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意象,探情感,悟青春

2020-03-09 02:06王文彤

王文彤

摘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应避免过多谈论海子的极端做法,配合诗歌单元主题“向青春举杯”,引导学生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中,设置了“做一日小编辑”的教学情境,通过创作插图,掘诗中意象;通过文学评论,探情感密码;通过附写寄语,

悟青春特点。三个板块辅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鉴赏、去领悟,在探索的过程中,拼贴出海子较为真实完整的“画像”。

关键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意象情感密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经典诗作,诗歌简短浅易,语言质朴平实,意象温暖自由。不过,联系到该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海子卧轨自杀前三个月,当时海子的精神状况并不稳定),这首诗歌明朗的表面之下其实涌动着绝望悲伤的情感暗流。一位浙江中学老师曾就此发问:“有着如此消极思想感情的诗歌,怎么能成为中学语文教材?”这也使教学受到掣肘。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首诗歌中的矛盾。如果想深入分析诗歌内涵,必将带来另一个难题:如何对正青春的学生解释青春期的矛盾与迷惘?这需要在教学中避免过多谈论海子的极端做法,配合该诗所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主题“向青春举杯”,引导学生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次教学对象是南京市宁海中学美术特长班的学生,美术绘画功底较好,语言表述和文本赏析能力较强。因此,笔者将此课设计为情境式活动体验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1989年3月26日,海子生命结束。在此后30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像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诗歌史上越来越清晰。时值海子忌辰30周年,某文学评论杂志社想邀约宁海中学的高中生,做一期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主题的纪念海子的杂志专稿。请当好一日小编辑,为稿件设计一张配图,以诗歌意象为基点鉴赏诗歌,同时附文末寄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海子的理解和对青春的感悟,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稿件提交。

本课教学与思考具体如下:

一、课堂回放

【任务1】 创作插图,掘诗中意象

我们拿到诗歌第一步要看什么?

看标题,然后再看作者、注释和内容。

很好,再回忆一下,最近学习的是诗歌单元,分析诗歌时,我们通常会抓住什么?

意象,还可以通过想象联想来还原画面,还有朗读法、知人论世法等。

看到这个标题,结合诗歌意象,说一说:你创作了什么样的配图?为何这样创作?先交流5分钟,然后分享。发言时,请使用“原文朗读+概括特点”的方法来说明原因。

(学生讨论,然后发言。)

看到标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就想到我站在大海边,耳边吹着湿漉漉、裹挟着暖融融春天气息的海风,身边是美丽的桃花在肆无忌惮地盛开,整体是一种明媚、温暖、明亮的气氛,因此,我创作了温暖色调的配图。

我抓住的是“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看到劈柴,我就想到柴火燃烧产生了炊烟,还有陶渊明诗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让我感觉诗歌渲染了烟火气息,是宁静的乡村生活;而马是坐骑,喂马表现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周游世界则带有诗人的浪漫气质,所以我创作了这幅自由浪漫的插图。

我找到的关键句是“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认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之物,代表普通而平凡的生活。所以我创作了一幅平凡朴素的生活图。

我看到了“有一所房子”。联系刚刚同学说到的,这个房子包含了上述所有的要素,有马、有柴、有粮食,是自给自足的,位置又在海边,是温暖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我觉得是一种隐逸隐居的生活,所以创作了一幅隐士隐居图。

没想到同学们的感知和创作能力这么强。大家都发现了,诗中美好的情境是诗人用一些美好的意象、词句来营造的,你们会发现诗歌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幸福的。

是的,没错。不过还有一些地方同学们没有发掘出来,比如“和亲人通信、给山河取名、为陌生人祝福”等,我们一起朗读诗歌,再次想想,这些意象分别代表着怎样的内涵呢?

(学生齐读。)

请每组同学分析讨论上述问题,并推荐一位同学稍后在全班分享,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学生热烈交流。)

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心得体会,下面我们开始分享。

(第一组代表)我觉得这些都是作者主动传递感受的方式:和亲人通信、给山河取名、为陌生人祝福都是一些向好的、积极的东西。

哪一个词能表达他主动与人交流的积极性?

告诉。

为什么?

“告诉”是一种主动倾诉,是主动与人交流的动作。

很好,同学可能对海子的其他诗歌比较陌生,这里补充一下对他的诗歌。

[出示课件——“獨自吃着石头独自饮酒”(《雪》),这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西藏》),患有“不会被理会的病”(《石头的病或八七年》)。在家乡北京与藏地三处,他都“飞遍了天空找不到一块落脚之地”,他曾倾心远方,然而最终发现“远方就是这样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遥远的路程》)。他是“一把空空的铁锹,空得连灰尘也没有”,只有“一双寂寞的黑眼睛”(《遥远的路程》)。]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什么?

海子并不漫长的一生,忍受了过多的孤独,他一直在孤独、消极地生活。

联系本诗呢?

他开始渴望与别人分享他的幸福,在他传递幸福的同时,同时得到他人的祝福。

可见他真诚地希望与世界有精神的沟通,从而再次获得幸福。

(第二组代表)我找到的是“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体现了他对幸福的追求,说明他的博爱。

(第三组代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我认为关键词是取名,表示对祖国河山的亲近。

为什么取名就是亲近的意思呢?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会给别人取名字或者别称?

父母给孩子,表示期许、期望;朋友之间相互取个名字,表示亲近、亲昵。

解读得非常棒。帮人取名代表着与被赋予姓名的人发生关联,与之熟悉,并致以祝福,比如长辈取名赐福。对于海子来说,河是他早年诗作中南方水系的母性情结,山又包含了他后期作品中广袤粗粝的文化情怀。用他最熟知的“祖国的语言”,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像叫个熟人一样。而且同学们,你发现他要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温暖的名字。

为什么呢?

要解除彼此之间冰冷的关系,代表亲近、回归自然。

很好,第四组同学有没有什么要说的?

(第四组代表)最后海子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些都是最真诚的祝愿,符合世俗的追求。这些人可能曾经漠视过、伤害过他,但是海子仍然祝福他们拥有向往的生活方式,祝福他们得偿所愿。

你的分析很到位,那么下面我们来总结诗歌——

(出示课件:整首诗歌,第一段阐释了作者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方式,第二、三段说了作者认为可以传达幸福的途径,是首包含幸福的诗歌。)

让我们齐声再读诗歌。

(学生齐声朗读。)

【任务2】 文学评论,探情感密码

初读课文,我们会有清新欢快的感觉,会感受到海子的憧憬向往,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创作了温暖积极色调的作品。但是所有人都认为这首诗传达出来的情绪是快乐的吗?作者还有什么复杂的情感呢?我们之前布置了前置性预习作业,请交流分享你的观点。

我认为不是全都快乐幸福的,这首诗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我创作了哭泣和微笑的阴阳面具。

(展示作品,略。)

这个角度非常奇特,令人耳目一新,能告诉大家你的理由吗?

我读到了“从明天起”,而且这句话出现了很多次——“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他想要幸福,但是又感觉这些都不会发生或者还没有发生,所以我觉得他不幸福。

非常好,既然明天才能幸福,那说明什么?

今天和昨天是暗淡、失望的。

他在现实世界里面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只好在诗歌里给自己一个精神寄托。但“明日复明日”,明天是缥缈的,幸福可望而不可即,所以这也是一首忧伤的诗歌,传达着海子的伤感。我们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觉,我请一位同学示读。

(学生读全文。)

读得好不好?

(鼓掌)好!

如果注意重音(从明天起、每一个人)和停顿(我/有一所房子)就更好了。那么大家想想,幸福明明如此简单,为什么海子却得不到呢?结合前置性作业中海子的资料,知人论世,再次发表你们的看法。

(出示课件,见图1。)

小学,因为让着两个弟弟吃饭,常常饿着肚子去上学;初中,常在周六下午徒步回家,插秧割稻后就带着一瓶子腌萝卜和四五斤米再回到学校。毕业后他所收到的近百封家信都是请他寄些钱回家,垫付种子、化肥钱和赞助三个弟弟的学费。

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岁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任教。

他的父亲只读过两年书,母亲只有小学文化,亲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大弟弟是一位木匠学徒。他的家人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据说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

“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须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

生活、物质的贫困使得幸福的生活方式不可获得。

还有吗?

精神的贫瘠,无人理解、无人交流,孤独的生活,和亲人通信不可得。

是的,有一次他走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可没有那种尼采式的浪漫,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所以,海子寂寞到了骨子里,無人理解他。

因为诗歌理想不可坚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日常、世俗化的理想对于以梦为马的海子来说是多么遥远,很难想象仰望星空的海子会对日常生活有这种全面的肯定。

是的,正是因为这些途径都被堵死了,所以你们能读出一种悲伤感,诗歌充满矛盾气息:选择尘世的幸福意味着放弃诗歌理想、迎合世俗的价值观念,而追求作为诗歌“王者”的幸福又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所以海子一直在矛盾中挣扎。那么就“面朝大海”吧!找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出现了几次?

两次。

有什么变化吗?

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变成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房子没有了。

为什么呢?

房子是所有幸福因素的集合,可是现在没有了,海子发现了深深的对立和矛盾,还是无法幸福。

解读得非常到位,不过老师发现还多了一个副词“只”,你如何理解?

只想,是一种坚定的选择——尘世幸福不能获得,只能选择精神的幸福。最后,矛盾中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精神园地,也就是那片梦想中的大海。

没错,他是一个太纯粹的诗人。他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亲身经历了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他困惑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他同山河、自然脱节,身边都是陌生人,因此也同社会脱节,所以他最后以一种背弃尘世、面对大海的决绝姿态做出选择,而且“只愿”面对大海这个寄托了他理想追求的精神归宿,选择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讓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歌,感受其中复杂矛盾的情感内涵。

(学生齐声朗读。)

【任务3】 附写寄语,悟青春特点

(课件展示《春天,十个海子》)

大家讨论,这两首诗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

这首诗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调子似乎相差很大,变得非常阴暗。

里面对立的程度被加深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一个与多的对立,而诗人的价值坚守与最终的选择只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在《春天,十个海子》中换成“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变成了死亡与生存的对立。

从尘世幸福与彼岸精神家园的对立变成了黑暗与光明的角逐,充斥了死亡的气息。这是海子真正的绝笔诗,更能体现海子内心的冲突和决绝、选择与重生。

但是我们这个单元专题是“向青春举杯”,青春是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和梦想,都在这里汇聚,青春也因此变得复杂多彩,都说“谁的青春不迷惘”,所以当你遇到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不如意,应该怎样去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请为本期杂志撰写一份寄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幸福就是外面飘着雪、刮着北风,可以和家人在一团温馨的灯光下,围在一起吃热热的饭菜。

理想和现实是会发生冲突的,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理想的世界是月亮,而现实生活是地上微不足道的便士,人不能总是仰望头顶的月亮,也应该看看脚下的便士,因为那才是实实在在能触摸的东西。

因为最近在举办诗会,所以我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来表达青春:“我的爱意藏在旅行的云里,

我的思绪吹着幽幽的清笛,

若要我变成江流奔向大海,

我却只当一片树叶飞过河堤。”

看来同学们的感悟已经上升到了生命层面,生发了属于自己的感悟,非常好。时间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海子的这首代表作,走近海子,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初步感知现当代诗歌的特点。

二、教学思考

高品质语文课堂具有四大内涵: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教学方式的对话性、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尤其是对还原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主观批判思维的要求愈加清晰。语文教学承担着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任务,但一直以来,教师单纯讲、学生机械学成为教学的常态模式,学生主体地位被大大削弱。重塑教师角色,引导学生自我感知、自主探索、自发生成,注重“师教”的同时关注“生学”,应成为语文课堂的本原面目和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

所以,笔者设置了“做一日小编辑”的教学情境,通过几个大的板块理清教学思路,辅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鉴赏、去领悟,在探索的过程中,拼贴出海子较为真实、完整的“画像”。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不错的。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很惊人,对本诗意象的把握及对诗歌的理解,有些观点言之有理,为后面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做了很好的铺垫。但由于学生对海子缺乏了解,而且缺少一定的生活常识,所以影响了对意象的理解,课堂挖掘深度稍显不足。另外,由于笔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具体情境和环节与文本内容略显离散,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设计思考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