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2020-02-14 05:50张玲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感情心灵教材

张玲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动整体,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中语文教材一直被解读的支离破碎。从字词认识到句子理解到段落分析到全篇肢解再到练习,虽目标明确,但是充满了机械性。每一篇教材都按照这个模式去讲解,又从何去体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和独特性。雅斯贝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陶冶,而不是知识的传达。”那么,语文教学应是充满灵性的,应展现语文教材的生命力和情感性,让每一篇教材都有独特的展现方式,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每一篇教材都有独特的情感切入,触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同时不离开理性的分析和灵性的运用,让语文课堂成为心灵的对话。

一、独特的线性结构,提升课堂的趣味

课堂不应该是呆板的,固定的,机械化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差异,便会导致教学方向的不同。教学设计有时要求学生穿过河流到达彼岸,但有时学生会流连于此岸的芳草野花。其实细想来,教师应是一位导游,引领学生去欣赏,而不是驱使学生走到预定好的彼岸。因此,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定,而不是必须执行的规定。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充满激情的主体,那么,对于每篇课文的解读也有其独特的结构。抓住文章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或是文中的一个中心句,以点作线串连全文。一条主线上因为师生的差异,可以衍生出无数条辅线,但教师的灵活运用,可以让诸线归总。

当然,课堂教学的灵活与主动,源于教师的知识和对课文的深入挖掘。渊博才能旁征博引,万变不离其宗,深入探究出文中可用的因素,让课堂充满情趣。如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紧紧抓住“愿”字,先让学生理解“愿”的解释,再来找“愿”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苏轼的所见所想,最后再来理解他的“愿”的具体内容。从点到面,一线以贯之。层次清晰,学生便于理解。同时在分析“愿”的产生时,插入讲解中秋节的由来,认识苏轼与其弟的关系时,可以作补充讲解。知识面的扩充,系统的讲解才能产生趣味性。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投入的感性解读,引发心灵的共鸣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人是有感情,语文课堂只有充满情感,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诗兴于情”教材中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升华,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当然,这样的课堂是需要师生的情感参与的。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更是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前提条件。那么,课堂上首先要有感情铺垫,这种感情铺垫应是教师的激情投入,要用感情来感染,如果一篇课文教师自己都没法喜爱,又如何让学生感兴趣。

如《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我就用了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导入,淡淡离思所渲染出的课堂境界远非直白的讲解所能相比。这种感情铺垫也是音乐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思维的有利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在语文教育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在《九寨沟》的教学中我用了班得乐团的《寂静山林》和《琉璃湖畔》中的一些音乐,在纯美、自然的音乐的渲染下,学生能投入深情的朗读,那种对美的喜爱也会刻入心扉的。而要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单单靠课堂的感性还是不够的,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碰撞、重选等教育活动会被学生纳入到生活中,在其内心产生自身生活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做某事的冲动,便会在心中形成明确的目标和思想倾向,并自觉的为达到此目的不惜一切。语文教学应该触及学生心灵的需要,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我先让中秋节阖家团圆的学生谈谈感受,再请没有团圆的学生谈谈感受,因为触及学生自身的体验,理解起课文更容易了,也更能体会到苏轼的心境,学生懂得珍惜团聚的欢乐。

三、真实的理性分析,加深认识的程度

一堂课可以层次清晰,可以激情四射,学生可以系统的赏析,可以有感情的共鸣,但更不可缺少的是理性的分析。教材本身含有丰富的可挖掘的理性因素,教材也会引发出许多问题,对于这些东西,我们要去理性的解读,让学生不仅体会一种感情,而且有深度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指导他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品质,让他们有理可学,有理可依。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多问学生的想法,多让学生说想法,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掌握更多的道理。

如在学习《九寨沟》后,我让学生把九寨沟的环境与自己生活的环境对比,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环境比较糟糕,通过讨论,学生找到了原因,没有明讲环保,但学生自己有了这样的意识,并知道从小事做起。而在学习《诚实与信任》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在课前观察、搜集生活中诚实和信任的正反两方面的生活实例,在课堂上交流,并探讨生活中我们还需不需要诚实和信任,生活中又该怎样具体去做?课堂上许多时候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所学的东西才不会是空中楼阁,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思考,加深他们的认识,指导他们的行动。

四、诗意的灵性运用,提升生活的品质

学习对学生不仅是知識的传达,性情的陶冶,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去生活。文学源于生活,所以教学不能离开生活,既要联系生活,还要深入生活,同时无限地延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的心灵美丽,更要让他们的生活美丽。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一课后,没有刻意去规定或要求,可学生做了许多,有的给在外的亲人打电话、写信,有的帮助在家的长辈做家务,这许多东西已经超出了课文的范围,但一位大师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就是忘掉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知识所剩下的东西。我想,那就是如何去生活。”

同样在学习过《九寨沟》,探讨过家乡环境后,我让学生针对一些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并尝试实施,学生从节约用水、防止白色污染等方面,做了许多,他们明白了,如果人人都从小事做起,生活会更美丽。语文教学应是开发的,学生储存了一些知识,应回到生活中去,这种开放式活动会为学生的认识、语言、思维、情感、意志等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活水的源源不断,需要源头的沟通,学生的心田,真实的仓库,就可以不断的得到滋润、运转,这才是对人心灵的塑造。心里高尚,生活品质才有保障。

语文教学要充满灵性,还要是简单的,那就意味着教师的睿智,课堂的明净,内容的可学,也意味着知识的传达要具有普遍性,要通俗易懂,还要有所舍弃,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快乐简单了,学生乐于去学,灵性的气质才能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官山镇荆山小学(221223)

猜你喜欢
感情心灵教材
教材精读
最好的感情
感情工作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不分对错
唤醒心灵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感情强烈的叹号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