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要求,每五年修订一次职业院校目录、每年调整一次专业、每三年修订一次教材[3]。中职院校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情况的研究,根据高职院校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合理设置专业,避免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确保专业设置的递进性和连续性,使中职生在填报志愿时就知道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否对接高职专业、对接哪个(或哪些)高职专业,便于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目标。也可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将临近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纳入职教集团统一管理,成立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讨会,形成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常态沟通机制,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衔接[4]。

2.3 加强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按照“专业与专业技能之间、生产与教学课程之间、课程教育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职业教育与学习之间、学历证书与专业职业技能证书之间”五大体系实施中高职教育内容的衔接。按照培养层次和就业岗位的不同进行课程设计,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中职阶段的课程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岗位为主要目标;高职阶段则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制定有明确层次区分的中高职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衔接点,避免专业知识的重复学习,确保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5]。在课程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根据中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时开发逻辑性强、内容衔接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贯通课程教材,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层次化和一体化。针对中职生源文化课基础薄弱、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建立符合中职生源特点的高职教学方案。与普高生源实行差异化管理,强化基础知识的辅导与培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

2.4 明确实践技能培养的分工

根据知识递进、能力递进的原则合理安排中高职实践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高职阶段培养学生的高级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为例,中职阶段主要完成初步认知,掌握基本栽培养护技术,高职阶段要重点加强植物生产的前期准备、中期技术和后期应用等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学生各阶段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职业素质目标,以实训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畜禽繁殖技术、畜禽饲养技术、饲料配制技术和一般的疾病防治技术。而高职阶段则侧重于训练畜禽疾病临床诊断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养学生面对畜禽饲养和疾病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处理的能力。具备指导和培训一般企业职工的能力和一定的畜禽养殖企业或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2.5 改革现行招生制度

2.5.1 中高职院校联合开发制定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招生考试机制和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在职业技能测试环节采用符合中职学生标准的测试内容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避免与普高生雷同,这样可以鼓励中职生在中职阶段努力学习职业技能而非以普高课程为重点,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衔接。

2.5.2 扩大中职生考录比例。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高中和中职分流比例已经趋近于6:4,部分地区已达到5:5。但无论高考还是单招,都是以普高生为主,中职生的升学比例远低于前者。在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今天,有必要明确中职生的升学比例、三校生源的录取比例,给三校生一个相对公平的升学机会,这反过来也能促进中职学校生源优化,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2.5.3 降低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门槛。拓宽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竞赛成绩免试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渠道,理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贯通体系,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阶段院校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