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刘汉中之战研究

2020-01-19 01:50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益州蜀汉汉中

申 雷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东汉时期,汉中为益州北部一郡,“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1]202,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三国时期,围绕汉中发生的战事更是难以计数。

曹刘汉中之战为公元217年至219年曹刘双方围绕汉中战略要地发生的一系列战事的统称,此战以刘备战胜曹操,全据汉中而告终。为正确认识这场战役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本文尝试整合相关史料,尽可能勾勒此战全貌,并就此战之于蜀汉立国,三国鼎立之势形成等问题加以述评。

一、战前双方军事形势分析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胜刘璋,夺得益州除汉中郡以外的全部辖地;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率众归降,曹操尽有汉中之地。至此,曹操、刘备二位三国时期志在天下的英雄,不可避免的在汉中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一场对蜀汉集团和曹魏集团影响深远的重要战役,为说明该次战争的缘起与结局,有必要分析下战前双方的总体军事形势。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忌惮张鲁、曹操等对益州的威胁,邀刘备入蜀。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刘璋关系恶化,刘备率众反攻刘璋。刘璋依托蜀地地利条件与刘备相峙。随后,刘备派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从荆州增援,战局形势方大有改观。刘备集团在雒城(今四川广汉)受阻达一年,此后进围成都数十日,刘璋在“(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2]1710的情况之下选择开城出降,于是刘备在建安十九年(214年)控制了益州大部分地区。自此,益州成为刘备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刘备也初步实现了“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在平定关中、陇右等地后,西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2]484的张鲁。曹操率众自陈仓出散关,沿途平定了氐族叛乱。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告诉曹操:“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2]486秋七月,曹操到达阳平关。张鲁命张卫、杨昂等据阳平关,依托有利地形筑城十余里。曹操攻阳平关,兵士死伤众多,不能拔,感叹:“他人商度,少如人意”[2]486,欲引军撤退。张卫等见曹操欲退军,守备开始懈怠。曹操“(乃)密遣解剽、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2]64。阳平关陷落后,张鲁听从功曹巴西阎圃之建议,封藏宝货仓库,自米仓道奔巴中。于是,曹操顺利入驻汉中郡治南郑,并对张鲁的做法非常满意,“又以(张)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2]485。同年十一月,张鲁率余众自巴中归降,曹操遂据汉中。此外,九月,巴郡北部的朴胡、杜濩、任约等七姓夷王也举众归降,曹操宣布将巴郡划分为巴郡、巴西郡、巴东郡,并任命他们为郡守。这样曹操进一步将势力深入到了益州的巴郡。

曹操占据汉中后,司马懿建言:“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3]2刘晔也进一步提醒曹操:“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2]823曹操未听从他们的建议,并感叹:“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3]2曹操未在此时进攻蜀中的原因,后世众说纷纭,在此不一一赘述。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曹操当年(208年)轻易取得荆州后,未听从贾诩休养生息的建议而直接进攻东吴在赤壁大败有关。攻击四川是一个很大诱惑的“可能性”,但赤壁之战的例子已经显示出好高骛远的战略会带来什么结果,而如果此时在益州战败,将会造成更糟糕的灾难[4]266。曹操在暮年用兵谨慎稳健,不愿意重蹈当年在赤壁之覆辙。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得知刘备占据益州,派诸葛瑾讨求荆州。刘备推脱道:“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2]1734孙权大怒,派吕蒙等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随后,刘备率兵五万到公安,关羽将兵三万至益阳;孙权遣鲁肃、潘璋等将拒关羽于益阳。一时间,孙刘双方在荆州调兵遣将,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而此时,刘备得知曹操已定汉中,张鲁逃往巴西郡。偏将军黄权向刘备提出:“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2]2080刘备意识到曹操对益州的威胁,迅速与孙权求和,与孙权协议划分荆州南部四郡。刘备领军返江州,并派黄权去迎接张鲁,但张鲁此时已投降曹操。

建安二十年十二月(215年),曹操从汉中离开,留征西将军夏侯渊,督张颌、徐晃等屯汉中;并听从雍州刺史张既的建议,将汉中数万户民众迁移到了长安、洛阳、邺城等地。曹操到底在汉中迁移走了多少人口?《三国志·杜袭传》[2]1277载,丞相长史杜袭在曹操离开后,在汉中“绥怀开导”,当地百姓主动愿意迁往洛阳、邺城的就有八万余口,而被迫迁走百姓的具体数量史书未明载。但可推断,曹操应将“户出十万”的汉中地区中的大部分人口都迁移到了中原和关中地区。

曹操离开汉中后,张颌单独指挥军队深入巴东、巴西两郡,想要把当地百姓迁移到汉中。张飞率精兵万余人,在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大胜张颌。张飞在战胜张颌后,彻底将曹魏势力驱逐出了益州巴郡。益州东北部一带自此获得安定。

二、汉中之战的战役过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谋主法正向刘备建言:“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颌屯守,身邃北还;此其非智力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颌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2]1888

法正向刘备陈说汉中对于刘备集团重要的战略意义,又精要分析了此时曹操的境况以及其在汉中部署的军事状况。随后,刘备采纳法正建议,留诸葛亮镇守成都,带领法正、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黄权等一众将士谋臣兵发汉中。关于刘备集团此时前往汉中兵力,史书并无记载。依公元215年,刘备“引兵五万下公安”[2]1735与孙权争荆州及后续在汉中以偏师分别进攻武都及马鸣阁的记载可推断,刘备此时进驻汉中的总兵力当在五万以上。

汉中之战持续时间长,双方参战将领众多,战况复杂多变。根据史料记载,可将这场战争分为以下阶段。

(一)汉中相持

此时,曹魏方面征西将军夏侯渊督益州刺史赵颙、平寇将军徐晃、荡寇将军张颌等驻守汉中。关于夏侯渊方面的兵力,史书并未明确记载。尽管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载:“(曹操)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5]716但檄文一般往往会夸大事实真相,可信度不高。因此,很难推断曹魏方面此时部署于武都、汉中一带的兵力。

217年,刘备派张飞、马超、吴兰、雷铜等将率偏师攻下武都郡的下辩(今甘肃成北县),曹操遣曹洪率骑都尉曹休、偏将军曹真等前去抵御。曹洪等攻打驻扎在下辩的吴兰;刘备又遣张飞屯固山(今甘肃成县西北),声言要截断曹洪军后路,曹洪军众议狐疑。曹休言:“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2]515曹洪听从建议,猛攻吴兰,大破之(218年),并斩杀其部将任夔等。吴兰败走后,马超、张飞等也率军撤离;吴兰随后被阴平氐强端斩杀。

刘备亲自率主力部队自金牛道到达阳平关。阳平关地势险要,双方在此对峙超过一年。刘备也试图出奇制胜,曾以精兵万余人在夜晚突然袭击驻扎在广石(汉中市勉县西)的张颌,张颌“率亲兵搏战,(刘)备不能克。”[2]982

刘备还尝试命将军陈式等十多营军队从阳平关北面断绝马明阁道(广元朝天关北),意图切断曹军阳平关内外联系。徐晃前去抵挡,大破之。陈式军被打的纷纷跳下山谷逃命,死伤众多。曹操听闻徐晃的战功,甚喜,表彰道:“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内外,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2]986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汉中焦灼战事,曹操于该年(218年)七月训练军队,欲亲征刘备,并于九月到达了长安。但是十月,“宛(今河南南阳)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掠吏民,保宛。”[2]70曹操命曹仁讨伐,自己则在长安观察南阳、汉中的局势,一时间未到达汉中。

由上可观,在这个阶段,战局形势对刘备方极其不利的,尽管其主力部队未受大损,但其两支偏师几乎全军覆没;而反观坐镇汉中的夏侯渊则有条不紊的应对刘备的进攻布置防守,数战数胜。

(二)占定军山

面对汉中被动的军事形势,刘备紧急发书,要求后方征调军队。坐镇成都的军师将军诸葛亮以此事试探部蜀从事杨洪的口风,杨洪道:“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当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2]2005诸葛亮于是全力征调益州之兵,增援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得到后方援兵后,以优势兵力从阳平关南引渡汉水,“缘山稍前”[2]1735,一举抢占了阳平关南面的军事要地定军山。定军山位于汉水南岸,距离汉中郡治南郑仅40公里,为汉中郡的战略要地。至此,虽然夏侯渊仍占据汉中阳平关,但此时刘备军已经占据了地利优势。为改变被动局面,夏侯渊引军出关,于定军山前筑造营垒,意欲夺回定军山。随后,刘备在走马谷(汉水南岸定军山下一条狭长东西走向谷道)烧都围,夏侯渊令张颌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此后,刘备猛攻驻守东围的张颌,张颌军交战不利,夏侯渊于是分兵一半帮助张颌。夏侯渊率轻兵在救火和修补鹿围之时在岔路与刘备军短兵相接。而法正看准时机,曰:“可击矣!”[2]1888此时,占据地利之势的讨虏将军黄忠“乘高鼓噪攻之”[2]1865。此战,夏侯渊军大败,夏侯渊,曹操所署益州刺史赵颙及夏侯渊之子夏侯荣等均也在此战中阵亡。当初,夏侯渊虽然经常率军作战取胜,曹操却告诫他:“为将当有怯懦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2]508曹操特意提醒夏侯渊作为主帅用兵的时候不要一味依仗勇敢,以身犯险,还要用智慧和计谋。

夏侯渊死后,曹军担心刘备乘胜追击,吓得惊慌失色。夏侯渊的司马郭淮和驸马都尉杜袭收集散兵,并对众将说:“张将军,国之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2]1441于是推荐张颌为临时主帅,这时各营寨才从夏侯渊阵亡中安定下来。此后,刘备想渡汉水进攻,曹军众将领认为双方兵力悬殊,而刘备又可利用乘胜的优势,计划依托汉水来阻止刘备进攻。而郭淮却说:“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阵,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2]1441众将依照郭淮的计策布好阵势后,刘备起了疑心不敢强渡汉水。曹军趁机巩固阵地,展示绝不后退的决心。

(三)曹刘决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曹仁平定宛城之乱后,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从长安经褒斜道,进入汉中郡。曹操在西征途中听说法正进取汉中的计策,还不忘嘲讽刘备几句:“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2]1889又感叹道:“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6]281

关于曹操西征兵力,《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并未明确提及。参照215年曹操“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2]486,征讨张鲁之记载推断,此次曹操亲征刘备主力部队,所率兵士总数也当在十万以上(包括张颌在汉中的守军)。

得知曹操亲自率大众到汉中,刘备信心十足的对众将宣告:“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2]1735待曹操大众到汉中之后,刘备集中兵力扼守险要据点,始终不与曹军正面大规模交锋。

汉中道路艰险,军粮运输困难。相较于刘备军,曹操军粮草不继的问题更加严峻。刘备军在坚守的同时,还伺机偷袭曹军粮道。据《云别传》载,黄忠、赵云在截击曹操运粮部队时,遇到曹操大军,赵云在汉水之滨巧设“空营计”。“公(曹操)军疑(赵)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2]1867此战,曹操损失大量粮草和兵士,士气大降。

虽曹魏征蜀将军曹真指挥徐晃在阳平关击败了刘备的部将高翔,但刘备主力部队未遭重创。随着刘备破坏曹军粮道的成功,刘备也时而主动出击,有次派义子刘封下山挑战。曹操大骂:“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儿(曹彰)来,令击之!”[2]1047待到曹彰赶到长安,准备前往汉中助阵的时候,曹操已从汉中撤军。

曹操对刘备的防守“积月不拔,亡者日多”[2]1735,手下将领王平等也向刘备投降,同时还面临着粮草运输和百姓迁移的压力。由于曹操在占据汉中后便将汉中大部分民众迁走,因此曹操无奈把汉中比作“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2]73的“鸡肋”。夏五月,曹操引军还长安,命张颌、曹真、曹洪等一起屯守陈仓。曹操担心刘备征服武都氐人,进而威胁关中地区,听从雍州刺史张既的建议,将武都郡的五万余户氐族人迁移到了扶风郡和天水郡。

刘备占据汉中后,派遣刘封、孟达、李严等攻下了汉中东面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连通了汉中与荆州的联系,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秋八月,刘备在群臣拥护之下,在沔阳设置坛场,进位汉中王。此后,刘备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并在成都至白水关之间修筑了400余区的馆舍与亭障加强防御。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

以上即为汉中之战的战役过程,由于史书对这场战争诸多细节记载少而零散,导致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体而言,首先史料缺乏汉中之战双方投入兵力及战争伤亡的具体记载,以至于后世对其是一场大规模战争抑或只是一小规模军事冲突存在误读;另外,关于汉中之战对于蜀汉立国及后续三国鼎立之势形成的意义也认识不够。因此,若想正确认识汉中之战,必须理清上述问题。

(一)关于曹操在汉中战败的问题

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倾尽全力与曹操在汉中展开激战。刘备集团损失了将军吴兰、雷铜、任夔等;曹操集团方面则损失了夏侯渊、赵颙等人。战争结果以曹操放弃汉中,退还长安,刘备占有汉中,进位汉中王而结束。但对于战争决战阶段,曹操在汉中是否经历大规模战败的问题,史籍记载简略,语焉不详,疑点颇多。

关于此问题,陈寿在交战两个主角的传记《武帝纪》、《先主传》中着墨极少。而刘备群臣向汉献帝呈上的《先王为汉中王表》仅提到:“自(曹)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2]1736,并未进一步介绍刘备此战的战果。史书记载简略,有学者据“(曹操)引军还”的记载,认为这场战争是以曹操主动有序撤军,放弃汉中而结束的小规模军事冲突。

诸葛亮所作的《正议》载:“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2]1815此文却指出曹操在汉中到了全军覆没的险境。但《正议》为诸葛亮辩驳曹魏劝降的公开著作,不免夸大了事实真相,可信度不高。

从上述文献的记载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参照发生在此战二十五年之后的骆谷之役(兴势之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年曹操的处境。公元244年,司马懿劝曹爽不可贸然进军汉中时曾对夏侯玄提到:“《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势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2]522骆谷之役,蜀汉主帅费祎抢先占据有利地势,曹爽进退两难,在撤军途中遭遇到了费祎的阻击。此战,曹爽所领的六七万士卒,“死失略尽”,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境地。此战与当年汉中之战的后期战势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次战争均为曹魏方主动率大军前往汉中作战;蜀汉防守方都采取提前占据有利地形避免大规模正面交战,并伺机袭击曹魏方粮草与道路的策略。

正如司马懿所言,曹操在汉中“进不获战”,伤亡不断增加,还面临着严峻的粮草补给压力,确实到了“几至大败”的险境。但是曹操毕竟是三国优秀军事家,曹操从斜谷率大军,“军遮要以临汉中”[2]72。“遮要”即保护道路上的要害之处。曹操充分考虑到了汉中的地理环境,故而派军士保护了褒斜道至汉中的栈道,以便交战不利时,顺利从汉中撤军。据此可推断,曹操率大军撤离汉中时,刘备军应不能像费祎那样对曹魏撤退部队进行大规模阻击。

根据上述史料所言,汉中之战为发生在曹刘两方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无疑。曹操在汉中并非是主动撤军,而是无法与占据地利优势的刘备军大规模交战,粮道也时而遭到刘备军破坏的情况下,不得不决定放弃汉中。史书虽未明确记载两方伤亡情况,但可推断曹操军应未在与刘备军的攻坚战中遭遇大规模战斗性减员;刘备方也未大规模组织军队对曹操撤退部队攻击;曹操方由于粮草补给困难等原因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应相当严重。

(二)对于蜀汉立国及三国鼎立的意义

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而论,汉中之战对于蜀汉立国及后续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意义重大。

汉中为东汉末年的军事战略要地,但对于曹刘双方的战略意义却不尽相同。从当时曹刘两方集团的一些具有优秀战略眼光的重臣法正、杨洪、黄权、司马懿、刘晔等人的见解而论,汉中之于益州可谓是存亡攸关。首先从防御角度而言,失去汉中的益州,门户洞开,曹军可顺嘉陵江而下,或经秦岭对成都平原造成持久的巨大威胁。因此,曹操集团中的司马懿、刘晔等人在曹操占据汉中后就极力建议其趁势进攻蜀中。然后从进攻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姜维等蜀汉将领所开展的北伐均以汉中为前沿基地。此时若无汉中,蜀汉政权只能在四川盆地自守。

相较于刘备集团,由于曹操被迫从汉中撤军之时,已经将汉中、武都一带的人口迁移一空。因此,汉中对于曹操而言,仅仅是一孤立的、远离政权中心的军事战略要地。而面对倾全力来争汉中的刘备,曹操在军队补给受到汉中地理条件的极大影响,在交战不利的情况下,多次感叹:“南郑(汉中郡治,指代汉中)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2]839曹操在无奈之下,只得率军离开。

刘备在汉中战胜曹操后,在群臣的拥护下,进位汉中王。汉中之战的胜利使得刘备全据“沃野千里、四塞险固”的益州,不再担心来自北方曹魏集团的威胁。在汉中之战结束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而在此战之后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两个国家在绵延的秦岭山脉两侧进攻和防御。横亘在关中与汉中的秦岭山脉成为两国稳定的国界线。

尽管此后关羽“失荆州”,刘备集团势力减弱,但是全据益州的刘备集团仍然可以凭借险要的地理条件立国。虽不久,刘备又在夷陵之战的惨败中大大消耗了蜀汉国力,但据险立国的蜀汉政权还是能够和孙吴签订盟约,共同对抗曹魏。直至蜀汉与东吴签订盟约后,东吴方面解决了来自蜀汉的威胁,孙权才敢下决心与曹魏决裂,进而于229年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此时才得以确立。

若刘备未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关羽兵败荆州后,曹魏从汉水上游发动攻击,蜀汉是没有任何地利优势的,亡国的可能性极大。若蜀汉灭亡,东吴孙权将在整个长江流域独自与强大的曹魏政权对抗,南北对峙的格局很可能也不会形成。

因此,可以说是汉中之战,而非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决定了后续三国鼎立之势的格局。

曹刘汉中之战,历时两年,战争规模大,战况复杂,谱写了一幅又一幅精彩的战争画面。与这场战争相关的“黄忠斩杀夏侯渊”“赵云巧设空营计”、曹操军令“鸡肋”“得陇望蜀”“白地将军”“智取汉中”等故事和典故广为流传。

曹刘汉中之战的结局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汉中之战的胜利使得刘备全部占据益州,基本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所提到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为后续蜀汉立国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而对于曹魏集团而言,尽管曹操在离开汉中之前迁移走了大部分人口。但汉中战略要地的得而复失,使得曹魏集团在此后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无力染指益州。

由于史书对汉中之战的记载简略而分散,以及随后刘备集团面对东吴连续经历了关羽“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两场大规模战役的完败。再加之刘备在汉中“只得其地,不得其民”,故而部分史学家未认识到汉中之战的重要意义。

但综上所述,可以说曹刘汉中之战堪称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直接关乎到蜀汉立国与后续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

猜你喜欢
益州蜀汉汉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益州财富的非正常东流
汉中石门十三品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汉中为王(二)
汉中为王(一)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成都市中心发现堙没千年的著名古寺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唐昌”草市与金马碧鸡之我见
汉中仙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