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小说主题,梳理小说情节

2020-01-22 07:03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于勒菲利普夫妇

技法指津

一、理解小说主题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鲁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故乡》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串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出作者对矛盾的看法。如小说《故乡》从“还乡”到再次“出走”,真切地记录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乡土情结与现代性渴望之间纠缠难开的心路历程。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如小说《故乡》写“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通过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表达了离乡多年后重新回乡的一番物是人非的感慨。整篇小说几乎在阐释这样一个富有意味的“绝望的轮回”。

二、梳理小说情节

1.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都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串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這条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2.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所以梳理故事情节应该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如《我的叔叔于勒》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形象来构述文章,展开情节。全家人到哲尔赛岛的旅行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因为在这里所有的故事将出现重大的转折——所谓的富翁于勒此时只是个行乞的人。

3.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每篇小说情节的铺设都有讲究,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于勒是个败家子,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受尽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归来,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因为二姐的结婚,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为失望,乃至咒骂、怨恨于勒,远远地躲开了。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牛刀小试

机场的拥抱

肖复兴

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运动鞋,很搭。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

很像,这个女人很像谁呢?心里便猜,大概是像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了吧?天底下,能够遇到很相像的一对人的概率,并不高。这个女人,一定让这对老夫妇想起了自己的什么亲人。否则,他们不会这样悄悄地议论,声音很低,却有些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又会是谁呢?

我看见,妻子忽然掩嘴“扑哧”一笑,丈夫跟着也笑了起来。我猜想,笑肯定和对面这个女人有关,只是并没有惊动这个女人,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在看手机,嘴角弯弯的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手机上的微信或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段子或信息。

“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是让我冲锋在前头!”便走到对面的女人的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女人放下手机,很礼貌地立刻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妻子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个女人看,大概是找到自己的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

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妻子客气地说。

“太可以了!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丈夫站了起来,走到这个女人的身边,妻子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把手机递在我的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他们身边的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工作忙,孩子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思念,让身边的这个女人像女儿的指数平添了分值。

照完了相,我把手机递给了妻子的时候,听见丈夫对这个女人说了句:“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女人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

(选自《广州日报》)

训练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我”在机场看到一对老年夫妇因思念几年不见的女儿而与一位跟自己女儿很相像的年轻女子拍照留念甚至互相拥抱的情景。

B.小说写了四个人物。“我”在文中是起到线索作用的人物,“老年夫妇”是常年见不到远在他乡的女儿而思女心切的老年人,年轻女人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时髦女人。

C.小说结尾“这个女人”让人意想不到的“也流出了眼泪”,那是因为她既被这对老年夫妇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所感动,又由此触发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D.小说反映了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象及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思念之情,启示年轻人应尽可能多回家看看。

2.下列對小说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要给人以真实感,才会产生艺术效果。本文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用真实的地名、人名,小说情节平淡无奇,给人真实可信的阅读感受。

B.小说第五段重点写女子所穿的黑色短裙,与前面的描写及作者的态度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小说在平静之中出现涟漪。

C.小说不但写“我”之所见、所闻,第六段还通过写“我”之所想,既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又强化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言未尽而意无穷,犹如绘画的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充足的猜想、想象和加工创造的空间,让小说平添意味和韵味。

猜你喜欢
于勒菲利普夫妇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自己的歌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