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2020-02-22 02:02吴晓爽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儿子痫发型

吴晓爽 文 英

1.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暨大连市妇产医院产五病房,辽宁大连 116600;2.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暨大连市妇产医院产房,辽宁大连 116600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是妊娠期间特有的一种高血压性疾病,属于高危妊娠的常见类型之一[1]。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子痫前期在孕妇中的发生率约为5%,尤其在初产妇中的发生率更高。子痫前期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尿蛋白等[3]。目前临床上关于子痫前期的发生机制尚不确切。有研究认为,遗传、免疫以及营养缺乏等多方面的因素均参与了PE的发病过程[4]。其中,重度子痫前期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属于较为严重的分类之一,患者血压和尿蛋白持续升高,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各器官组织的血流灌注,从而导致患者伴发脑血管意外、早产、视觉障碍、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母婴严重并发症[5]。重度子痫前期已成为导致孕妇及围生儿死亡的最主要高危妊娠类型,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根据患者发病孕龄的不同,可将重度子痫前期分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孕龄早于34周)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孕龄34周后)[6]。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有所差别,病情程度不一致,母婴的转归情况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有学者[7]发现,发病孕龄越早的患者预后越差。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5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孕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探讨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5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30.4±2.8)岁。根据患者发病孕龄的不同将其分为早发型组(发病孕龄<34周,59例)和晚发型组(发病孕龄≥34周,97例)。早发型组患者,年龄22〜43岁,平均(30.6±2.9)岁;经产妇11例,初产妇48例。晚发型组患者,年龄21〜41岁,平均(30.4±2.8)岁;经产妇19例,初产妇7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既往分娩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重度子痫前期的相关标准;②患者年龄≥18岁;③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慢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者;②合并有肝脏、肾脏以及心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予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各项生命指标,并进行降压、解痉、镇静等相关对症处理,控制病情进展,治疗期间注意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对于孕龄<34周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期待治疗,促使胚胎成熟。若患者病情控制后,胚胎无宫内缺氧征兆则继续期待治疗,待宫颈发育成熟,且母婴状态良好时可采用阴道分娩。若病情控制不佳,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征得家属同意后采用剖宫产术结束妊娠。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收集患者的血压水平、终止妊娠时间、治疗时间、结束分娩方式等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围生儿结局。①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子痫、HELLP 综合征、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②围生儿相关预后则包括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窒息以及围生儿死亡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结束分娩方式的比较

早发型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高于晚发型组,治疗时间长于晚发型组,终止妊娠时间短于晚发型组,结束分娩方式劣于晚发型组,治疗性引产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早发型组患者的子痫、肝肾功能损伤、低蛋白血症以及胎盘早剥发生率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ELLP 综合征、心功能不全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围生儿结局的比较

早发型组中,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窒息以及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子痫前期属于产科的危急重症之一,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临床症状也存在多样性,治疗处理的难度较高[8]。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胎盘早剥、胎儿窘迫等并发症,是造成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9]。临床研究[10]证实,重度子痫前期的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小动脉痉挛,而这一病理改变往往发生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这一改变导致母体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形成微血栓,全身肝、肾、脑等多个重要器官系统因此血流灌注不足,出现器官功能受损,另外也会造成胎盘血流灌注不足,子宫底蜕膜层缺乏血液供应,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等缺血缺氧性疾病,造成围产儿结局不良[11]。有学者发现[12],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孕龄与其预后有极大的相关性,发病孕龄越早,孕妇与围产儿的预后也越差。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结束分娩方式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表3 两组围生儿结局的比较[n(%)]

本次研究对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提示,早发型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高于晚发型组,终止妊娠时间短于晚发型组,治疗时间长于晚发型组,子痫、肝肾功能损伤、低蛋白血症、胎盘早剥发生率均高于晚发型组,且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窒息、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齐静[13]的研究一致,提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孕龄越早,血压水平也越高,病情也更为严重,母体因为血流灌注不足而导致的损伤可能性也就更高,损伤程度更严重,因此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围生儿的结局也更为不佳。另外也有学者[14]认为,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形成机制不同,早发型患者属于胎源性疾病,本身病情更严重,因此疾病发生的时间更早,终末器官损伤主要累及肝肾和胎盘,而晚发型患者则属于机体系统性疾病,对胎盘的损伤小,对胎儿预后的不良影响也较低,符合本次研究的结果。由于目前临床上针对子痫前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要加强孕期血压的监测,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必要时积极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婴预后[15]。

综上所述,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比较,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孕龄早,病情也更为严重,并发症更多,围生儿结局差,因此要加强孕期血压的监测,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以改善母婴预后。

猜你喜欢
生儿子痫发型
阿司匹林配合钙剂和叶酸预防子痫前期的效果观察
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对围生儿妊娠结局的影响
子痫前期是什么病?
如何防范子痫
时间都去哪儿了
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治疗与围生儿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
MY HAIRS TYLE ISON POINT
发型
好别致的发型
子痫的急救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