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习题变成问题,让解题走向研究

2020-03-09 02:06刘东升

摘要: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一章中没有安排系统研究绝对值函数的内容,却出现了有关绝对值函数的习题。于是,精心设计“一题一课”,从教材中的一道习题出发,引出研究绝对值函数图像和性质的问题(课题),组织学生深度探究以及讨论。相关教学思考有:理解教学内容,从低起点变式生长,放大功能;把握研究路径,基于已有经验组织纠错和优化;精心设计板书,伴随学习过程渐次生成和调整。

关键词:习题讲评问题探究《绝对值函数》结构化板书

习题讲评是数学教学的常规课型。为了达到“思深悟透”的效果,超越习题解答、知识技能巩固的追求,习题讲评不能采取“题海战术”,而宜做到“一题一课”,把一些值得研究的习题变成问题甚至主题,组织学生深度探究以及讨论,从而掌握解决一类习题的通性通法。

笔者最近在江苏省海安市南莫中学(一所农村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注意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一章中没有安排系统研究绝对值函数的内容,却出现了有关绝对值函数的习题。于是,精心设计“一题一课”,从教材中的一道习题出发,引出研究绝对值函数图像和性质的问题(课题),组织学生深度探究以及讨论。虽然课堂上表现得“到处碰壁”“错漏连连”,但是在课后被一些教研专家、名师同行描述为“是一节真实的探究课”。现将该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整理出来,以供课例研讨或借鉴。

一、教学设计

本课不使用课件、投影,也不使用“学案”,只需要传统的黑板。课前,在黑板的主板区板书

(如下页图1所示,旁边留有学生展示区)。另外,为了节约学生课上作函数图像时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时间,让学生提前备好网格纸。

(一)从习题出发,引出课题

习题数轴上的点A对应着数-3,点B对应着数x。

(1)当x=2时,AB=;

(2)当AB=3时,求x的值。

课始,教师先让学生直接回答这道习题,然后预设过渡语:“同学们看到黑板上写着‘函数两个字,但这道习题却是有关七年级的‘有理数加减法的,是老师弄错了吗?”在学生疑惑之际,教师给出变式。

变式数轴上的点A对应着数-3,点B对应着数x。记AB=y,则y与x之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如果有,写出y与x的函数解析式;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在学生结合函数的概念确认y与x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之后,教师改编呈现习题的原有两问:

(1)当自变量x=2时,函数值y=;

(2)当函数值y=3时,求x的值。

学生会发现这两问与上面的习题是“一样的”。教师顺势指出:“函数只是换了一种工具或角度研究以前熟悉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研究前面的变式问题,则没有什么趣味,因为函数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大的功能。比如,函数y=|x+3|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一次函数,该给它取个什么名称呢?”学生容易想到“绝对值函数”。教师让学生上台补充黑板上的标题,变“函数”为“绝对值函数”。接着,教师提问:“从哪些方面研究绝对值函数呢?”学生由之前学习函数的经验,可以说出“定义、图像、性质、应用”。教师顺势把部分关键词板书在黑板的主板区(如图2所示)——由于不太好定义这类函数,就先写出“研究对象”。

(二)新知探究

问题以y=|x+3|为例,研究这类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师让学生画图像,在巡视过程中,找出一些不正确的图像,让学生画到黑板上,请其他学生评析、订正和优化。然后,教师安排画图成功的学生分享他们的画图经验,并对那些能结合函数解析式的特点认识图像特征的学生特别表扬。在学生汇报函数图像的特征与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做好梳理并有序板书在黑板的主板区。此时,主板区的板书如下页图3所示。

(三)初步应用

例题

(1)利用函数图像解方程|x+3|=2;

(2)利用函数图像解不等式|x+3|>3。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安排学生

上台演示如下页图4、图5这样的图像分析法,并安排不同的学生再次上台讲解,促进更多的学生运用图像看出方程的解及不等式的解集。

(四)回顾小结,拓展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小结本节课是如何提出问题、怎样研究一类特殊的绝对值函数的,拓展思考课后可以继续研究怎样的绝对值函数,同步完善。最终,主板区的板书如下页图6所示。

最后,基于学生的拓展思考布置两道作业题:

1.画出函数y=|3x-2|、y=|x|-3的图像,描述函数图像的特征或函数的性质(至少3条)。

2.(挑战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x1,y1)、B(x2,y2)在函数y=|x+b|(b为常数)的图像上,若x1y2,借助图像分析b的取值范围。

二、教学思考

(一)理解教学内容,从低起点变式生长,放大功能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章《一次函数》复习题的第11题:(1)画出函数y=|x-1|的图像;(2)设P(x,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它与x轴上表示-3的点的距离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笔者充分透析这道题,让它上下勾连、前后贯通,从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一章的“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这个熟悉的基础问题出发,给学生一个低起点,通过函数视角的变式过渡到“绝对值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个陌生的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放大其教学功能。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自然而通透。

(二)把握研究路径,基于已有经验组织纠错和优化

我们知道,面对一个新的数学对象,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研究路径。以代数对象为例,研究一类新的数时,要研究它的概念界定、相关概念,再研究它的运算法则或运算通性;研究一类新的函数时,要研究它的描述性定义,再从特殊(简单)情况出发,研究它的图像和性质,最后研究它的应用。本节课中,从学生熟悉的一道习题得到一类特殊的绝对值函数,进而组织学生基于已有经验探究这一类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八年级学生在探究绝对值函数的图像时,依赖的往往是一次函数的学习经验,从而将绝对值函数的图像“简单化”,比如将其画成一条直线或两条直线。这种典型错漏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后,教师要将其放大,组織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纠错和优化。这一过程既是新知识的完善,也可促进学生认识到已有经验的局限性。

(三)精心设计板书,伴随学习过程渐次生成和调整

绝大多数数学课是离不开板书的,而板书设计往往彰显一个数学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善于通过板书将数学知识结构化,她的板书的特点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内容渐次生成:随时抓取学生的一些关键词句或图形,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看似随意的一些内容和布局,其实都来自课前精心的构思);待到课堂小结时,一个完整、丰富的“结构化板书”就显现全貌,让人眼前一亮,常有惊艳之感。受到李庾南老师板书艺术的影响,笔者在本节课中也精心设计了板书的呈现,包括如何采集、调整和优化的过程,都在上文以板书“分时图”的方式做了呈现,相信会引发一些同行的共鸣。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三学理念的初中数学课例研究”(编号:ZX2018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我们需要怎样的“问题”驱动课堂——由美国莎维女士执教的函数图像课说起[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11).

[2] 李庾南,刘东升.好课如诗:富于关联,指向八方[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4(5).

[3] 刘东升.践行“三学”,渐次生成“结构化板书”——以“分式单元起始课”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