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实践

2020-03-04 02:54李广平阿义莲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布置教学效果

李广平,阿义莲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甘肃武威,733299)

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是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一方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佳。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历史学科发挥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所以教师不能将历史单纯地看成是应试教育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作促学、以作促教”就是将部分作业布置的时间由课后转移至课前,从学生课前预习开始着手,精心布置一些课前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历史教学“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主要形式

(一)“以问促学”:自学历史教材,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对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学习意义重大。教师提问转变为由学生提问,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学生将学会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理解文本、重构文本,这对深度学习颇有助益。课前,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在下一节课中,你觉得老师会提哪些问题呢?请你帮助老师设计问题。”面对这一课前作业,学生就不得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有些学生问题的设计比较完善,不仅设置了问题,还提供了答案。

无论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否科学,提供的答案是否准确与完整,仅凭是否态度端正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这一课前作业,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在预习时会标注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提出符合条件的问题,学生还需要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对新内容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时就可以自己解决。教师在课堂中仅需要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即可,这样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这种课前作业的形式,不仅节省了课上的时间,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以写促学”:课前撰写主题作文,深入感知教材重难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讲解,但依然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透彻。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作业,让学生撰写一个主题小作文。

例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维护国家主权的康熙”或“巩固民族统一的康熙”为题目,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要想写好这篇文章,首先,学生要阅读教材内容,对康熙采取一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有基础的了解。其次,由于受篇幅影响,教材必不会介绍得那么详尽,因此学生需要利用网络以及其他途径,查询更多的相关信息。最后,学生要对康熙帝的文功武治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尤其是重点了解“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采取的措施”这一知识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形成一个更加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三)“以编促学”:课前编撰手抄报,拓展历史知识的广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中历史教材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整体而言,教材内容有所缩减,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历史线索不明显、历史资料不详尽等。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教师不得不自己搜集一些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有些教师甚至还会将这些资料印刷出来分发给学生。但是,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教师的这一行为,甚至认为自己本身的学习压力就较大,课堂时间也有限,教师发放额外的资料只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因此,这部分学生很少会认真、仔细地阅读教师发放的辅助资料,而教师这一举动也很难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换一个思路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前布置一个手抄报的课前作业。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或给学生提供一些如《历史学习杂志》《历史档案》《文史知识》等杂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关网址,让学生自己去整理这些资料,然后用历史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一课前作业的布置,带动着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中。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意识。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还锻炼了自己的资料搜集能力、归纳整合能力,提升了校本教材的利用率,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四)“以游促学”:参观博物馆,深刻体验历史情境文化

历史是过去时,缺乏一定的时实性,所以对于一些历史知识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单纯地依靠教师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难以将知识内化。所以,学生需要走进历史,在感悟历史的氛围中理解历史。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是营造氛围的不二选择,教师可以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这些地方。例如,在教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之前,教师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可以布置一两道课前作业,然后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了解农业生产工具的特点、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生产技术的变革,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具体而言,课前作业可以布置如下:在博物馆观看保存完好的铁犁以及文字介绍,然后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分析铁犁牛耕这一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

二、高中历史教学“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效果分析

(一)激发与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高中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开放性极强的特性。在完成课前作业时,学生不仅有着较为广阔的自由空间,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展开探究。此外,通过完成课前作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轻松掌握相关知识点,增强了学习自信。因此,学生不仅在完成历史课前作业时有着较大的自由性,还能从与其他学科的课前作业的比较中凸显历史学科自身的特色。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预习能力

“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使掌握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课前作业,并给学生提供指导方法与相关资源,学生则通过资料的搜索、处理以及信息的分析完成课前作业。这一过程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作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师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通过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认识情况有所了解,进而明确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侧重点。站在学生的角度,课前作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为他们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前作业,学生明确了自己对哪些知识存在疑问,进而在课堂上仔细听讲。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是要相机诱导。”他强调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内容仅仅是基础性知识,是学习的表层,学习最重要的意义是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布置课前作业的目的之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前作业的设置,帮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并提升了教学效率

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时,通过教材内容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课前作业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做课前作业时,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如果小组讨论得不出结论,一些问题依然存在疑问,就要由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集中处理。教师的讲解不仅解决了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还教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提升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四)提升了教师历史学科教学的专业素养

课前作业的布置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系统的掌握,能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布置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任务。课前作业的设置要保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预习新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而这些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教师不得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结语

“以作促学、以作促教”要求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前完成相应的自学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课堂问题、撰写主题作文、制作历史手抄报以及参观博物馆等。不同形式的课前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作业的完成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给新课程的讲授奠定一定的基础,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布置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