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语需求分析的EGP和ESP在大学英语的融合教学

2020-01-18 05:57陈吴慧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习者交际大学

陈吴慧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202)

引言

当今社会,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日益关注,拥有良好英语水平的学生往往能增加就业成功的筹码。而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许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但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很难用英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在工作中,遇到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实践操作和交际的情景时,也往往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国家对外交流的程度日益加强,中国的“英语学习热”只增不减,人们希望用英语来进行交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海外学习和旅游中,展示当代中国人的良好风貌。其中,高校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通过中学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对英语更是产生强烈的“学以致用”的愿望。近些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蔡基刚、廖雷朝和龙芸等认为,高校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的系统训练,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无论是从学生的深造学习来看,还是从就业需求来考虑,ESP都应该引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1][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吴鼎民、韩雅君、王哲、李军军、杨枫、吴诗玉等,则考虑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自带的人文特性,以及通识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影响,认为EGP仍然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力方向[3]13[4][5]。在这两类的观点之外,一些学者,例如,史光孝、赵德杰、殷和素和严启刚等,是综合和折中了EGP和ESP 的观点,倡导EGP和ESP不应该被割裂和对立起来,应该同步发展,共同引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6][7]。

一、大学英语的教学需求

20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观念:语言同时具备社会性的特点以及交际的功能。在这种观念提出之后,人们意识到,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景的背景下,它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大有不同的。从语言学分析的角度来看,EGP可被视为是一种“语言一般体”,相对容易被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所接受和理解;而ESP则是一种“语言特殊体”,在特定的学术活动或工作场合中,能够被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英语运用者所识别和接收[8]。虽然EGP 和ESP的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在教学本质上,二者并无差别。无论是EGP 还是ESP ,都是遵循英语语言教学的根本规律,协助英语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英语,为实现语言教学成效的最大化做出探索和贡献。实际上,EGP和ESP二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要面向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特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体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的一面。大学英语课程应把握住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或职场中的英语使用问题。

吴鼎民和韩雅君提出过引人深思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三套车”的课程体系内容,“三套车“指的是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其中,英语语言,可以借助汉语的辅助,体现学科的特点;中外文化,指代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其他相关的国家文化,体现民族化、国际化和人文化的特点;多学科,意指文理科、社会以及具有本校特色的知识,体现通识性、综合性和校本性的特点[3]11。

Berwick 认为,外语教育语境下的需求,指的是语言学习者目前所处的状态和未来想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别。这种需求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目标定位需求,即语言学习者在目标场合使用语言的需要、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和想要达到的语言水平之间的差距、语言学习者想要学习的愿望;第二是过程定位需求,即语言学习者要想达到目标定位需求所要具备的条件和当前需要去做的事情;第三是个人定位需求,即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或工作需要之外,还想掌握的其他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第四是社会定位需求,即雇佣单位期待学习者达到的语言水平和技能[9]。需求分析是复杂的,也可以从目标情境需求和学习需求两个层面来考虑。目标情境需求是指英语学习者在课程结束后,必须达到的、目前不足的和希望达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是指英语学习者为达到目标情境需求而做的事和采取的方法,比如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Dudley-Evans和 John 认为,需求分析对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测试评估等方面产生关键影响,因此在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和设计评估方式前应充分调研、收集和分析学习者需求信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10]。

良好的语言运用要建立在充分的语言学习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规范语言学习策略,让学生明白在特定场合的交际中,特定语言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语域特征、篇章结构和体裁特征等,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二、EG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即普通用途英语,是一种主要教授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模式,以语法词汇为核心,培养学生基础英语技能,训练通用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沃尔夫森认为,当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本族人对外族人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 , 但不太能够接受外族人违反说话规则,并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11]。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习语和语法等知识 , 还应该了解用英语来进行思考和交际的人是如何看待周边事物和整个世界。外语教学的培养功能也要求,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需要了解和发展一种新的文化意识, 这种新的文化意识也有助于增进外语学习者对语言的更好理解和掌握。在英语教学中,教育者需要指导学习者建立多元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应的中外文化导入和输出, 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内涵, 树立客观的文化语言观念。EGP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语言学习的人文性特点,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根据某种特定用途展开的带有一些专业特点的英语教学。它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一些英语知识,并在特定领域进行高效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行业导向性。

Hutchinson 和Waters将 ESP 分成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即学术英语 )和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行业英语)两大类。EAP侧重学术研究;EOP偏向以就业为目的。Jordan根据 EAP 的特点,将EAP细分成ESAP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即专门学术用途英语) 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即一般学术用途英语)这两种[12]。专门学术用途英语是围绕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展开英语教学,较为注重该特定学科的专业词汇、语篇结构和语类等知识的传授;一般学术用途英语则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科,而是关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能力,如听学术讲座和报告、做笔记记录、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写作和口头陈述等。学术英语不仅是建立在学术知识上的英语学习,更是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见解,做出理性、客观和合理的分析评价。学术英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能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EGP和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相辅相成

首先,根据Cummins的观点,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满足人际交流的基本技能;二是进行认知学术活动的语言能力。“人际交流基本技能”指普通程度的日常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交际认知较低,语言相对简单;“认知学术语言能力”中的学术语言,顾名思义,主要是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使用,语言相对复杂,对认知能力要求较高。如果语言学习者在拥有一定程度的语言水平后,还被给予对认知要求较低的语言材料,那么学习者就容易感到“智力饥荒“,这种低层次的语言技能的学习会让学习者丧失兴趣和挑战心理[13]。刘润清主张,在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教材中的语言信息和百科知识的比例,应该是前者远大于后者。但是,在语言学习的后期过程中,学习者已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这时,外语教材应包含80%的百科知识信息,10 % —20 % 的语言信息,百科知识的比例在教材中应该要大于语言信息的比例[14]。语言教学要与学习者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学习的同时,吸收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才能唤起学习兴趣。通过层次较高的认知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才容易有大的跨越式发展。张正东也曾呼吁,高校可以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英语人才的需求,学生学习英语的出发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潜能等,去核定外语学习的层次和范围,可以提供“多学与少学”、“快学与慢学”等可能性来供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15]。

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可以继续进行两个学期左右的 EGP 强化训练,做好高中英语学习向大学英语学习的过渡。通过EGP课程,学生可以学习了解欧美等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学习如何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人际交往,还可以学习如何用英语来介绍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等。在EGP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意在语言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形成包容的全球化视野,激发民族自豪感。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承载文化。EGP模式下的语言学习也应通过丰富的人文知识材料,借助外语学习的人文性特点,引导学生建立独立的、开放的思考模式,形成正确的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和看待世界的方法。

王银泉等提出,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强调“实用”概念,尊重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结构、个性化需求和就业意愿,帮助学生获得实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16]。学生在达到EGP 课程的基本要求之后,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意愿和就业方向,选修多样化的ESP课程。

其次,高校的ESP课程要具有分科英语的特点,教材的体裁要宏观一些,能被某个学科下面各个方向和分支的学生普遍接受,教材的内容要更偏向一般的学科知识,接近于科普知识文章。ESP在课程设置上,要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与特定的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词汇、句法结构、篇章结构和语篇修辞特点,最终习得某个学科领域的交际策略和交际技能。大学英语教师也不一定非得拥有深入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很高的专业知识结构,只需要以学科内容和学科文章为媒介,在擅长的英语语言教学范畴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思辨能力。同样,无论是某一领域内的专门用途的ESAP,还是跨学科的共核语言技能教学EGAP,教和学的重点应放在这类学科领域的语篇体裁,特别是交际策略以及技能的学习和了解上。ESP的内容只是一个载体,不需要多么系统或多么全面,也不必都要是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先锋知识,但是需要反映这个学科的共有语言特点和体裁特点。ESP教学主题可以体现学科的导读性,起到介绍学科的作用,比如文章可以涵盖学术性讲座、科普知识材料、和专业有点相关的说明文或学术文献、对学科的介绍和成果的表达、对过程的描述、对事物的界定、文献的综述,甚至是写摘要、报告和小论文[17]。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指导下,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师资水平和学生学习基础,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考虑学生的当前学习目标和未来就业方向,制定分级教学目标,开展EGP和ESP课程。分级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基础目标,另一种是提高目标。基础目标是面向英语学习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以EGP为主,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容易一些,主要帮助学生打牢英语基础,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中外人文知识,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步入自主学习的道路。提高目标是面向英语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以ESP为主,教材和教学内容难度相对大一些,针对想要考研的学生,授课方向可以偏向层次高一些的EGP,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针对想要出国深造的学生,授课时可侧重EAP,训练学生的学术英语技能,以更好适应到时在国外听取学术讲座、找文献资料和写论文等活动;针对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授课时可以侧重EOP,选择一些具有行业导向性和行业特点的、反映某个特定领域的行业特征的词汇表达、篇章修辞的、科普百科类型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和背景,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开课程这一必要环节之外,还可以包括网络和实践两个环节。网络模块可由众多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组成,比如unipus, itest, ismart, iwrite等等。在这些网络模块的辅助教学下,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掌握自己的学习程度,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网络模块是大学英语教学一个很重要的补充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模块是EGP和ESP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实践模块包括各种和英语有关的活动或比赛,例如英语角、英语戏剧表演、英语配音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阅读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写作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和比赛的实践,学生能够实际应用自己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在活动和比赛中暴露自己英语学习中的不足,了解其他学生的英语学习的长处和方法,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以赛促学,以学比赛,再接再厉,让比赛和学习变成一种良性循环,只有“走出去”看看别人的学习成果,才能回过头来深刻反思自身的学习优缺点,自主自愿地回归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开拓视野,提升素质。网络和实践环节能够对课程环节形成重要补充,共建以 EGP和ESP为主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最后,EGP和ESP的教学成果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无论是强调通用目的的EGP,还是侧重专业领域和学术领域使用的ESP,都必须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得以应用和检验。检验EGP和ESP的教学成效的有效方法之一,应该包括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员的实际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体现在书面上,例如编辑电子邮件、写信件、发信息等;还可以体现在口头上,例如进行日常的问候和对话,在工作环境介绍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注意事项等。高校为了检验教学成效,可以建立一些仿真的实训室,通过对实训室的环境设计和布置,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员的加入,中国教师的辅助和引导,消除学生对实际运用ESP这一过程产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丢弃杂念,专注于ESP的实际操练或学术技能的习得,锻炼在专门领域使用英语的技能,提高熟练度;还可以建立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体验馆,通过区别于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桌椅布置和装潢设计,创造让学生身心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沉浸式学习。在体验馆,学校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外语节文化活动,例如中西方节日的比较,英语国家概况介绍,和外国教师的座谈交流等,促进学生乐于运用EGP来表达自己,进行日常交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还可以和一些优秀的国内高校以及正规办学的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办学的关系,通过互送交换生到彼此学校学习,让中国学生亲身体验海外的英语生活环境和教学体系,感受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对ESP和EGP的深入了解;也可以让海外合作高校的学生来华学习,激发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国文化之美,同时也能帮助中国学生构建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中国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积极而良好的传播。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创建“带薪实习”的机会,引导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到海外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实习,实际操练ESP和EGP,让学生可以用第一视角来看世界、看人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以思促学”,在实习过程中吸取好的经验,日后回来能够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EGP和ESP融合而带来的定位明确的大学英语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和个性化需求,也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既能了解跨学科知识,又能接触本专业技能,并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批判思维和开放视野,拓宽自身的思维深度,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既有人文素质又有科学素质的懂外语的人才。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大学生提出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要求,素质教育不仅指人文素质,还应包括科学素质,对一切内在的、外来的事物拥有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客观的分析判断。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将英语作为交际和学习工具,获取本专业知识,将来也可以用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学会从跨学科角度多维度地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利用英语这门语言的人文特点,对外来事物形成批判思维,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客观分析,吸取精华。EGP和ESP在大学英语中的融合教学,不是互相对立,而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培养的是具有更强专业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的人才,体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的理念和目标,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与平衡统一,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交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两块磁的交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