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以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册第8课“花点心”为例

2020-03-04 02:54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橡皮泥美术笔者

程 琦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湖北武汉,43002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而不是机械死板地照搬教参、教辅。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填鸭式地将知识、技能、方法一股脑地端到学生面前,然后毫无方法地一灌而下,否则势必引起学生成长中“消化不良”。鉴于此,教师更应该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美术学习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联想、创新等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审美。因此,教师在本节课准备了丰富的实物、清晰的图片、翔实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教学具,创设了一个以哆啦A梦为故事主角的完整情境,先由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规律和经验,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大胆创新,最后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教学活动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下文将以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第一册第8课“花点心”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开展以学定教,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花点心”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有:一是在认知目标方面,通过观察、对比、探究和联想,让学生体验泥塑制作的乐趣,了解各种点心的造型、色彩以及装饰方法;二是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揉、捏、团、压等技巧,以及粘、刻、戳、印等方法大胆创新地制作花点心;三是在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能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美,并将这种美的感受融入将来的生活中,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根据教学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6—7岁)正处于由幼儿期向儿童期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充满艺术创作的兴趣。但受到美术技能、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局限,他们有时难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所以,教师要悉心保护学生这份弥足珍贵的童真以及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氛围。

笔者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境上,以确保能充分调动学生回忆以往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创作的无穷乐趣。

首先,笔者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哆啦A梦的图片,一边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哆啦A梦新开了一家梦幻点心店,这是店里最畅销的几款点心,你们想看看吗?”当学生欣赏完视频短片后,教师又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己观察,回答是哆啦A梦家乡(日本)的点心——饭团。哆啦A梦是学生特别熟悉和喜爱的卡通人物之一,通过动画视频,学生看到了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美味可口的各式饭团,立马就被吸引并进入“哆啦A梦梦幻点心店”的童话情境里。

然后,笔者让学生分别欣赏中国和国外的各种小点心,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用面粉、奶油、糖、水果制作点心的过程。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回忆起自己曾经吃过、看过的各种点心,将眼前的视觉信息和过往生活经验组合起来,为接下来的美术创作活动提供素材。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花点心的图片,让学生评一评喜欢哪一个、美在哪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能用自己掌握的词语形容这些点心,然后引出“用彩泥制作花花绿绿、造型各异的花点心”这个教学重点,就达到了童话情境设计的初衷。以上情境设计,每一步都是以学生为首要对象,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感受、探索,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美术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既有学科性,又独具经验色彩和审美趣味。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教材使用立体化、丰富化、最大化。此课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了实物点心,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橡皮泥点心。因两者都有色彩鲜艳、柔软易塑形等特点,所以很容易将学生的兴趣点从实物点心转移到橡皮泥点心的制作上。橡皮泥又是学生喜欢并易于实操的美术学习材料,因此学生对用橡皮泥制作的各种点心非常感兴趣,继而尝试按方法和步骤用橡皮泥制作点心。教师对教材的运用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延续性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最大化地使用教材,深入地研读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童话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有趣的美术活动获得知识、增长技能、放飞创意,将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融为一体。在个体美术创作与群体美术欣赏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和谐交流与激烈碰撞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二、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激发潜能、个性发展的新的教学方式。“花点心”一课让学生在自主体验、观察欣赏、讨论交流、小组合作中发现点心的“花”,学习各种泥塑技巧,初步尝试泥塑作品的立体造型,大胆创新地使用色彩搭配和装饰技巧,完成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首先,笔者在出示课件时问学生:“哆啦A梦的梦幻点心店也想卖花点心,所以想从你们中间选拔出优秀的点心大师来帮助它,你们愿意吗?”笔者用竞赛形式的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好胜心,让学生迸发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然后,笔者设计了三道游戏关卡,并将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有效融入游戏中。笔者介绍道:“哆啦A梦说要想当点心大师就得闯过以下关卡。第一关‘火眼金睛’,你能从这张点心图片里发现什么形状?”学生回答:“圆形、方形、三角形、爱心型、五角星形……”笔者总结道:“其实点心的形状还有很多,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想出更多有趣的形状。”第二关“百变巧手”,笔者出示长条形、圆球形、圆饼形、方形图片后,与学生一起回忆揉、捏、搓、压等技巧。最后,笔者示范其他方法,如粘、刻、戳、印等,边做边简单介绍颜色的搭配。笔者做完示范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作色彩鲜艳、造型立体、设计新颖的花点心。

这样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体创作,即从真实的点心到抽象的图形,再从抽象的图形到具体的橡皮泥点心。教师从生活实际经验入手,提炼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再由教师示范、学生表述几何造型的基本泥塑技巧,让学生掌握基本型的制作方法以及了解各种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充分体验、展开联想、小组交流,在个性化表达和团体合作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开阔视野,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发掘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自由创想,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师在欣赏评价的时间里问学生:“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你想给他什么建议?”一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的提问正是利用学生好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大胆说一说或夸一夸哪个作品好,给出相应的原因和改进的建议。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明白既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同学学习,而且学生评价别人作品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总结、比照自己的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仅拓宽了创作思路,还提高了审美眼光。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教师展示了由其他材料制作的“花点心”,比如,用天然的石头打磨成的“小笼包”“桂花糕”,用花布和棉花制作的“生日蛋糕”,还有用气球制作的“巨型糕点”等。在学生欣赏完这些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花点心”之后,笔者问道:“你们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花点心呢?希望大家像哆啦A梦一样充满了想象,肯动脑、勤动手,创作出更多、更新颖的花点心,装点我们美好的生活。”最后的教学环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艺术创作材料和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搜索记忆中的生活经验,将课堂上形成的浓厚学习兴趣延展到课外,将知识和技能继续运用于课外艺术创作,将艺术学习的体验和快乐融于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采用“我讲你听、我画你摹”的方式。在新课改掀起了一轮轮新浪潮的今天,美术教育的内涵日益丰富,美术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美术教师要不断转换教学观念,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深挖教育教学资源,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为学生争取全方位的、最优的发展,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猜你喜欢
橡皮泥美术笔者
老师,别走……
创意美术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做个橡皮泥爸爸
借像皮泥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