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实施问题与对策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2020-02-25 09:4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1)

当前,校本课程实践如火如荼,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当作特色化办学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形成风格迥异、门类繁多的样态。然而,热闹的背后不难发现一些现象。通过对厦门市集美区属49 所小学的调查发现,百年老校与新办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同样存在问题。如何正视和解决校本课程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如何提升办学品味和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内涵式发展?下面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谈谈在区域推进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实施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意义在于课程管理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最大化地满足学生需求。[1]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胡编滥造”型的搬运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的时代,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许多新的挑战。课改打破了以往“全国一张课表”大一统的弊端,鼓励每所学校在课程方面“遍地开花”“自主创新”,不再简单地担任国家课程的“忠实搬运工”。一方面,可以在“预留地”自主开发[2],以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所指向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把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以解决“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

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它的校长。”[3]校长不能只当国家课程的“搬运工”,而应当是校本课程的“建构师”。一是当好课程领导。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的总称。[4]二是根据学生实际课程需求,从“应学”到“能学”,进行视域转换,把国家课程按主题式、阶梯式分类分层,进行校本化建构。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书》,明确提出,“小学要设置劳动必修课与劳动周,规定小学每周劳动教育不少于一课时,要求对学生每一天在课外校外的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对于学校而言,具体怎么落实呢?康城小学制定了《康城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与细则》,做到劳动“六有”,实践育人:一是劳动有“清单”,教育不“空泛”(低年级设置“劳动与生活”,中年级设置“劳动与技术”,高年级设置“劳动与创造”);二是劳动“有示范”,教育不“盲目”(超级爸妈示范、儒雅老师示范、红领巾达人示范);三是劳动“有基地”,教育不“虚无”;四是劳动“有创新”,教育不“守旧”(闯关活动、创意活动、果蔬造型等);五是劳动“有外延”,教育不“孤立”(家长儒雅课堂、儒雅假日小队、儒雅研学活动等);六是劳动有“评价”,教育不“苍白”。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使劳动教育真正在校园落地生根。

(二)“盲目跟风”型的教教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然而,学校为了追求“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热衷于编写校本教材,特别是知识化的校本教材。这类教材主要是由某一专门知识构成,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方式,目的是通过教教材,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国家课程代表国家意志,学校必须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作为教学工作的“兜底工程”,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用教材教而不是盲目跟风编写教材。

(三)“增加负担”型的巧包装

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开发而开发,无课程规划、无调研,只对教师摊派硬任务,逼教师出教材。一线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教育管理、延时服务、进社区宣传等非教学工作量,编写知识化的校本教材,实则是增加负担。有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就是鼓励活动,就是开发活动课程。为了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将已有的传统活动巧妙地包装成校本课程,如将升旗活动、读书节、科技节、运动节等当作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繁荣的背后,暗藏着开发者趋名逐利、跟风赶潮、名不符实的举动。校本课程可以是活动课程,但要将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统一起来,要求“各种教育性经验和直接经验及即时信息,在学生认识结构中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目标,其核心价值观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现今各课程流派,或主张课程经验以社会为中心,或主张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然而,当代课程改革越来越致力于三种关系的和谐统一,于是出现了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论。

(一)重目标引领,立场坚定

“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6]校本课程的目标所要表达的是“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在什么条件下做?做到什么程度?”包括目标的主体、客体、方式、条件、落实五个方面。[7]

例如,灌口中心小学以“多元体验,多彩成长”为办学目标,潜心钻研“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了“体验课程、体验课堂、体验活动、体验师长、体验激励”五项实践活动。依托省级课题研究和省级示范校的创建,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红领巾体验基地为载体,以“童玩教育”为特色,将童玩游戏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玩中学”。还配套《特色争章手册》,分别设置了童玩章、棋手章、巧手章、吟诵章、创作章、合作章、闽台章,共有7 种颜色,并增设综合奖章一枚,设为“七彩阳光少年章”。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获得发展,“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立场坚定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带来可喜的变化。

(二)重任务驱动,遵循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期教师的任务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育文化讲究“读书、做人”,但现实存在“重术轻人”的缺陷。如今,学生基本上是在“三片文化”下成长的,“三片”就是薯片、娱乐大片和芯片。[8]为避免学生受到“三片”的不良影响,需要所有的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渗透育人之道。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因材施教,也需要更多综合的、实践的、情境的课程来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现在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多地考虑:要用什么来充实人的心灵?”要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任务驱动。

例如,侨英小学开发的“仁德侨英”校本课程,具有五个特色:第一是尝试“先记忆,后理解;先储存后消化”,分为《诵仁德》《兴仁德》《问仁德》三个部分。第二是试图系统展现中国仁德历史文化脉络。全书撷取自先秦以来有关仁德的部分论述,涵盖孔子、孟子、朱子三圣之“仁”,直至新时期提倡的“中华八德”。第三是立足当地,将集美区倡导的“一精神,三文化”,即嘉庚精神、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学村文化融入整套读本。第四是采用问答形式,力求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第五是切实加强家校合作。校本课程强化家长角色,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家、校、社三方面的教育。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仁德之风在侨英小学初步显现,并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三)重专业引领,培训指导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专业引领。为了转变教育观念,集美区委区政府为学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如江苏省南京市原教科所所长乔建中教授驻点滨水学校小学部;厦门市教科院苏文木老师驻点集美小学、灌口中心、双塔小学。众多专家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言献策,倾心指导。借助专家的专业引领,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培训教师主要采用“四种方法”:一是名师标榜法;二是骨干引领法;三是师徒带教法;四是课堂展示法。开展“六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是随堂课;二是研讨课;三是示范课;四是比赛课;五是移植课;六是送教课。[9]

例如,集美小学在苏文木老师“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出发,加大创新力度,把嘉庚文化育人校本课程归整为“一心两冀六模块”:“一心”即爱国心;“两冀”即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六模块”即“情育诚毅”“理倡诚毅”“行践诚毅”“悦悟诚毅”“典导诚毅”“评养诚毅”六大模块。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设置6 课时的校本课程,如“我是集小星”“我是集美人”“我过集美节”“我知集美事”“我寻集美友”等课程。

(四)重情境创设,动态建构

克努兹伊列雷斯在《我们如何学习》一书中指出,所有的学习都是有“情境性的”。面对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义务教育根本任务绝不是仅靠学科课程就能完成的,需要更多情境的、综合的、实践的课程来补充。校本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提供情境化、多样化的课程,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应该动态建构与开发校本课程,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创设情境的、活动的场所,借助游戏和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李林小学的耕读园,总占地约5 亩,以“一园三区一长廊”建园布局。园内“水果区”选种30 种闽南当地常见的水果,并按花期为序进行种植;“蔬菜区”按时令种植本地常见蔬菜,保持园内有15 种左右的蔬菜;“中草药区”搜集适于本地种植的中草药,品种近200 种。在园区内,设置“耕读长廊”,按子园区建设以水果、蔬菜、中草药为主题的图文并茂的相关知识互动展版,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实践。

(五)重团队研修,区域推进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在团队研修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归为“五四”系列。“五”即“五个追求”:一是追求校本课程编写内容的科学性;二是追求校本课程编写栏目的创新性;三是追求校本课程使用的针对性;四是追求校本课程使用的本土性;五是追求校本课程使用的趣味性。“四”即“四项归类”:一是激童趣类。如灌口中心小学以“童玩教育”为特色,在“玩中学”,将童玩游戏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触人心类。如杏滨小学校本课程《滨滨乐学》,分上中下三册,全书涵盖《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等,每天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三是接地气类。如乐海小学紧靠大海,学校遵循自然规律,开发《海洋文化》校本课程,与全国开展海洋教育的8 所学校联谊结盟,与厦门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协会等共建教育基地,让学生呼吸海的气息,培育海的情怀。四是造氛围类。如李林小学紧邻324 国道,但家长的安全意识淡薄、防患意识不强。在全国道德模范“亮灯警察”陈清洲的帮助下,学校创设安全交通氛围,开发“交通安全模拟游戏场”“交通安全手语操”,编写《交通安全手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产生较好的影响。[10]

三、结语

实践表明,采用目标引领、专业引领、任务驱动、团队研修等方法开发校本课程,能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能促进学校跨越式、内涵式发展,使百年老校焕发新魅力,新办学校增添新活力。如百年老校集美小学的诚毅校本课程,正作为厦门市教育局基教处的一个研究课题,向全市推广。新办学校乐海小学的乐游海洋课程,紧扣“海洋知识、海洋生物、海洋文学、厦门的海”四个主题开展,“基于海洋教育的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研究”获得福建省普教室立项,还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少儿海洋教育论坛,办学品味逐年提高。经过区域推进过程中的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一批批富有特色的学校必将出现在嘉庚故里的大地上。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