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中王戎性格的多重性

2020-02-11 02:58周丽萍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礼法王戎世说新语

周丽萍 杨 萍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国家分裂,贼子篡权,局势动荡不安,天灾战火民不聊生,文人墨客内心受着煎熬与痛苦,有志之士怀才不遇,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一生难以施展抱负。比如王戎依然在政治生涯里如履薄冰,几经坎坷,虽说时代压抑着这些风流名人,却无法抹去他们与生俱来的名士风度,孕育出来一批放荡不羁,标新立异,个性迥然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行为为世人所不解,崇尚老庄,挣脱传统儒教的束缚,用自己的行为进行无声的咆哮与反抗。王戎(233-305)出生于魏青龙元年,卒于晋永兴二年,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王浑去世后,王戎承袭其父贞陵亭侯爵位,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河东太守、吏部尚书,官至尚书令,封安丰县侯。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少者,却和阮籍成了忘年之交,阮籍曾对王戎的父亲王浑提及:“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可见阮籍对王戎非常的赏识,由于王戎深受道家的影响,在朝主张无为而治,不理世事,再加上他性格复杂且矛盾,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一、聪明机敏、胆识过人

《晋书》本传记载戎“幼而颖悟,神采透彻”,幼年王戎的聪明机敏就在同龄人之上,《名士传》中也提到:“戎由是幼有神理之称也。”此外《世说新语·雅量》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虽年纪尚小却有如此严密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行不苟合,这是十分难得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老虎怒吼,震天动地,众人都吓的四散逃跑,只有王戎淡定自若,面无惧色这对一个七岁小孩来说是要莫大勇气的。《竹林七贤论》曰:“明帝自阁上望见,使人问姓名,而异之。”连明帝都被他的果敢和勇气所震撼,王戎无所畏惧、大智大勇,是难得的人才。

二、蔑视礼法、直抒性情

《世说新语》中涉及王戎的地方一共29 处,王戎的性格有多面性,重情重义就是其中一面,正如王戎曾经就说过“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重天伦之乐、父子之情的王戎,面对儿子王馁的去世,他悲痛欲绝,《晋书》中记载:“戎子馁,欲取裴遁女。馁既早亡,戎过伤痛,不许人求之,遂至老无敢取者。”从侧面可以看出王戎对儿子的死痛入骨髓,不准别人娶走自己儿子生前喜欢的人,就算儿子死了,也要为儿子保留,山简觉得王戎太过于悲伤,不至于这样,王戎却说:“能够钟情的人,正是他们这一类人。”“王戎是把自己摆在正常人的地位,‘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乃实境妙语,其舐犊情深,催人泪下。”向秀在《难嵇叔夜养生论》中说:“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哉。”在当时所探讨的玄学命题下,王戎表达了自己的钟情观,对儿子离去的伤痛,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因失去儿子而悲不自胜的父亲形象,也是魏晋时期人的自我觉醒的表现,人有了七情六欲,突破儒教的内在束缚,寻求人的内心感受,更多的体会生而为人的喜怒哀乐。

王戎对父母极尽孝道,《世说新语·德行》载: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世说新语·德行》17)和峤父亲去世,在礼法上没有一点怠慢,他尽孝而无害于健康,王戎“死孝”哀毁尽孝而伤身。王戎不在乎外在形式以及他人的评价,他只是自然的真情流露,当时司马氏集团标榜以“孝”治天下,他抛开儒家的繁文缛节,越明教而任自然,不顾礼法,照样喝酒吃肉,但是他却是“鸡骨支床”,着实让人感慨。再者《世说新语·德行》中哉:“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世说新语·德行》裴楷觉得要是悲伤大哭真的可以伤害到人的身体,那王戎一定会免不了被指责不要性命,王戎的行为和儒家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是背道而驰的,王戎在父母去世时,流露真性情,他不在乎迂腐的礼法,旨在表达自己内心最大的悲痛,也是当时魏晋名士对礼法的藐视和对真性情的追求。

王戎在亲情关系中彰显了真性情,“王戎的一片深情在夫妻、母子、父子等人伦关系中表现得非常为深切,更显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魏晋六朝是一个觉醒的时代,士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夫妇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夫妻间亲密的情感代替了严峻的礼法。”王戎不被礼法所约束,有自己独特的爱情观,《世说新语·惑溺》中记载说:“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世说新语·惑溺》6)王戎妻子公然以“卿”称呼王戎,这在当时是有违礼法的,可王戎妻子却说出“我不卿卿,谁当卿卿”这样的话语来,说明她不管传统礼教的紧箍咒,充分体现了个性和魅力,并且在夫妻关系中表现出力求相亲相爱的主动性,这在一般的男性看来可能是无法接受的。可是在王戎这里却“遂恒听之”。“虽没有大肆赞扬妻子的做法,却也默许了妻子这样称呼他,思想境界不开放如何能做到如此豁达,王戎是不受世俗观念影响的人,作为他的妻子是幸福的,对妻子的爱在尊重和包容中就体现了出来。”王戎的思想深处对妻子的宠溺很是羡煞旁人,不禁会让人感慨嫁夫如此,夫复何求。

三、喜好谋利,悭吝至极

“王戎在《世说新语》中备受争议,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支持他的人说他率真可爱,情才兼备,批评其者认为他缺乏政治操守,被名利所俘获。”他吝啬小气,虚与委蛇,印象最深刻的是《世说新语·俭啬》篇中对王戎吝啬节俭的描写,俭啬者,节俭与吝啬也。俭啬一共九篇,王戎独站四篇: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世说新语·俭啬》2)婚配乃终生大事,礼不可薄,王戎侄子结婚,他送的礼物是一件单衣,结完婚后,他还把衣裳要回来了。“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世说新语·俭啬》3)

王戎还喜欢和夫人一起在灯下数钱,享受数钱的乐趣,这和他名士的形象相悖,好像王戎已经变成了金钱的傀儡,失去了少年时期的英姿飒爽,我们会不禁感慨,当年那个聪明机敏的少年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世说新语·俭啬5)女儿和女婿借了王戎银两,女儿回家他便“不悦”,奉上钱财后“乃释然”,他对金钱的看重已经超过了亲情,多少世人梦寐以求的天伦之乐在王戎看来是不屑一顾的,此时的他只是金钱的奴隶,这样的形象让人大跌眼镜。“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世说新语·俭啬》4)王戎家有好品种的李子树,李子比别人家的都甜,王戎在卖李子的时候怕别人把自家优良品种留下,就“恒钻其核”,把一个个好端端的李子都钻掉核,只留下果肉卖给别人,这样一个有着万贯家财的大富翁居然吝啬到如此地步,也是着实让人费解。这会让人想到《儒林外史》中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在临死前一直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家人都不知道他什么意思,直到赵氏把灯的芯掐掉一个后,他才断气。《世说新语》中王戎的“恒钻其核”和严监生的行为相似,王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王戎让人哭笑不得,王戎的行为简直是中国本版的“夏渃克”和“葛朗台”,“置之于世界文学守财奴画廊,亦毫不逊色。”更加过分的是《晋书·王戎传》中记载;“子万,有美名。少而大肥,戎令食糠,而肥愈甚。年十九卒。”王戎竟然让儿子吃糟糠,仅仅是因为儿子肥胖,为了省钱,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此时亲情在王戎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小气已经描述不了王戎了,只能说他是吝啬之极,王戎在俭啬篇里的总总做法让我们觉得王戎不近人情,他的形象随之一落千丈。王戎也被认为是七人中世俗之心最重的一位,《世说新语·排调》第4 则:“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王戎的一生充满矛盾,人们很难相信一个从小聪明绝顶的少年,长大后却成了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吝啬鬼。他位列“竹林七贤”,却变得俗鄙不堪,时人对王戎还有一个评价,“濬冲(王戎的字)谲诈多端”。王戎是一个活得很通透的人,他知道生逢乱世,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同时,他又是一个极为自私的人,将自己的一生活得精致而小心。西晋是短命的王朝,“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政治动荡,思想空前的活跃,司马氏集团把控朝政,时人多有愤慨,不愿在朝为官,加之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兴盛,对门第看的非常重要,有识之士被迫在高压政治下苟延残喘,传统儒学渐渐被世人所摒弃,道教在当时占有一定的地位,玄学清谈之风风靡一时。“王戎无法选择出生,他一生下来就是官宦家庭,注定了他要在政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很多人觉得他市侩,有的人认为他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迷失了自我,但是我们知道出生是无法选择的,环境的大染缸会给人涂上各种色彩,王戎的性格因此具有多重性特征也是正常的,他不得不变得圆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王戎的多重性格才更加贴切我们的生活。”所谓贪财、小气、薄情,太抵是他的自污之举。身处高官显位,王戎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不想让自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他目光如电、看穿了时势、人心,他与权力的合作或不合作,都是为了自己。因此,不论是司马昭、司马炎,抑或贾后、乱政的各位王爷,铁打当权者、流水的王戎,除了两次被免职,但又很快获得重归高位。王戎办事精细而妥当,随时势而沉浮,始终让自己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我们不能单凭几则故事就判定王戎的性格,只能说时势造就人格,是魏晋时代赋予了王戎这种多重的性格,我们且不说他性格的好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多的应该全面看待王戎,对王戎性格有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猜你喜欢
礼法王戎世说新语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传统中国礼法对台湾地区婚姻制度的影响——兼谈我国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晏子论礼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荀子之礼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