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早期诊断价值

2020-02-19 07:32李萍胡蓉杨启陈治莉贺秋凤邓杨
疑难病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乙肝纤维化肝硬化

李萍,胡蓉,杨启,陈治莉,贺秋凤,邓杨

乙肝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在HBV感染基础上发展而来,调查显示[1]有21%~30% HBV携带者长期存在并使乙肝进行性加重,严重损伤肝功能,逐渐进展为乙肝肝硬化。临床上乙肝肝硬化发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在发病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若出现肝功能衰竭和门脉高压症等临床症状,提示乙肝肝硬化进入中晚期,而患者通常合并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2]。因此,对乙肝肝硬化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对患者早期治疗、改善预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证实乙肝肝硬化早期病理改变的基础由肝脏纤维化进展而来,通过各类致病因子造成肝脏细胞损伤,在不良因素持续刺激下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异常增生与沉积[3]。肝组织活检是乙肝肝硬化诊断金标准,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手段,可重复性差,在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方面受到一定限制[4]。而传统影像学MR、CT、B型超声等检查,对乙肝肝硬化早期诊断价值不高,通常在乙肝肝硬化晚期出现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时才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往往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血清学指标具有便捷、经济的特点,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巨噬细胞是肝脏炎性反应的主效应细胞,在炎性反应中起到调节、聚集、激活肝星状细胞作用。研究发现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hp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能够介导炎性反应、免疫反应,参与了肝硬化病理进程[5]。现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M-CSF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其对乙肝肝硬化早期预测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肝炎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检查确诊,分为乙肝组73例和肝硬化组54例,其中乙肝组中肝纤维化36例(肝纤维化亚组),2组临床资料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1) 纳入标准:①慢性乙型肝炎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6]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周岁;③未合并心、肾、肺等重要器官病变。(2)排除标准:①合并人类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②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其他嗜肝性病毒感染;③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交叉重叠感染;④合并风湿性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

1.3 观测指标与方法

1.3.1 收集临床资料: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饮酒史和吸烟史等。

1.3.2 血清学指标检测:采集2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静置30 min,采用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台式L400离心机离心提取上层血清,分装于无菌、无RNA酶EP管中,置于-80℃冰箱内保存备用。(1)采用MAGLUMI 4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放射免疫法检测M-CSF,试剂盒购自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DXC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购自安徽大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有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DxH8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水平。

2 结 果

2.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乙肝遗传史、合并胆囊结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组M-CSF、AST、ALT、ALP、PLT明显高于乙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肝纤维化亚组与肝硬化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肝硬化组血清M-CSF、AST、ALT、ALP、PLT等指标水平明显高于肝纤维化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乙肝肝硬化患者M-CSF与AST、ALT、ALP、PLT相关性分析 乙肝肝硬化患者M-CSF与AST、ALT、ALP、PLT呈正相关(r/P=0.345/0.037、0.927/0.008、0.382/0.025、0.693/0.026)。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指标比较

表2 肝纤维化亚组与肝硬化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2.4 乙肝肝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CSF是乙肝肝硬化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

2.5 ROC分析血清M-CSF对乙肝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CSF诊断乙肝肝硬化的AUC为0.820,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614)确定最佳界值为323.04 pg/ml,敏感度为74.38%,特异度为87.04%,见图1。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HBV长期或反复作用而造成的弥漫性肝损伤,由于炎性单核细胞在肝脏内大量聚集,进展分化成促纤维化巨噬细胞;并诱发肝星状细胞、枯否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产生,破坏产生与降解的平衡,导致在肝脏内大量沉积[7]。最终累及多系统,使肝脏变形、变硬,进展为肝硬化。乙肝肝硬化早期病理变化是肝脏纤维化,其肝脏纤维化是对肝脏损伤的应激愈合反应,而肝脏结缔组织增生与沉积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8],乙肝肝硬化患者不同病情程度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早期患者仅有纳差、乏力、肝功能异常等非特异性症状,直到晚期出现腹水、门脉高压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才被确诊。因此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临床迫切需要全面、准确区分乙肝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早期预测及改善预后给予针对性干预治疗。

研究证实[9],乙肝肝硬化是持续性炎性反应过程,其中巨噬细胞在肝脏炎性病变及组织修复中发挥调节炎性细胞、细胞吞噬、肝星状细胞聚集的作用,参与了肝脏纤维化发生发展。M-CSF是由单核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维生素D激活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与其受体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分化与增殖,作为促炎细胞因子参与炎性和免疫反应[10-12]。本结果发现,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M-CSF水平明显高于乙肝患者,提示血清M-CSF参与肝脏疾病发生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13],血清M-CSF水平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关系密切,可反映急慢性肝炎中的肝脏组织损伤程度与肝细胞坏死,这与本结果一致。邓木等[14]通过对不同纤维化分期慢性乙肝患者血清M-CSF分析结果发现,血清M-CSF水平越高,炎性反应分级越高,进一步证实血清M-CSF水平与肝脏组织损伤程度相关。有报道称血清M-CSF在高度纤维化乙肝患者表达持续增强[15-16],并通过多种路径促进肝硬化进程。M-CSF表达增强可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大量生成,促进胶原纤维沉积,增强炎性细胞因子在肝脏浸润;M-CSF能够抑制NK细胞合成分泌抗纤维因子γ干扰素,减少肝星状细胞凋亡,促进肝硬化进展[17]。

本研究利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CSF对乙肝肝硬化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发现血清M-CSF诊断乙肝肝硬化AUC为0.820,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514确定最佳界值为323.04 pg/ml,敏感度为74.38%,特异度为87.04%,说明血清M-CSF有望作为乙肝肝硬化早期预测和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M-CSF参与肝硬化发生发展,可作为乙肝肝硬化早期预测和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李萍: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论文撰写;胡蓉、杨启: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试验数据,论文审核;陈治莉:实施研究过程,资料搜集整理,论文修改;贺秋凤:进行统计学分析;邓杨:课题设计,论文撰写

猜你喜欢
乙肝纤维化肝硬化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