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语言赏析及能力迁移

2020-01-22 07:03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论点议论文读书

阅读综述

一、品味语言及辨析作用

1.用词严密、准确。

一般中考议论文阅读题要求考生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回答这类题一般要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往往是比喻义);还有一种题是要求分析加点词能否去掉或替换,回答这类题可以采用“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这样的答题模式。

2.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议论文标题或开头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论点;引出下文。(2)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补充论证论点,使论证更严谨。

二、结合内容谈感受或启发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设置。因此,我们只要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针对论点谈感受即可。

典例呈现

(2020年贵州黔西南州中考语文试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己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鳥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飞”字搪塞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所以,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古人的。

(选自《梁衡杂文集》,有删改)

训练

1.文章题目就是作者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标题的作用。本篇议论文的题目“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直接点明文章的观点,使观点鲜明突出。从整篇文章的内容来看,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所以有统领全文的作用。这个题目是作者写作经验的表达,可以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综合整理以上的内容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2.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反思自己,谈谈你从本文哪些地方得到了启发。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及探究学习。这篇文章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对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启发的,如:“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这些语句都对我们有所启发,结合这些句子写出自己的启发即可。

专项训练

在阅读中走向人生开阔处

张贺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南宋诗人翁森曾写过诗歌《四时读书乐》,认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读书各有独特的乐趣。但事实证明,在平淡的四季转换中读书,或许不如某些特殊时期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无论是读书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平时。一家社交媒体发布的《2020网民阅读报告》显示,疫情防控期间,56.2%的受访者表示读书量有所增加,三成多网民的读书量甚至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总和。而另一家主营电子书的网站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有超过七成读者反馈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阅读量较平日有所增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疫情迫使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以往匆匆流逝不知去往何方的时间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人们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抚卷细思。虽然病毒阻挡了外出的脚步,但阅读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最能代表这种阅读主张的,莫过于那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在武汉一所方舱医院里,一位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的年轻人仍然手捧书籍专注阅读,将喧嚣与不安隔在了书籍之外。有人说,“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枯萎。”的确,在困境中寻找方向,在逆境中寻找支撑,还有什么比书籍更能抚慰心灵、鼓舞斗志呢?

生活在今天的读者无疑足够幸运。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排起长队,为了留住一本心爱的名著而连续几夜不眠不休地抄书。今天,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多达几十万种,纸质书、电子书等任人选择,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畅享好书。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但随着方寸屏开始占据更多人的阅读时间,人们似乎又离书越来越远了。我们在朋友圈里点赞,在微博上查看热搜,在兴趣小组里寻找影评,手机跳出的弹窗将我们带往新奇丰富的网络世界。数据显示,近十余年来,我国人均年阅读量一直徘徊在5本以下。有人担忧,在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浅,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稍微厚一点的图书。

看到这样的倾向,有些人通过深度阅读,改变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带动更多的人回归书本。在疫情防控期间,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特意精选了《四书章句集注》《乡土中国》《梦的解析》等电子书,通过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推送给读者。这些严肃的经典著作再次引起读者的兴趣,目前已收到师生们的上百篇书评。当类似的阅读不断叠加,就能引领更多的人游向书海的深处。

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是承载知识和记忆的宝库,探索这座宝库里的珍藏,需要耐心、沉静和时间。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让我们暂别了匆忙、浮躁,为我们创造了亲近经典的机缘。很多人利用这段特殊时期,拿起了曾经想读而没有时间读、读过还想重读的书,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与知识的提升。而在更长远的人生之路上,我们需要涵养更多的沉静与耐心,让一本本好书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让书籍成为一块块铺路石,引领我们稳稳地走向人生的开阔处。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10日,有删改)

训练

1.文章第一段引用南宋诗人翁森的诗歌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传鹏、郭增峰/供稿】

猜你喜欢
论点议论文读书
议论文阅读专练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我们一起读书吧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读书为了什么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