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讨

2020-01-18 05:57吴彩虹卿再花曹建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吴彩虹,卿再花,曹建平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学生工作处,长沙 410205)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课程教学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在基础教育理论上基本沿袭了以防治为主的消极心理教育观念,高校“心育”课程教育普遍存在“重问题、重矫治”的现实主义倾向,将课程关注的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的关联性关注不够。要改变这种消极现状,就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心育”课程教育改革中去,高度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促使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更好地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实现其成长成才的目标。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价值有三:一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心育”课堂教学,有利于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激发内在更多积极的力量与优秀的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潜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的目的。二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有利于为大学生“心育”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是保证大学生“心育”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三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心育”方法的进一步科学完善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

自主学习理论研究开始于20 世纪 50 年代,它是从建构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壮大成熟的,近年来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议题,建构起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自主学习理论。西方的教育学派和心理学派从不同视角解读了自主学习的内在本质及其内涵。

斯宾塞曾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首先提出,并迅速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有无限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心理学家应该用开放性、欣赏性眼光去看待。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 Suchman)提出由事实到理论的探究教学训练模式,训练学生组织资料,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探索程序,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1]-[2]。凯勒(Keller)提出动机教学模式(ARCS),即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个体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在于需要[3]。为了满足学校“心育”实践的需要,国外心理学家以学生日常生活内容为起点,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实证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能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4]。总之,西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国内高校更加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的职能特点,致力于学生内在行为的改变和积极心理观念的提升。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学习自主性研究,随后将其与积极心理学理学理论一道引入到“心育”教学过程,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致力于倡导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屠鸣等认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新生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大学生能获得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及乐观感,能有效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建议心理健康教育从“预防问题”转向到“积极引导”上来,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引导大学生积极归因,增强其心理韧性,激发学生的自我超越能力和积极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幸福感,引导大学生乐观地面对现实与未来;构建积极取向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给予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5]。刘欣欣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就是要求学习者自觉地、自律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与探索,培养并提高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开发、挖掘学生参与学习探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目前许多高校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有差距,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全面系统的疏导。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与激励作用,学生内在自我的、高效能感地参与课堂教学既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能激发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从根源上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6]。邓彩霞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主化教学模式就是把自主学习优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在体验自主培养其创新、探究、自省、自查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充分产生情感共鸣,使其心理技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知识传授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主、任课教师的教授为辅;提供积极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启迪的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将课堂中习得的心理机能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应用中,使学生在内化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成长[7]。李小青和宋传颖在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分享·体验·内化”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程序分为四步:一是创设情境,融入情感;二是分享与领悟;三是总结与整合;四是实践与内化。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应该以学生主观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积极参与、自我分析报告、团体心理剧等形式为手段,关注学生积极思维理念的获得、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主观幸福感的形成[8]。

整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普遍重视不够,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路径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大学生“心育”课程的教学多以问题心理学为重点,教学多以心理问题的矫正为主要目的,不能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大学生“心育”课程的教学多以单纯被动式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为重点,忽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主动培养和心理素质的自觉提升,大学生“心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差。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研究旨在以积极心理学原理为理论指导,面对全体学生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有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前提条件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严重不足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为: 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教学手段模式化、方法单一、不科学粗糙的成绩评价方式等。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课程改革进度,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通过双向多层面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多方面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心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职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和地位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识的转变。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教师要变化角色从过去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是信息源。改变过去教学中忽略学习者的的地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激发起学生“关注——激起——移入—— 加深——弥散”内在的学习驱动过程。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总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用眼神、笑容等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参与、引导、传递、强化、组织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心理学的要义,这样才能构建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新模式[9]。另一个前提是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重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学者们认为在动机、行为、元认知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根据这一观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从学生个人内部(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设置、情绪)、行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和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着手,帮助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自主学习心态。

其次,发挥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主导作用。从认识论和教学论的角度,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定义为特殊的“主体间关系”,而不是主客关系,进而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转变观念,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是去促进主体的成长、发展,为主体去服务。教师要乐于成为学习主体的帮助者、教导者和共同学习者。在这普遍的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里,学生以学为乐,以思为乐。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学习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潜在智慧的发展也会获得最佳的场合,学生感悟能力倍增,不断改变认知和心理结构。在自主学教学模式中,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结合。通过创设一种亲切、和谐、互助的师生人际情境和优美、有趣的学习情境,利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情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愿望,让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尤其要重视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大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觉能动学习,这一论述有力地指明了课堂教学师生二元重要参与要素在课堂教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重视教师这一课堂的设计者、引领者和重要参与者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超高的教育技能和高尚的人格力量等,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

最后,建立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双向的自主教学模式下的新型师生观和师生关系。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突出的特点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中很重要的就是师生或学生间的协作方式。这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要求、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能够主动选择、组织、甚至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社会和物质环境,学生自觉主动选择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和数量。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要在解决动机激励机制、态度体验机制和问题探究机制及其它相关实施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首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主学习模式,要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创设心理主题情境。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统筹与安排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设计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保证设计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而知觉方式的选择与设置是心理主题情境创设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心理主题的知觉方式与大学生的兴趣、生活阅历、经历、经验越接近,越容易触动主体的心灵,所涉及的心理方面也越容易解决。情境创设是一种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知觉方式创设情境要从学生出发,回归生活、注重个体发展。“境”就是要直观地、逼真地再现场景,如临其境。“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其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主学习模式,要明确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让其充分体现在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过程之中。开放式、可以选择的心理主题很受学生欢迎。例:自我情绪调节、如何进行情绪调控、友谊和爱情,学会选择,如何建立自信,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没有明确答案的主体。主题的呈现也只是提供寻找问题解答的一个环境、途径和方向。学生自我或由内部激发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点。明确的目标、高的自我效能行为结果、良好的归因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行为动机。因此心理主题呈现的教学任务的教学目标要合适的、具体、近期可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自我强化。可以惩罚的负强化,也可以是有奖励的正强化。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用榜样感染人,结合榜样示范用言语进行说教,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个体成长、进步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心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心理主题的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讨论。学生通过自由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自我构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主动思考、探寻答案,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再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主学习模式,要抓好学习策略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 学习策略教学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知晓一般性的策略和具体性的策略方式有哪些;二是怎样运用这些策略;三是明确学习策略与努力的关系。目标设置、计划、自我监控、复习等方法是一般性的自主学习策略。教师应着重教会学生的学习时间管理、学习计划的制定。利用心理表象、复述、作小结、分类、列提纲、头脑风暴法、画示意图等方法是属于具体性的学习策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把它们穿插到具体教学内容中教给学生。例如在案例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要求学生用列提纲、作小结策略训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策略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各种策略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然后在学习任务实践中反复练习实现策略的迁移。研究表明那些相信自己的学习成功与努力分不开的学生更会经常地使用自己已经习得的策略。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好的策略一定是在努力坚持练习、使用下才能确保学习成功。此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一定要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10]。研究表明,自我监控的学习效果优于依靠教师监控的学习。可以采用自我记录和自我语言用两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要让学生形成对心理主题情境新的有效理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客观外物的变化能使人的情感发生变化,而情感会触动心灵的改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让认知活动渗透着情感体验,依据目标要求寻找各种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情境中,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学生们在互动中情感的暗流涌动起来,其心灵门扉已经被推开,产生不同的思想观的碰撞。围绕心理主题的互动讨论强调资源共享、成果交流以及同学之间或组间的竞争与合作,在优化的情境中[11]随着学生身心愉悦,学习主体呈现生命的多元色彩,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探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合起来,发现新的主体,去获得新的启示,学生自觉地揭示和展现已经获得的感悟和概括的规律,学生由此自我构建新的知识和观念。

最后进行反思和反馈、评价,总结学习探究的收获。回顾、分析心理主题的探究过程,反思结论得出感悟、收获、智慧。为了让学生自主快乐高效学习,应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并赞许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拓宽教育空间,创建独特、新颖的心理主题情境,让学生踏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育”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想学、会学、坚持学。根据自主学习流程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多属性综合考虑,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多维度的。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是比较理想的选择。通过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检测和对日常性学习活动进行记录、考察、评价,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对学生个体的消极影响,强化学习结果,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不同的,多种评价方法既彰显了学习者的主观意识,又体现了对其能力的客观评价,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不断内化和成长。

猜你喜欢
心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