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即社会”在现代校园中的实行

2020-02-07 05:35齐佳佳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社团校园

齐佳佳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话题。在教学实践博弈中,教育者的认知已经趋于一致、达成共识,从传统教育理论中解放出教育者本身和受教育者。在这过程中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论,即“儿童中心论”,后来由胡适先生传入中国,并且逐步得到历代教育者的认可、传承和发展。以此理论为依托,浅谈“学校即社会”在现代学校中的实行和发展。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就是狭义的教育。而广义的教育则要求教育教学打破学校的藩篱,解放教育思想,解放儿童天性,把教育的内涵深度化,教育的外延广阔化。新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教师中心论转移到学生中心论,也就是双主体根本地位和功能的转换,这种转换既是课堂上以谁为本的重新确认,也是校园活动中以谁为中心地位的重新思考。在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曾提出这样的思想,“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不兴其艺,不能樂学”,前者的意思是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后者的意思是,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可见在很早以前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就已经意识到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辅相成,互相引导的重要关系和作用。而杜威先生更是把这种思想具体化、精细化,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我国自主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是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现代学校在摸索和创新中,发展出了课堂学习和社团活动相互合作、相互辅助的全新学习模式。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古代希腊的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和我国的“六艺”。可见,教学不是单纯的书本学习,而是结合其他多领域的、适合学生本身身心发展的多种教育的相结合,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者的共同认知。

那么,在我们的校园中又把课堂学习发展到哪些领域的外延了呢?现代中小学开展的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寻找适合自己兴趣发展的社团,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既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也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其中音乐社团、篮球社团、文学社团、书法社团、绘画社团等是尤其受到学生喜欢的。在选择和学习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社团活动是校园枯燥学习生活的调味剂,是学校特色办学的风景线,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宝贵财富。

社团活动的意义对学生来讲是非凡的。

首先,从意识形态上,使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意识到自己才是学生的真正主人,既有选择权也有否定权。在文化课之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外活动,这是使自己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同时,也是有利于自身今后发展的。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超越课堂的体现之一。

第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心态更加阳光,更加积极向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的知识不断内化,把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在自主活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主流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值得一提的是寒暑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很多学生会选择参加义工社团活动或者其他志愿者公益活动,其中的活动内容会使学生在接触、了解弱势群体之后,更加的懂得珍惜自己,珍惜生活。

第三,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放开眼界,拓宽格局,打破小公主、小皇帝的顽陋思想。00后和10后是独生子女家庭的高峰时代,每家一个孩子的情况,使学生从小生活在家庭唯我独尊的现状当中,个人利益优先,缺乏责任感等缺点在成长中逐渐显现出来,而社团活动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集体荣誉。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享受平等团结、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而集体荣誉给个人带来自尊自豪感和成就感更是言语无法比拟的,所以当一个孩子单独难以完成一件任务时,放在集体中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发现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社团创立之初,一些学生是有针对性的选择社团,这类学生是为了深造和发挥自己的长才。还有一类学生是盲目的选择,本身只有兴趣爱好但是并没有什么基础,可就是这类学生中更容易被挖掘出特长和潜能,特别是体育类社团和文学社团。也许今天一个平凡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未来之星,学校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给学生发现自己,培养自己,成就自己的机会。

第五,社团的人际关系交往,像小型的社会缩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有利于今后的生活和发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青少年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而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与人交往,接触社会,学习课本上难以接触的东西,更加有利于培养他们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信任和帮助他人的健康态度,有利于他们未来的良好发展。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的第二条指出,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中包括:一、深入开展校风建设。二、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三、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中央7号文件正式颁布了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发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倡议。可见,校园社团活动的发展将更加细致化、严谨化、科学化。中学校园的社团发展,也应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更早的从心灵引导、人文体验入手,与高校社团活动相接轨,更好融入德育、智育、体育,使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知识得到内化,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道德得到升华,从小培养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特殊长才的新少年。

猜你喜欢
教育者社团校园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