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2020-02-22 01:45袁阳春李木然罗育青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胆管结石腹腔镜

袁阳春 李木然 谢 阗 罗育青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广东揭阳 522000

肝内胆管结石为临床多发病,其病变胆管树在肝内区段性分布,且肝实质发生萎缩性改变,易导致肝叶或肝段受累,进而引起胆管狭窄甚至胆管癌变,若治疗不及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通常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为主,但该种手术存在较多不足,比如术后恢复慢、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等,且严重影响患者免疫系统。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各项情况,总结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19例;年龄35〜76岁,平均(55.21±1.21)岁;其中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26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17例,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6例,腹腔镜右肝后叶切除术6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35〜76岁,平均(55.64±1.71)岁;其中行肝左外叶切除术24例,左半肝切除术16例,右半肝切除术7例,右肝后叶切除术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研究,均为自愿参与。②均符合肝内胆管结石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②各项临床资料不完善,不符合研究需求。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治疗内容:手术步骤与观察组相似,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以及是否合并肝叶萎缩实行相应的手术方式,选择超声刀断肝,实施常规胆总管切开后,并进行胆道镜探查取石,最后放置T 管引流。

1.2.2 观察组方法 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治疗内容:给予患者全麻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分开,以头高脚低位为主,根据手术需求将体位向左或向右倾斜30°。选择四孔法或五孔法实施手术,观察孔选择于脐下或脐周,Trocar 数量、具体位置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决定。对患者腹腔进行常规探查,在术中超声下对结石大小、结石数目以及结石部位进行明确[3]。将小网膜囊打开后,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分离并切断预定切除肝叶的入肝血管,游离肝周韧带后,将第二肝门进行解剖,充分显露左或右肝静脉后进行缝扎,于肝表面用单极电凝钩作预定切除线,沿着切除线采用超声刀逐步离断肝实质,细小的血管与胆管可用超声刀直接离断,较粗大的血管需用可吸收夹或钛夹夹闭后离断,肝创面的渗血可使用百克钳止血,必要时予以Prolene 线缝扎处理。切除肝叶后,切开胆总管或通过胆管残端,插入胆道镜检查取石,如果明确肝内外胆管无结石残留,可行胆管一期缝合,如果考虑有胆管残石可能,应留置T 管。对肝脏创面有无明显胆漏和出血情况进行检查,在肝创面附近留置引流管。于脐下原Trocar 切口稍作延长至4〜5 cm,将肝脏标本及结石取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切口感染、切口感染、胆漏)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术中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情况的比较(±s)

组别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5 55 295.21±2.65 245.21±2.08 110.071<0.05 410.32±2.65 460.21±2.17 108.024<0.05

2.2 两组术后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镇痛、进食、首次下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术后情况的比较(d,±s)

表2 两组术后情况的比较(d,±s)

组别例数 镇痛时间 进食时间 首次下床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5 55 2.03±0.21 3.88±1.32 10.265<0.05 2.58±1.91 4.81±1.02 7.638<0.05 2.31±1.02 3.66±1.13 6.577<0.05 10.15±1.32 15.59±1.17 22.872<0.05

2.3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研究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机制较多,主要与胆道细菌感染、胆汁滞留、寄生虫感染等具有密切关联,而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为感染[4-8]。肝内胆管结石在临床具有极高发病率,若治疗不及时,易增加其并发症风险,为引起良性胆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因素。

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为主,但其具有并发症多、创伤大等不足,导致其治疗效果不佳。而随着我国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应用,临床将其应用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治疗效果。但在两组手术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其原因是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大、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等相关[9-15]。多数患者通常存在长时间胆道炎症,进而导致肝脏和周围组织有严重粘连情况,而病变肝段萎缩易增加正常肝脏组织代偿性,进而改变人体正常肝脏解剖结构,使治疗难度增加。但从术后指标和并发症情况来看,观察组术后镇痛、进食、首次下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数据均提示了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优势和安全性,易于患者接受[16-20]。故此,在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时,应要求操作者具备熟练的技术,同时需充分了解肝脏解剖知识,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并及时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由此取得满意治疗效果[2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进食、首次下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安全性极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胆管结石腹腔镜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3D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得了胃结石千万不能随便喝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