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考察

2020-02-22 01:44黄增光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置管上肢血栓

黄增光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广西南宁 530023

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易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而对于该类患者一般实施化疗治疗,为了避免在化疗过程中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需要留置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具有可长期留置、操作简单等优势,在化疗中广泛应用。PICC为长期静脉留置管道,其与临床传统外周静脉穿刺方式相比,其置管时间能显著延长,能有效预防由于反复穿刺对患者引起的痛苦,但是由于PICC导管是侵入性操作,长期留置在患者体内,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以静脉血栓较为常见,对患者造成影响[1],而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能显著预防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的发生,因此,本研究对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10日〜2016年5月10日我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观察组(有上肢静脉血栓)与对照组(无上肢静脉血栓)。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研究。②临床各项资料完善,符合研究需求。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严重脏器疾病以及精神疾病。②患者存在其他严重疾病,比如恶性肿瘤疾病、造血系统异常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③患者配合度较差,导致研究无法顺利完成。

观察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40〜81岁,平均(59.01±1.21)岁。对照组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龄41〜80岁,平均(59.15±1.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每位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措施。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按照PICC标准以及化疗药物操作流程进行,记录每位患者置管资料以及置管情况;收集每位患者的肿瘤类型、体重、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用药情况、穿刺部位、穿刺肢体、穿刺方法等[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各因素之间的差异。对上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的年龄、静脉血栓形成史、慢性肾功能不全、抗凝药物、化疗补液时间、置管前D-二聚体(D-D)水平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n)

2.2 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具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具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置管前D-D水平增高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使用抗凝药物、化疗补液时间<3 d 为保护因素(P<0.05)(表2)。

3 讨论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同时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人体机体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主要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据相关研究显示,PICC为长期静脉留置管道,其与临床传统外周静脉穿刺方式相比,其置管时间能显著延长,能有效预防由于反复穿刺对患者引起的痛苦,但是由于PICC导管是侵入性操作,长期留置在患者体内,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以静脉血栓较为常见[3],静脉血栓发生不仅易导致患者痛苦增加、还容易增加患者治疗时间,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而通过分析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利于制定措施,能显著将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置管安全性。因此,本研究对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多种影响因素[4]。

表2 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60岁、置管前D-D 水平增高、具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具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多种,若患者年龄较大,易导致自身血管舒张功能下降,而血液循环不顺畅易引起血栓形成[5-7]。同时在置管前D-D 水平呈现增高趋势,也是引起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一般在正常状态下人体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在动态平衡中,当平衡失调后,在凝血酶作用下易导致纤维蛋白形成,从而使血栓形成。在实施传统穿刺方式时,由于进针过程中需要抽出套管针芯,易引起导管移位情况发生,从而使患者皮下组织损伤,导致血栓形成[8-12]。人体贵要静脉和其他的静脉相比,其顺应性和舒张性均较差,选择贵要静脉实施穿刺,易导致血管损伤,从而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最终引起血栓形成。而在置管时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部分患者具有弥散性内皮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从而使人体高凝状态激活。本研究提示,在肿瘤化疗患者置管过程中采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预防人体血栓形成,通过缩短患者化疗补液时间,也能显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多数患者对上肢静脉血栓的认知不足,缺乏相关意识,应对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血栓各项知识宣教,在每位患者进行宣教过程中,保障宣教措施安全有效,对于已经形成上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加速患者血液回流、帮助患者消肿。若患者的患肢伴有酸胀感、疲劳感时,应告知患者取卧位。在上肢静脉血栓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进行翻身,预防压疮情况,对老年患者进行背屈活动,能改善患者自身肌肉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患者病情,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同时采取健康教育能提升患者对上肢静脉血栓的重视和认知程度,饮食指导能为患者提供有利营养保障,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促进患者上肢血液循环,能降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利于患者早期康复[13-15]。

综上所述,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具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具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置管前D-D 水平增高等,对这些因素实施防治措施,能显著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猜你喜欢
置管上肢血栓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