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 素养为核
——线上教学对今后学校教学所产生影响的若干思考

2020-03-04 02:54闫凤芹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素养学校

陈 江,闫凤芹

(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361026)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国中小学无法如期开学。为了科学引导学生居家学习与生活,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做好‘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组织部署工作,结合当地线上教学平台和各校实际,因地制宜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一时间,网络授课成了特殊时期里中小学教学的一种常态。传统教学条件的缺失,使网络平台成为维系家校沟通与实施线上教学的主要方式。虽然不少教师乐观地调侃自己成了“网红直播”“网络教学达人”,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这是对网络教学模式从陌生、不习惯、抵触到直面与调适状态、再学习与实践摸索的无奈。总体来看,这次线上教学,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以往一些学校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的行为博弈,无论对学校未来教学的变革与课程管理,还是教师教学素养的重构,都可能是一个契机,它也必然促发学校和教师对未来教学的一些思考。笔者从教学价值取向、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反思三个角度做了一些思考。

一、打破“黏性”,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务实

校园氛围下的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触手可及,通过面对面的讲授互动、纸面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近距离的辅导和谈心,学生的学习路径与学习安排无形中被有效规约与引导。而疫情之下,当传统师生间的这种“黏性”被打破,距离不仅产生美,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线上教学使部分学生学习素养的缺失暴露了出来,这给线上教学带来诸多挑战。

第一,线上教学解决不了缺乏自律的学生的学习问题。余文森教授将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分解为自律、尊重与认真三个向度。线上教学实施以来,首先让家长焦虑的是孩子的自律问题。家长表示,他们很难把习惯了假期慵懒状态的孩子准时从床上拉起来,而且部分孩子对学校的网络课程表漠不关心,游离在线上教学课堂之外。

第二,线上教学很难帮助那些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谈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自主发展”。线上教学尽管有网络课程表和教师的信息化监督手段作为辅助,但部分学生脱离了真实教学情境后,在科目学习的规划、时间的安排以及自主利用教学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出现自我迷失、茫然无知的现象。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在线上课堂中容易被边缘化,他们很难融入线上讨论,也跟不上网络教学的节奏。

第三,单纯的线上教学与深度学习之间存在一条隐性的隔离带。目前的线上教学普遍处于教师与学生单通道互动的状态,网络技术在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思考推演的互动等方面还无法做到真正融合,由于缺少传统教学情境,学生感受不到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数字化课程资源要转换成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模式,这需要真实的物理场景作支持,比如实验课程等操作性内容,很难在网络环境中真正实现。美国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把深度学习界定为三个领域和六个维度,单纯基于网络的个体学习与其提出的认知领域中的“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 solving)和人际领域的“有效沟通与合作”(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两方面还存在着虚拟情境向真实情境转换的阻隔。

目前,仍有不少学校只看重教学成绩而忽略学生素养的积淀,学校教育目标异化。仅强调学科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学习品格养成的教学结构性缺失所产生的后果,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本次线上教学难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激励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次线上教学的“被动尝试”,系统性的学法指导、兴趣培养、探究教学等环节的基础性会逐渐受到更务实的重视。将来,学校的教学会更精细更务实地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上,学科教学会从知识传授逐渐蜕变为更关注基于知识认知体验的方法与工具的学习。学校会更坚定地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尝试任务单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方面的能动性,以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能来提高成绩的“成色”。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一核四层四翼”给出全面诠释,其中明确提出“高考评价注重融会贯通”,指出命题要研究模块内容之间、学科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学科内容上进行整合。一般学校在师资调动、技术支持等方面很难真正做到学科融通,从教学上回应评价要求。本次线上教学催生的技术化思维,会让一些学校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的功能,整合学科间重叠的知识脉络,从而进一步落实以跨学科融合教学来构建学生的大知识架构。可以预见,一些学校会进一步通过建立跨学科教研组、项目式学习指导组、技术支持组等方式为学生整合、制作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的数字化资源,提高研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底蕴与实践创新素养,以应对未来多维的评价体系。

二、重构模型,教学管理更精细可控

线上教学的实施是特殊时期的临时应对之举,但它同样拉开了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从线上教学组织实施的效果而言,组织管理思路清晰的学校在无形中看到“线上教学+自主学习”模式带来的好处,所以在今后的摸索实践中会主动发现线上教学产生的教学延展效益,对他们来说,这给学校教学变革提供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一)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线上教学目前主要有“在线直播与互动”和“录制视频观看”这两种形式,未来基于校本开发的“视频课”资源,将有效弥补课堂分层施教的不足。笔者通过这次线上教学的组织,深切感受到线上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具有三个比较优势:

第一,线上教学的内容更具指向性。它学习内容直观清晰、时间和容量较少,更适合任务单教学或项目式教学的开展,便于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展一些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我校高三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他们列举了一个案例:“在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截面问题时,在平时,教师多采用坐标法和基底法,较少涉及几何法。而几何法需要通过逻辑推理让学生画出完整的截面,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更高且难度更大,所以传统课堂往往没有时间去涉及。如果教师通过录制微课的方式解决这类问题,就会更加简洁明了,也有利于揭示隐藏在问题中的本质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第二,借助线上教学可以有效降低教师课后答疑的压力。传统课堂存在两个天然的痛点,即时间固定和分层施教难以实施。教师一般通过控制课堂教学容量和设置针对性的探究活动环节来解决这类问题。随着这次线上教学的经验积累,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遴选、处理甚至制作针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并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微课”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就不再为没有时间进行集体答疑而烦恼,同一个问题也不需要反复面对不同学生讲上好几遍,较大提高了课后答疑的效率。

第三,线上教学改善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合理调用线上教学资源进行自学,还可以调控学习进度、节奏,学生的能动性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对学困生而言,教师以任务单形式发布的教学微课具有循序渐进、序列清晰的特点,以打卡激励等形式不断强化,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成就感不言而喻。线上学习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与教师在其他地点随时发起线上互动,解决特定的学习任务。

总之,线上教学所释放的教学生产力会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以数字化资源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并将线上教学作为课后答疑、项目探究的灵活载体,重构学校的教学生态。

(二)推动数字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品牌建设

尽管线上教学很多都是借助于各平台的学科资源,但各平台的线上授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教学资源也仅仅在特殊情况下才向中小学免费开放。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向第三方购买付费教学资源的,公共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也未必都适合本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同时,对各平台教学资源进行遴选与技术处理,教师也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由于教师的技术素养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原本在数字化校本资源建设方面经验欠缺,经过这次线上教学技术应用的经验沉淀,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顺势推进校本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抓手。“微课”“小型化定向测试题库”“研究型学习项目包”等将成为学校开发资源的主要形式,并通过某些学科试点推进,作为一般教学的课后答疑、导优辅差等教学辅助手段。

当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在数量和使用频率等方面积累到一定程度,伴之而来的知识产权尊重与保护会进一步激励学校进行品牌化建设,架构学校数字化资源的整体框架,实现序列化、标识化,从而增强学校的课程文化影响力。

(三)提升教师工具性思维和深化学校教学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教学技术摸索、尝试、磨合与自我调适,善于思考的教师开始思考怎样利用智能软件与互联网平台来优化教学场景。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会让教师重构教学设计,使他们可能不再把整个教学过程仅仅限定于有限的课堂空间。例如,他们可以在课堂中连线其他主体场景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会尝试利用更多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工具,为学生搭建学习场景,把部分作业的布置、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等置于线上。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收集学生的行为数据,为精细化教学提供大数据支持。

在线教学拓展了学校原本较少关注的互联网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常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将会为教师提升教学工具性素养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组织培训、设立专项课题研究、完善教师行为评价等。另一方面,学校将会逐步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精细化教学。部分第三方教学平台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学生行为数据,有思考的学校会自觉利用这些数据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出不同学生的学习素养、家庭氛围、生活习惯等,挖掘数据背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能有效搭建学生学习数据模型的学校,会在未来教学精细化方面获得更大的收获。同时,线上教学也对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提出挑战。首先是如何激励、管控教师的线上教学行为和资源使用的适切性,这需要学校细化管理思路;其次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监督可能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从线下拓展到线上,这也需要学校制定出更科学的教学管控制度;最后是数据应用与数据安全将逐步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三、行为沉淀,“未来教育”的探索更具象与理性

长期来看,线上教学不会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2018年,美国堪萨斯州一些公立学校实施了一项名为“巅峰学习”的教学项目。这一项目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实施计划,用在线工具定制教育。然而,计划推行以后,就遭到了当地家长的抗议。调查显示,77%的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使用这些在线工具,因为他们会因此错失正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的体验。单纯的线上教学固然能对大量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推送,解决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痛点,但它最大的缺点在于学习场景单一。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往互动行为,它离不开真实场景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学生成长,在视觉、听觉、动作等方面的学习需要社会化的真实环境作为依托,社会化的学习必须基于现实环境的支撑,知识才能有效转化为经验。所以,数字化资源和虚拟场景可以作为学习体验的一种形式,但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技术因为人而存在。这次线上教学让不少教师深刻体会到再好的在线教育平台或智能工具,都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学习素养培养的问题。我们应反思,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怎么才能更好地将技术融合到现有的教学行为中,而不是让教师与学生简单地匹配技术,这样的智慧校园建设才有意义。笔者了解到,同样的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或智慧校园方案,在不同的学校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有的学校甚至成为一种“工具负担”。因此,对教学工作而言,引进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要尊重学校的人文生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教师的教学习惯,这样,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价值。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虽然是暂时的,但也暴露出传统的教与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每位教师要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学校则要反思当下教学实践,整合线上教学的经验,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推动教学实践有效改革。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素养学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学校推介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