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如花 满园绽放
——“童心课堂”的构建和践行

2020-03-04 02:54谢景霞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童趣童心心理

谢景霞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广东佛山,528000)

童心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结果,还是一项教育内容,更是一种教育过程。童心课堂就是尊重儿童的天真、纯朴、活泼的自然生命状态,依归童心,创造一个充满爱,富有童趣、自由、和谐的教育情境,把属于儿童的生活、童年幸福还给儿童的课堂,使儿童的身心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释放、张扬。[1]

我校在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围绕“童心教育”理念,以“办童心学校、开童心课程、育童心学生”为思路,以独特的视角、前瞻性的理念和开拓的胆略,以新教育实验为平台,构建童心课程、构筑童心环境,让学生体验童心的喜悦、拥有快乐的童年,走出了一条有童心特色的教育之路。

一、开展“体验式”教学,感受学生的童心乐趣

童心,顾名思义,是指儿童的心理状况、情绪变化。基于年龄特征的因素,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是极其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用“体验”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自然就能“想学生之所想,感受学生之感受”。

(一)体验童心,要换位思考

传统课堂教学都是单向的,教师只是单方面地从知识传授层面开展教学,很少考虑学生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毕竟课堂教学不是工厂制造模型,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感情倾向和思想主张,所以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角色体验式”教学就是提倡教师学会换位思考,从童心的角度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加以体验,从而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例如,在使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的教学中,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星期六的晚上,我一会儿学习,一会儿玩耍。”显然,这不符合“一会儿……一会儿……”的逻辑。于是,笔者评讲道:“这样写,在语法上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会给人一种你不认真学习的感觉。”那学生很不服气地说道:“才不会呢!”笔者好奇地问道:“为什么呢?”“我是小孩子,玩是我们的天性,我学一会儿,再玩一会儿,怎么会是学习不认真呢?而且我还是在星期六晚上自觉学习呢!”该生理直气壮地说。笔者一听,哑然大笑,细想一会,又觉得的确如此。然后,笔者在指导学生造句、写作文时,除了强调合情合理之外,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其实,阅读指导也这样。教师通过换位体验,在师生共读时知道学生喜欢阅读什么,懂得怎样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换位体验,教师还会发现玩乐其实不仅是学生的天性,还是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学生接受新事物、与人交往的一种学习途径。

(二)体验童心,要及时沟通

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错怪了学生,虽然教师已认识到自己的失误,也理解学生的委屈,但碍于面子,没有向学生道歉;学生虽然明白教师的初衷是爱护自己,但出于某种原因也不肯和教师解释。这种典型的沟通不到位,不仅使教师和学生错过增进彼此了解的机会,而且有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更大的隔阂。虽然教师和学生都能考虑到对方的一些感受,但却没有进一步沟通,最终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例如,省教育厅组织了某次“儿童诗创作大赛”,但恰逢临近暑假,学校事务繁多,于是笔者让学生每人完成一篇,然后从中选了10篇上交学校。紧接着,学校的“文化艺术节”也有“儿童诗歌创作活动”,但这次学生只交了12篇。笔者大为不解,于是询问缘由。学生纷纷大吐苦水:“写了老师你也不看的。”“上次写的都石沉大海了,没有回应。”“不想写了,反正写了也是白写。”很明显,笔者的一次无心之过,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儿童诗创作的热情。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沟通失误的再次发生,我们的做法是,鼓励教师和学生互相给对方写一封信,投进专门设置的“沟通100分”信箱,由学校转交给教师、学生,为教师开展“角色体验式”课堂教学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构建童心课程,注重学生的童心情感体验

在促进学生童心的实现方面,课程知识与学生童心的关系是探讨教育与学生童心实现问题的落脚点。要实现学生童心的终极目标,学校需要从开设以情感体验为主的童心课程和开发传统课程成为童心课程这两方面努力。

(一)开设以情感体验为主的童心课程

童心课程,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能力。童心感的提升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为此,我校开设了“运用心理学,开展童心课堂,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童心课程,即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课。

其一,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童心指数为重点,以开展心理活动为抓手,我校大力研发心理健康课,如开展“快乐童年、如此生活”的主题班会,组织“童年无阴影,你我绽笑脸”的少先队活动等。我校着力打造“童心课堂”,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童心地教、童心地学”,积极对“童心课堂”理念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其二,教师从“情感体验”角度,切实指导学生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在课堂上表现良好,如何获得健康的身心,如何排解心中的不快,如何获得友谊等问题。例如,在准备各种竞赛时,教师指导学生在战术上认真审视、在战略上轻松上阵……这样,不仅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更促进了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认识童心、传递童心、感受童心等能力的提高,使学校成为教师童心的家园,学生的乐园。

(二)开发传统课程成为童心课程

提高课程趣味性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在内容上,开发传统课程成为童心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我校增强新课导入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保持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注重提问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背诵古诗词是学生最头疼、效果不甚理想的教学环节。对此,我校的做法是在中秋节前后,教师利用关于月亮的故事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圆月、半月、弯月的古诗词,并进行朗读背诵。这样的童心课程,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激活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在形式上,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明理、互动、升华”等环节设计,教师采取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的教学方式,在互动、交流中使学生养习、明志、炼能、厚基。例如,在教学语言上,我们鼓励教师“在正确使用普通话和文字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去授课”。对此,教师主动去接触新潮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收到的效果是:“我们老师好可爱啊,居然会说‘宝宝’。”“我班老师,都从小老头变成老孩子了。”“我现在特爱上课了,老师的话可有趣了。”很明显,教学语言的创新,既彰显了教师自身的魅力,也推进了课堂教学环节的高效开展,更让课堂洋溢着一种“童趣”,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学有情趣。

三、构筑童心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条件

环境是指围绕在一定主体周围并对主体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客观事物和条件。可见,环境建设对学生童心成长的作用之大。“以童心的环境培养童心的学生”,应该成为童心课堂的核心理念。

(一)建设充满童趣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童真

充满童趣的文化环境对童心课堂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滴水穿石的教育力量,也能让学生的精神愉快,养成稚趣、开朗的性格,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发挥校风、班风的作用。“童心课堂”的构建在班级建设中也有体现。班级建设以“童心家园”为目标,汇聚“无声之教”“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为此,我们时时刻刻引导学生明白,学校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他们快乐、自由地成长,让学生相信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开心、有收获的。这有利于推动学生认识童年、感受童心、创造童趣。

利用走廊、橱窗等宣传栏。宣传栏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主体,还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更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例如,每层教学楼走廊悬挂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文字。我校曾开设了一个《佛山的民间童年游戏》宣传栏,介绍逐渐消失的民间童年游戏。学生看后纷纷感叹,“原来我们长辈的童年是玩这些游戏的”“没想到,我们这里还有这么多好玩的游戏”……这样,学生感受到了一种远离自己而又想体验的童年乐趣。

(二)创设和谐、文明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验到童心

心理环境是和谐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事实”。教育研究证明,和谐文明的校园心理环境,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还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激发其无穷的潜能。

首先,营造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环境,是创设和谐、文明的心理环境的重要任务。例如,我校开展的“我心目中的老师”“我眼中的学生”的大讨论和“无批评周”活动,能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心理,创设一种和谐、文明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并从中体验到童心。

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将教育寓于活动中,形成校园健康心理软环境。例如,我校开展“寻找身边的童心”“童心大家谈”活动、出版《童声》校刊、举办“童心成长助学金”“童心班级”的评选、推荐表彰“童心之星”等活动,就是让学生在童心课堂的感染下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童心。

童心是教学研究对象,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童心课堂”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进步、获得发展、获得童心。在童心教育理念引领下,我校积极开展“童心课堂”,开发童心课程,注重学生的童心情感体验;构筑童心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条件;培养“健康、快乐”的童趣型学生,让童心如花、满园绽放。

猜你喜欢
童趣童心心理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趣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