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课堂教学规范之质疑

2020-03-04 02:54黄惠萍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灯光笔者文本

黄惠萍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江苏江阴,214400)

一、源起:课堂上质疑的缺失

伦理视域下的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规范,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也要强调规范。课堂教学遵循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固化模式,时常是教师独白式地讲、任务性地传授知识,学生走教师和教材设定好的道路,学生缺乏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

二、探源:为什么需要质疑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的过程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充满发现质疑思考的过程。”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在阅读中认真地思考,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才会进一步探究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解源:引导学生质疑的举措

(一)温暖的氛围,孕育质疑的“种子”

教育理论指出,宽松和谐的温暖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每位学生都尽可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信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够“自由地呼吸”,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质疑“种子”的萌发

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产生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质疑,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产生联想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刻的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例如,《小露珠》一文教学中,对于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这一段,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带上小动物的头饰,与笔者完成教学互动。“小青蛙是怎么过来跟小露珠打招呼的呀?”笔者问。一只“小青蛙”蹦了过来。“小蟋蟀是怎么过来的呀?”笔者又问。一只“小蟋蟀”爬了过来。“小蝴蝶是怎么过来的呀?”笔者继续问。一只“小蝴蝶”“飞”了过来,落在花朵上。有了情境互动环节的烘托,笔者顺势问道:“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小动物们的运动方式上,它们用词相同吗?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为什么用不同的词呢?”经过互换动词、讨论研究,学生明白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动物与动作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好的情境能让学生质疑“种子”萌发,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三)方法指导,助力质疑“种子”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氛围不错,问题情境也有,学生却依然没有问题。其实,学生不是不想质疑,而是不会质疑,不知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教会学生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循着文眼质疑,或者根据比较、审视表演、联系生活等,大胆地质疑。

1.根据文眼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生能根据题目质疑,并由此展开学习,往往能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比如,在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灯光》的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思考:“灯光非常普通,第一次看到文章题目是——灯光,你脑袋中蹦出了哪些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哪里的灯光?文中的灯光普通吗?这灯光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学生由此展开学习,因课堂主线明确、脉络清楚,所以重难点一目了然。

2.根据比较质疑

为了培养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我们时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比较中质疑。借助质疑,感受文字的精妙,真切体验文本,能有效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两处用到“偷”字,一处是“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另一处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学生在比较中质疑:“两个‘偷’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得知,前一个“防偷去”,体现了旧社会有钱人心灵深处的丑陋,他们对诚心祭拜的人也要提防;后面一个“不算偷”,则可以看出旧社会底层百姓的宽厚和淳朴,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换词比较、运用修辞和不用修辞的比较、关联词不同用法的比较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与质疑中品味浓浓的语文魅力。

3.根据表演质疑

小学中年级课本常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演一演。学生一听说要表演就都来了劲。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除了要学生根据理解演一演,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评价表演。这样有利于学生静心潜入文本,揣摩文本。例如,《哪吒闹海》一课结束后,当学生看到演哪吒的学生在搅乱东海时取出“混天绫”(一段红绸带)在水里使劲地摆,摆个不停,他们就立马质疑:“文中写‘取下混天绫在水中一摆’,这‘一摆’怎么能使劲地摆呢?正因为哪吒轻轻一摆就掀起滔天巨浪,才显示出哪吒神通广大、本领高强啊!”经过学生的质疑,后面的学生表演时更加投入,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根据表演质疑,课堂高潮迭现。

4.联系生活质疑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例如《穷人》一课,在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已充分认识到桑娜夫妇虽然经济上很穷,日子过得很苦,温饱都难以解决,但他们绝不是“穷人”,他们拥有金子般的心,善良而美好,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就更能明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作此文是想赞美广大善良的百姓。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联系如今的生活,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现代社会有没有穷人?

生2:如今,怎样的人是穷人?

学生纷纷陷入沉思,沿着质疑之路,感受到“穷”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物质的缺乏不是真正的贫穷,精神的匮乏才是真正的贫穷。联系生活质疑,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课堂更有温度。

四、源落:指向学生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双探索的眼睛,让他们借助质疑这根导火线,点燃自己创新的火花。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灯光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来一场灯光派对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