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020-01-17 12:50王子岳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王子岳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实现“创新性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各种创新创业型人才,以此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国家创新创业提供后备力量和资源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目的。2010 年,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要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国家不但加强了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监督,各省市以及大城市也相继出台政策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比如,2014 年,四川省相继颁布《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20 号)、《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2014)25 号)、《关于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2014) 26 号)等文件,旨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四川成都发布《推进“三次创业”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若干政策》,明确每年将设立不少于5 亿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广元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孵化平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上支持。由此可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正成为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反映。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19 年达到860 万人,但随着近两年经济环境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学生就业更是一年比一年难。鉴于此,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各高校不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如四川大学为建立创新创业基金、大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清华大学建设了“清华iCenter”,搭建资源聚集和学科交叉的“X-Lab”平台;温州大学创立“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对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培养;华北电力大学为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指导与服务,建立相对完善的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导师团等。由此可见,国家和高校都在期望通过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缓解就业难压力。

大学生“双创”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提高高校声誉、培育和发展经济增长新动能等价值。然而,根据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即使创业,其成熟度偏低,大多数还处于创意期或孵化期,而且创业成功率普遍偏低,连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带,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也徘徊在3%左右(《2017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全国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正在经受着严峻考验,远未达成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初衷。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来解决,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意图。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内在因素:大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不足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

根据郭纬迪面向四川省近1500 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积极认可的态度, 认可创新创业的对国家和自身发展的价值,但是对“创新创业”认知停留在浅层水平上,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重要的是“拥有创新的想法”, 对创业的认识仅仅是“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有学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是由于对就业岗位不满意或者无法就业时, 不得不通过自主创业来满足自己的生活。这种被动行为后面往往缺乏长期有效准备工作,功利目的强,失败率高,浪费了资源,也削弱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造成了消极影响。

除了对自我缺乏正确认知,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外在环境也缺乏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仅仅重视其在教育体系中结构性价值,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性,和社会、政府配合不够,许多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缺乏了解,甚至对自身高校拥有的创新创业资源都不清楚,这极大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由于对国家政策以及学校资源缺乏全面认知,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许多大学生在不具备创新创业基本条件和技能情况下盲目跟风,自然很难提高成功率。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偏低

在校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基本依赖家庭提供生活资本,多年应试教育更导致他们远离社会生活,不但缺乏创新创业强烈的动机和相关知识,而且尤其缺少社会实践能力,而这正是创新创业的关键要素。根据一项对京津冀6 所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或实践活动的频次明显不足,46.2%的学生很少参加,高达24.9%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而就大学生目前接触创新创业的途径而言,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关注电视节目、参加讲座、参加实习,分别占比16.7%、16.5%、15.6%。而通过参加比赛、参观创业实践基地、上课程等途径的相对较少,占比均不足10%。根据《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5)》报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教育更多理论教学,极少实践操作。可见,机会有限再加上“纸上谈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总体偏低再正常不过,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初期,缺乏市场调研和周密可行的计划,很快就被市场淘汰,就更不足为奇了。

(二)外部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系统有效支持体系

对于涉世未深、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来说,创新创业需要资金、人脉、政策乃至精神心理等多方面支持。研究者郭纬迪针对成都14 所高校调查显示,一半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资金承受范围“2-5 万元”和“1 万元左右”,能够承受“10 万元”的极少。学者李楠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大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困难,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缺少社会与管理经验、缺少资金来源、缺少人脉资源,创新创业机遇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京津地区大学生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一些相对保守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资金、人脉等有效支持是普遍现象。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重要的支持环境,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较大不足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亓振华等对北京师范大学创业团队和个体的调查发现,65.5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57.8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供选择的课程较少。56.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指导效果“一般”。对于北师大这样的名校尚且不能给学生提供所需指导,那么许多二三流的高校就更难说了。“组织学生赴一线创业公司进行学习考察”“开展一对一全程创业指导”“创业成功经验介绍”“组织已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个人或团体进行定期交流学习”等是大学生最期待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但是,作为支持主体的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往往囿于各种局限很难满足这些需求。高校的扶持也往往止步于学生毕业,缺乏和社会政府的联合,提供一个科学系统长期的支持体系来保护这些年轻人。

对于政府来说,相比学校,大学生和政府之间还存在距离感,根据《2017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资金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仅占不到5%,这说明,政府更实用、适用性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企业在市场经济下逐利是本性,因此,如果不能提供给他们实际利益提高积极性,仅仅靠强调其承担社会责任感,还远不能满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需求。但是政府和企业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一个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一个提供实践基地以及经验指导,因此,二者不能和高校紧密配合的话,大学生创新创业只能说是看上去很美。

三、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大学生个体创新创业素质

1、提高认知水平,加强理论层面指导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认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关系到国运兴衰,也关系到每一个青年学生的个人发展,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只有建立在对自我充分客观的了解上,独立思考和判断,才不会由于功利目的盲目跟风去创业。当然,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校职责,提高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做事能力,但要“求精不求泛”,精准定位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才能更好提供有效指导,防止资源浪费,才能让那些真正愿意和擅长创新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这是有力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有效提升的关键。

(2)提高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大学生是社会发展重要新生力量,不但担负国家创新发展的环境营造的重要使命,还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还处于模糊地带,仅仅是有意向或者想法,认可其价值,期待值也高,但是对国家扶持政策、项目以及所在地区城市乃至学校的创新创业资源都缺乏了解, 一些大学生对本校的创新创业大赛都不甚清楚。尤其是涉及到创新创业操作层面的知识比如《劳动合同法》《价格法》等法律常识所知少得可怜。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工作,通过传统、现代媒体以及各种社交平台比如公众号等传播相关信息,让学生随时能够掌握相关信息和知识,增强创新意识。

2、完善能力结构,侧重实践能力养成

完善大学生能力结构,侧重实践能力提高。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高校课程体系的完善,一方面要走出课堂,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借助社会和政府之力。

高校要改革课程体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比如自我认知能力、获得信息能力、策划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寻求外界资源能力以及识别创新创业机会的警觉性和敏感性等;同时推行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各种创业竞赛项目以及科研项目,组建创业协会、创业政策研究小组和校内创业导师团等,建立网络空间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追踪系统平台等形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更加开放,灵活,走出高校,扩展课堂空间到社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合作,加强体验式创业,增加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想法提供现实支撑。

(二)提供外部支持,构建UEG 三位一体系统支持体系

无论从学校还是政府,学校还是家庭,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困难构建一个全方位系统持续支持体系,给以资金、人脉、政策等方面针对性支持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失败率较高的最佳对策。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UEG 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企业-政府三位一体全方位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化系统支持体系。高校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制度,从入学的职业规划到创新创业实践,乃至学生走上社会创业活动都能提供帮助,提高大学生对我国经济市场的运作与认识,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实际能力,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创业孵化指导,精准“扶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建立以创业引领、服务和教育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满足学生不同时期需求,保护大学生权益,永远做学生“娘家”后盾;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使其配合政府和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提供空间和基地、平台以及各种资源,也为自己选择后备人才;政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各种优惠、保护政策和资金支持,例如创业法律、创业奖励、培训支持、低息免费贷款等,加强服务功能,以实际优惠政策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来,同时一定要营造包容、开放、公平、公正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综合实践体,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物质、精神还是专业、制度方面,只有这个“生态系统”中各因子各尽其责,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性、有效性,提高项目技术含量以及成功率,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意图。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