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主题实施策略

2020-02-25 09:4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活动

(福州市林则徐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人类脑力劳动较以往更为繁重,服务型、消费型的劳动比重增大,复合型、创造型的劳动占据更大比重。[1]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革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变化越来越快,不能再把劳动理解为原始和简单的体力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培育青少年的基本劳动态度和基本劳动能力,而不是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动手实践是其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之一。动手操作实践的体力劳动,可促使他们专注力更为集中、反应更灵敏、记忆力增强、思维通达。儿童在对自身劳动成果物化的操作过程中,能有效提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极大发展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福州市林则徐小学及时更新劳动教育内容和手段,将劳动中的体力与脑力、简单与复杂、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多元化、知识化、信息化,构建学而能用、用而善创、手智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并依据现有的学校课程体系,补充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主题课程。深入挖掘和拓展相关劳动课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引领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扎实推进劳动教育。

一、以劳育德,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自立生活的能力。认识劳动活动,理解劳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积极主动的劳动情感。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劳动的理解不同,劳动实践能力也存在差异。基于此,学校依据不同学段,确定三级阶梯,手智一体,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各学段确定综合实践劳动教育活动主题,落实劳动实践活动。

1.一、二年级:以认识身边劳动对象为主

低段儿童在体力劳动能力方面较为薄弱,不可能也不应当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们还未具备成熟的劳动技能,因此劳动应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入手,通过不同的活动主题,学习掌握相关的劳动方法和简单技能。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学校设立“快乐劳动新星秀”竞赛活动,由教师示范引领,从“我的书皮我来包”“妆容小能手——衣物打理”“我的包我能理”“清洁工具设计小能手”“班级卫生我能行”等劳动主题活动入手,通过开展“劳动活动方案设计”“劳动知识普及”“劳动工具设计制作”“亲子家庭体验”“小区卫生劳动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课程,将本能性劳动活动提升为规范性劳动活动。通过教师一招一式的示范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劳动、学习劳动、乐于劳动。在家庭生活中,通过亲子活动、校园亲子劳动节等,让低段学生在观察中参与简单的动手实践,逐渐了解并熟悉身边的劳动活动内容,通过模仿学习简易的劳动技能,逐步渗透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等理念。

2.三、四年级:以参与劳动为主

本阶段的儿童,通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主题学习实践,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劳动技能。因此,适当的锻炼其自主劳动意识,成为教育提升的关键。如每日晨起,整理衣物鞋帽,自己装饭洗碗;傍晚归家,洗衣拖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家务争着做,并将每日劳动过程简略记录在劳动日志中。学校还创设“半月刊”等校园小报,征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劳动疑难问题,通过摄影、展板、数字小报等展示交流形成,让学生切身体会劳动实践带来的快乐体验,提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再结合数学、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等不同学科,以制作劳动者劳动强度的统计图表、劳动小故事的文学创作、劳动者的画面速写、吟唱劳动民谣歌曲等不同形式,将身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兢兢业业的精神与所做所得,一一记录并呈现出来。劳动之美由此留在字里行间,烙印在儿童心中。

3.五、六年级:以创造性劳动为主

在具备大量的劳动基本技能和劳动实践经验之后,高年段的儿童又具有新的年龄特征。随着知识面的拓展,个人动手能力的提升,多样化劳动工具的练习,高年段学生具备了创造性劳动的条件。通过学校的社团课,学生熟悉掌握单片机使用、C++基础编程、图形动画编程、办公软件使用、木工雕刻等不同技艺,并将习得的技艺用于劳动创造,完成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设计制作类课程,利用调查问卷,寻找可行性的实践主题,选定喜欢的主题做研究,如劳动宣传动画制作、劳动工具制作、蔬菜植物园建设等。之后着手选定所需设备和场地等,开展为期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项目式学习。最后通过分享自己的劳动作品及欣赏他人的劳动作品,体验到劳动的智之美。

当然,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并非单一独立或截然不同,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如以高段带低段、一带一帮的帮帮团等校园互助小组,使学生的劳动技能不断丰富,劳动习惯不断巩固,不断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功感,最终能够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切实落实以劳育德的教育理念。

二、以劳启智,工匠精神,劳以有慧

由于校情、生源、学情等不同,劳动课程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结合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学校建设一室多用的创客室。将木工、木雕、厨艺、机器人、无线电、航模、3D 打印等现代科技与传统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职业体验、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将劳动实践转化为基本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课程分学段、分主题开展,旨在启迪智慧,传承工匠精神。

1.一至三年级:以传统的福州软木雕为主题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重在工匠精神的发扬。低段儿童从事小手工劳动,既富有乐趣,又促进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在社团课中,通过调查研究、走访拍摄、网络查询、实地体验等活动,形成项目化学习课程体系。授课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操作和现场提问情况,不断启迪学生的创意思维,教授学生熟练使用甚至个性化改造雕刻工具。个别学生还能够通过雕刻机设计,组合出复合雕刻工具。同时,社团教师经过不断地提炼和实践,编撰出《匠心》校本课程教材。该课程的实施,使传统的工匠劳动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传承福州当地的软木雕技艺,更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2.四至六年级:以微型植物园的创意设计为主题

绿色校园为中高段学生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劳动对象,除了简易的除草浇花等劳动活动,学生还能够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劳动增加智力因素。学生通过科学学科社团的学习,将传统的平面式果蔬花卉种植方式进行大胆改进,设计类似金字塔的立体式种植园。为了设计一个合理的微型种植园,必须充分了解不同果蔬和花卉的生长条件及常见病虫害等。为此,学生在实地和网上寻找适合当地、当季的果蔬、花卉,再利用思维导图,将寻找到的植物进行生长条件的对比和匹配。如可将驱虫能力较强的植物种植在中部,用气味来熏赶蚜虫等害虫;将喜高温的果蔬种植在底部,在夏日时可以利用地表高温来提高蒸腾作用,最终达到提升果实甜度的效果;顶部可以种植观赏性花卉,提升微型植物园的整体美感。

随着劳动成果的获得,学生在劳动中的主体性人格得到体现和提升,这是劳动创新的根本。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跳出课本,自主探索,不因循守旧,将已有知识与真实实践相结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由教室中的“知识接受体”变为劳动中的“实践创新体”[2],通过劳动实践提升智慧。

三、以劳促创,人工智能,劳逸结合

劳动实践与活动探究应相辅相成。在劳动实践中,各式各样的问题总在不断呈现,“疑难-解惑-实践”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不断产生和积聚的过程。[2]劳动不是简单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技能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对生产力提升的目的。这种以问题解决为驱动额新机制,给予学生更为贴合生活、生产、社会的活动空间。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主导,投入个人相关智力开展实践,不断提升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1.创客社团实践活动主题:校园绿化植物园灌溉系统改造

特色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合理的设定和开发。手脑一体的劳动活动,更能激发主动劳动意识;独特的科技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联想能力,提高劳动智慧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观察到学校园丁的浇花洒水方式不合理:水龙头一开,对着广大花卉倾泻、喷洒。这样操作的后果是,二楼、三楼花圃里的水常常渗漏到一楼地板,既浪费水,又影响校园环境,湿滑的地面还会引发安全事故。于是,学生寻找相关的节水浇灌实例,有的去西湖实地考察,有的上网搜索。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社会上更多的是使用滴灌,即将水管沿着花卉铺设,并在水管上扎孔。这样,水能够均匀地喷洒到一定范围,并能大致观测到水量的饱和情况。社团单独承包了两块花圃,进行对比实验。通过两种方式的用水量统计,表明滴灌方式能够大量节约用水。学生并没因此满足,他们针对花卉的生长和虫害情况,将原先铺设的水管提高一定高度,将孔的大小缩小,并在孔的旁边加入固态肥料和防虫害药物。让水通过水管内的高压冲出孔,产生水雾,混合了肥料和药物的水雾均匀喷洒,直接将浇水、施肥、防虫害三件事变为一件事,大大节约操作时间。

2.创客社团科技活动主题:自动化灌溉系统设计

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的范围从普通的体力劳动扩大到复杂的脑力劳动。缺乏优秀的科技实践能力,只开展单纯的体力劳动,无法促进儿童的劳动教育发展。针对校园的两个植物园圃,不论是微型植物园还是大型植物园,都存在人工灌溉的问题。哪怕是滴灌系统,也会由于学生的观察不及时、环境干燥或水压稳定问题等,导致轻微过量浇水或水量不足。学生在开源单片机Arduino 的编程课程学习后,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1.0 版本的自动灌溉系统:缺水时,单片机控制继电器通电,打开水泵抽水进水管。单片机上的LED 灯指示水量,土壤水量检测传感器检测花圃底部水量,当水灌满时,继电器立即断电。通过实践,实现了无人看管的智能化浇灌系统的简易版本。后来,在学习了国产单片机掌控板相关课程之后,学生将1.0 系统升级为2.0:增加液晶屏显示当前水量,设定预计水量,物联网传送实时水量和空气温度,远程遥控人工补水等,该系统版本在兄弟学校也已落地运作。目前,学生还在学习人工智能视频摄像头等课程,未来可能又会萌发3.0 版本的设计思路。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教给学生简易的劳动技能和最新的科技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爱劳动的意识和能劳动的自信心;创建不同的劳动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实践自我,提升劳动自豪感;选定不同的劳动活动主题,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评价机制,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实践劳动,实现多维度的发展,推动劳动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3]

四、结语

劳动教育空间广阔,涉及的领域众多,大有可为。未来,学校将不断总结提升,开拓劳动教育实施领域,丰富教育平台,构建更为多样化的劳动课程体系,有力推进劳动教育更扎实有效地开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劳动技能up up!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