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种植修复老年人后牙游离端缺失的临床效果

2020-02-22 02:02容主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骨膜种植体游离

容主平

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口腔科,江西赣州 341000

后牙游离端缺失是老年人多发常见疾病。老年患者的牙列缺损和丢失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特别是在远端游离牙列缺损的情况下,义齿易于移动,老年后牙游离端缺失可影响正常的口腔功能。与传统的植入方法相比,微创方法是在传统种植牙的基础上用特殊的手术方式和技术来完成种植牙的植入过程,利用微小切口(3〜4 mm)将人工牙根“种”入口腔内,摆脱了传统种植牙翻起黏骨膜瓣、缝合、拆线等步骤,植入物周围的软组织和硬组织创伤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少,疼痛轻微[1]。目前,微创植入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的治疗,它致力于以最小的切口路径和最小的组织创伤手术模式完成种植体修复的治疗。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人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微创种植修复老年人后牙游离端缺失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人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种植修复组(30例)与微创种植修复组(30例)。微创种植修复组中,年龄62〜82岁,平均(68.72±2.89)岁;男22例,女8例。常规种植修复组中,年龄61〜78岁,平均(68.21±2.61)岁;男23例,女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检查诊断为老年人后牙游离端缺失者;②知情同意本研究者;③可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存在治疗方法禁忌证者;②合并其他疾病影响本研究结果者。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规种植修复组采用常规种植修复方法进行修复,实施种植牙切开翻起黏骨膜、缝合、拆线等步骤。

微创种植修复组采用微创种植方法进行修复。术前均行全口洁治,给予患者口服抗生素,并给予含漱0.2%洗必泰溶液,对患者口腔进行常规消毒,定位钻直接进行患者口腔骨皮质和黏骨膜穿通,以黏膜穿孔作为中心,采取环切刀将牙槽嵴黏骨膜瓣去除,并对骨膜瓣厚度进行测量,先锋钻引导下实施钻孔,钻孔的长度是种植体的长度加上黏骨膜瓣的厚度,或者直接用环钻于种植体引导之下直接将黏骨膜瓣切除,牙槽嵴顶暴露之后修整骨面,结合术前锥形束CT(CBCT)所得到的数据,采取合适种植工具进行种植窝洞的制备,利用微小切口(3〜4 mm)植入种植体,保持初期稳定性,最后将愈合基台封闭黏骨膜环形缺损区旋紧,在5个月之后连接种植体基台,给予牙冠制备。术后5个月实施上部结构的修复,试戴结束之后完成修复,修复之后定期复查[2-3]。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疼痛情况、手术时间、治疗前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咀嚼功能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来分析患者的修复疼痛情况,评分范围为0〜10 分,分数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低。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分范围为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好。咀嚼功能评分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咀嚼功能越好。并发症主要包括食物嵌塞、修复体桥体折断、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咀嚼功能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F-36、咀嚼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F-36、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种植修复组患者治疗后的SF-36、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种植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咀嚼功能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咀嚼功能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SF-36 评分 咀嚼功能评分常规种植修复组(n=30)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微创种植修复组(n=30)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67.12±2.18 85.21±3.21 6.924 0.000 61.15±2.26 83.21±3.21 7.924 0.000 t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P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t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P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67.13±2.24 92.24±4.16 7.989 0.000 0.434 0.512 7.813 0.000 61.02±2.21 93.15±4.16 8.921 0.000 0.145 0.734 8.023 0.000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手术时间的比较

微创种植修复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常规种植修复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种植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手术时间的比较(±s)

组别例数 VAS评分(分)手术的时间(min)常规种植修复组微创种植修复组t值P值30 30 6.14±0.24 3.11±0.11 5.221 0.000 58.15±3.11 43.01±2.22 6.324 0.000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微创种植修复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种植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老年人后牙游离端缺失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条件而对疼痛的耐受性低,并且患者常伴有各种全身性疾病,这增加了种植体治疗的复杂性。使用微创植入外科手术治疗后牙游离端缺失是通过最小的切口路径和最小的组织创伤减少术后肿胀和疼痛。它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有较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的感染风险和更轻微的疼痛而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4-6]。同时,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减少或者避免种植术中患者心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性,从而扩大种植手术的适应证。在实施微创植入之前,应通过口腔科的特殊锥形束获取图像数据,以了解和记录牙槽嵴的骨状况、骨量和骨密度等情况,确保良好的种植体植入[7]。由于改良的微创种植体修复切口不需要皮瓣或少量开放的骨膜瓣设计,边缘骨的吸收减少,牙龈乳头的形状得到改善,并且后部食物嵌塞的可能性牙齿减少,这有利于后牙游离端缺失的有效治疗[8-10]。牙龈组织的微创环形切口整齐,牙槽骨表面清晰,植入物颈部密封得到改善,有利于植入物袖带的形成,有利于术后早期愈合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11-12]。它为种植修复假牙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之,微创植入技术在修复老年人后牙游离端损失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能够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患者咀嚼效率高,植入假牙舒适度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13-15]。本研究中,常规种植修复组选择传统手术,微创种植修复组选择微创种植修复,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SF-36、咀嚼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F-36、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种植修复组治疗后的SF-36、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种植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种植修复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常规种植修复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种植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种植修复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种植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人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实施微创种植修复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修复痛苦,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健康水平和咀嚼功能,减少并发症总发生率。

猜你喜欢
骨膜种植体游离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眼眶MRI 在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应用研究
陶珊珊作品
2019年第1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2、IFN-γ、IL-4、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