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信息技术载体作用 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2020-02-25 09:4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信息技术

(福州市教场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系”;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成为劳动育人的核心。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成为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当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其载体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信息技术手段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改变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劳动意识

在以往的劳动课中,劳动教育多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的一堂理论课,缺少动手实践,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情景模拟,即使学生身处课堂,也能以模拟的方式,体验到家庭、学校、社会中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技能。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如一堂生动的急救课,不应是一张张图片和一段段视频;班主任口中的防溺水教育,不应是一张张小小的宣传单;种植、除草、饲养,也不应是一条条难以读懂的文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将这些劳动教育内容呈现在实际课堂中,把需要的劳动工具和劳动知识“请”到课堂上来。

全息数字投影、VR 教学等技术,可以实现救护车随时开进班级,帮助学生体验扮演“真实”的救护人员,模拟真实的救护操作。学生在溺水、火灾等“真实”场景中,运用了解到的知识自救;在除草劳动的情境中,看清楚“真实”的杂草是什么样的,在模拟中体验安全教育,参与简单生产劳动。[1]在学校劳动实践环境有限的条件下,这种模拟体验可以充分实现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再辅助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公益劳动的支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知识随时联系实际,即使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场所,学生也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二)打破单一的参与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当前,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薄弱。许多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会在校园范围内提供适当的劳动内容让学生承担,如低年级穿衣系鞋带、中年级打扫班级卫生、高年级维护校园植物等。其中,多数劳动内容采取轮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往往在劳动的最后,以检查是否合格的方式结束劳动活动。这种单一的参与方式,没有从劳动技能、劳动兴趣等方面合理分配劳动实践,有劳无育,容易打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扼杀劳动兴趣,歪曲劳动价值观。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实时收集学生的劳动数据。如在考查学生系鞋带这一技能时,不仅可以将速度作为考查点,也可以将系鞋带的多样性作为评分点;在班级大扫除中,收集学生自主选择的劳动项目(扫地、打水、摆放课桌椅等)的偏好,了解学生的劳动倾向,从而客观分析出学生的劳动兴趣及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让校园劳动实践分配更合理。学生在兴趣中探索,在探索中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素养,[2]做到有劳有育,培养积极的劳动价值观。

(三)调动教师的参与情绪,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劳动教育往往没有设置专职专业的劳动技能教师,由各个学科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许多劳动技能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出“如何教?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问题。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出现断层,教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劳动课容易变成其他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分配优秀教学资源,有助于让授课教师知道教什么,如何教,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

例如,在《寻找剥蛋的秘密》教学视频资源中,呈现三种剥蛋方式,让授课教师在教学时有据可循。如剥单个蛋的操作关键点——蛋的“腰”的确定,剥多枚蛋使用容器法的水量的说明等,都为教师在技能讲解上提供支持;剥蛋机器的发明,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课堂上、家居生活中的剥蛋添加科技元素,感受发明创造就在身边。劳动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对学生的劳动研究方向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发明创造提供借鉴。劳动技能资源包的开发,也为教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二、挖掘网络资源,高效收集劳动素材

(一)增强素材获取时效

劳动教育离不开素材的收集,收集素材可以是多样化、多渠道的。[3]线下收集信息,往往耗时长,劳动教育素材传统的收集方式(如问家长、问教师、调查问卷、图书馆查找等),信息时效性弱,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信息。而线上搜索渠道多,针对性强,资源种类丰富。劳动实践才是劳动教育的重点,收集整理信息只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缩短劳动素材收集时间。

信息技术有助于高效收集劳动教育素材。例如,低年级劳动课程中的《洗衣服》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是教师边洗衣服(单一污渍)边教授学生如何洗干净衣服,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了解学习将衣服洗干净的方法。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收集到相关素材,找到洗干净不同污渍衣服的方法和重点。然后展开洗衣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验证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最终得到正确的洗干净沾染不同污渍衣服的方法。最后,再次通过洗衣服实践,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成就感。这样理论—实践—验证—再实践的过程,符合人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将课堂完整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实现素材区域共享

劳动素材不仅仅是教学大纲或书本上提供的主题内容,地方特色和地方资源也是劳动教育的一大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全国各地的地方素材,深入挖掘地方性资源,为劳动实践提供可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交流、快速分析、整理加工等作用,极大提高素材收集效率,为劳动实践提供坚实基础。

近年来,博物馆界的“网红”——数字故宫中,全景“紫禁城上元之夜”、虚拟场景《清明上河图3.0》、手机App《胤禛美人图》等馆藏文物,在互联网云端存储。数字故宫小程序,实现云逛故宫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知识考验”答题竞猜。学生走进生活中的博物馆,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只能远观;而漫步虚拟数字博物馆,在浏览文物的同时,还能够聆听甚至体验文物背后的故事,比线下参观更具真实体验。

三、依托信息技术,搭建启发性演示平台

劳动教育课堂中的演示,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建立联系的具体过程。但是大多数劳动课程,只能全班性的观看演示视频,无法保证课堂演示的传递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4]演示,不仅是简单告诉学生实践的步骤或方法,更希望在观看演示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要想做到启发性演示,信息技术手段不可或缺。

(一)变全班演示为小组演示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把面向全班性的劳动演示变为针对小组或个人的演示,没有看懂想通的学生,还能够自主多次观看演示。不但保证演示的时效性,还让演示具有传递性,提升劳动演示效果。

如《哪个气球更厉害》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呈现静态图,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环节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挫折)→展示成功操作的视频(提供借鉴模版)→学生尝试改进→再次实践,这是一般流程。教师回顾课堂实况,发现在首次尝试后,各个小组需要指导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小组在吹气球上遇到困难;有的小组不知如何将吹好的气球在尽量不漏气的前提下,固定在吸管上;有的小组不知如何用牛筋将第二个气球固定在吸管上;有的小组在组员配合上不够同步,导致操作不当……针对学生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疑惑,一个统一的成功操作视频,显然在解决各组不同的困难时力不从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有效突破瓶颈:在各小组的Ipad 上开放每个环节的微型教学视频,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观看,操作指导性强。同时,后台数据软件可以收集到哪个视频被观看的次数最多,这对于教师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时的活动指导,更具现实意义。

(二)变固定演示为开放演示

劳动演示多是按照固定内容,对步骤或方法进行演示。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开放演示的用具,让学生在演示前自主选择方法、工具等。运用信息化软件,根据学生的选择,演示模拟相应的方法及步骤。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培养与开放性的探究环境,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如“开心农场”社团的学员们,在实践种植前,利用小程序(图形化编程软件),模拟选择种植方式,如土壤种植、水培栽培、沙生栽培等;选择种植植物,食用类如土豆、西红柿、蒜苗等,观赏类如风信子、月季、多肉植物等,药用类如芦荟等;选择种植环境(器皿)等。通过模块拖动,模拟参与种植准备期。接着,针对不同植物,根据已收集到的资料,设定光照时长、浇水量,确定浇水时间与浇水种类(残茶水、变质奶、凉开水、淘米水、烟灰水等),模拟种植。根据植物生长周期,模拟植物的成熟期、开花期等,并形成简要的文字与图片记录,作为实践劳动中的对比参考资料。

四、应用大数据分析,测评劳动教育成效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教育,劳动教育的测评也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参照物”。针对这种全面性、长期性的数据搜集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较人工更及时、准确。现代的可视化监控体系,随时为测评提供多方位的劳动图像数据;手机为劳动教育测评提供大量移动即时数据……这些数据成为学生劳动教育成效测评的重要依据。[5]大数据可以从劳动态度、情感、价值观、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短期评估。利用短期分析结果,阶段性改变劳动教育目标,把家庭基础性教育、学校主导性教育与社会支持性教育的教育目的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乐趣,培养劳动精神,在劳动中找到职业兴趣,把劳动教育变成终身教育。大数据平台还可以持续跟踪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从长期劳动中,分析出劳动心态与劳动价值观,从而得出更为全面综合性的评估。

庚子年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时期,为避免大规模人员流动,人们居家隔离,工厂停工、商场停业、学校停课。福州市鼓楼区学校纷纷架设“空中课堂”,实现“停课不停学”。开课前,使用问卷星制作调查表,收集了解各年级学生已经拥有的和近期期待学习的劳动技能,了解学生喜欢的居家学习形式等。借助大数据分析,确定具有年龄个性化(低、中、高年级)的劳动教育项目。教学中,班主任用班级优化大师中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的行为过程进行评价激励,评价指标包括劳动技能与劳动品质两大模块。根据课程内容,各校开展争当“劳动小能手”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课后跟踪,由家长填写线上问卷,了解孩子在家中相应劳动技能与劳动品质养成上的成效。一系列数据分析的结果,既可以对劳动教育项目实施情况作出反馈,为今后的劳动教学提供策略;又可以了解学生参与劳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搭建启发性演示平台,充分挖掘网络素材资源,并对劳动教育成效进行长期跟踪测评。引领学生突破操作瓶颈,掌握劳动技术与技巧;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整理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培养磨练劳动意志和品格,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信息技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