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幼儿同伴求助行为的观察分析

2020-03-15 03:24李应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言语同伴男孩

徐 捷,李应芳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广西桂林541199;2.普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普洱 665000)

一、问题提出

幼儿求助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或者是出于从众、懒散心理而向同伴或教师寻求帮助的行为[1]。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首先,其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城市幼儿,缺乏对农村幼儿求助行为的研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农村幼儿的求助行为呈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其次,幼儿在园向教师求助的研究较多,而向同伴求助的研究相对较少。可见,探讨农村幼儿园幼儿同伴求助行为,不仅能够丰富已有的研究,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幼儿的同伴交往,更好地关怀农村幼儿的成长。

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是云南省昆明市某乡镇中心幼儿园随机抽取的三个年龄班的幼儿。幼儿共有91名,其中小班有35名,男孩16名,女孩19名;中班有28名,男孩16名,女孩12名;大班有28名,男孩12名,女孩16名。

在自然条件下对农村幼儿园幼儿同伴求助行为进行观察。首先,分别对三个年龄班幼儿进行三天的预观察,旨在了解幼儿的情况、消除幼儿的紧张感以及修订观察表。接下来分别对三个年龄班幼儿进行为期8天的正式观察,每天观察的时间为早晨7:40,从入园开始到下午16:00离园结束,其中记录方法采取事件取样法,首先在观察记录表中记录幼儿同伴求助的行为,再对同伴的回应及具体的事例进行补充。此外,研究者通过访谈幼儿、教师、家长,获得更为丰富、客观的材料。

借鉴王晓春编制的《5—6岁幼儿求助行为观察记录表》[2]并结合预观察进行修订,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幼儿同伴求助行为观察表,主要有5个指标:求助者性别(男/女)、求助背景(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求助方式(言语/非言语)、求助原因(方法/技术/物质/情感)、求助结果(成功/失败),每项指标都有操作性定义。在观察期间研究者将自己的看法悬置起来,以非参与的方式进行观察,同时尽可能不介入幼儿的活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到41个幼儿同伴求助行为事件。总体来看,幼儿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中都会向同伴求助;同时其向同伴求助的方式有言语求助和非言语求助,而两者使用的频率多少不一;同伴求助的原因主要涉及方法方面、技术方面和物质方面,研究发现抽样的农村幼儿很少向同伴寻求安慰;求助的幼儿大部分能够摆脱所处困境,求助的结果以成功为主。

(一)不同性别幼儿同伴求助行为的分析

观察发现,男孩向同伴求助的事件共有27次,占事件总量的65.9%;而女孩向同伴求助的事件只有14次,占事件总量的34.1%。男孩向同伴求助行为的事件将近是女孩向同伴求助事件的一倍。可见,幼儿向同伴求助的行为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

(二)不同求助背景中的求助行为分析

观察发现,生活活动中幼儿同伴求助的事件共有9次,占事件总量的22%;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求助的事件共有10次,占事件总量的24.4%;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求助的事件共有22次,占事件总量的53.6%。可以看出,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求助的频率最高,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求助的频率排第二,而生活活动中幼儿同伴求助的频率最低。

(三)不同求助方式求助行为的分析

观察发现,幼儿使用言语方式向同伴求助的次数为38次,占总量的92.7%;使用动作向同伴求助的事件有1次,占总量的2.4%;使用眼神向同伴求助的事件有2次,占总量的4.9%。可以看出,使用言语方式求助的事件将近是使用非言语方式求助事件的13倍,两者差距悬殊,表明幼儿在向同伴求助时更倾向于使用言语方式求助。

(四)不同求助原因引发的求助行为的分析

幼儿缺少方法而向同伴求助的事件共有25次,占事件总量的61%;幼儿缺少技术支持向同伴求助的事件有4次,占事件总量的9.7%;幼儿因物质方面而向同伴求助的事件有12次,占总量的29.3%;此外幼儿因情感方面而向同伴求助的事件为0。可以看出,幼儿因缺乏方法而向同伴求助的频率最高,而幼儿因情感方面而向同伴求助的频率最低。因此,缺乏摆脱困境的方法是导致幼儿向同伴求助的主要原因。

(五)不同求助结果的分析

观察发现,幼儿同伴求助成功的事件共有40次,占事件总量的97.6%;同伴求助失败的事件仅有1次,事件总量的为2.4%。可见,幼儿向同伴求助主要以成功为主,大部分幼儿通过求助同伴能够摆脱困境。

四、讨 论

(一)幼儿同伴求助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同伴求助事件增多,且小班到中班是幼儿同伴求助事件的增长期。影响同伴求助的不仅有年龄因素,还会受到活动类型、任务性质、同伴帮助能力以及教师引导等因素的影响。观察发现,首先,中班幼儿同伴求助事件最多,且主要集中在教学活动,求助对象大多是小班长,他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助人为乐的品质,再加上教师经常对幼儿说:“你们有不会的,不懂的,就去找你们的班长。”这导致了中班幼儿同伴求助的事件最多。其次,小班幼儿的求助事件集中在生活活动。这是因为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弱,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刚入园,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大班幼儿求助事件集中在游戏活动,主要向同伴求助收拾玩具、借玩具等。一方面是由于游戏材料少且种类单一及游戏环境设计不合理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放任不管所致。再次,幼儿受认知、言语能力和经验的影响。三个年龄班幼儿的求助方式也呈现一定的差异。小班幼儿同伴求助的方式有动作、眼神、言语求助。中班幼儿同伴求助的方式只有言语求助。大班幼儿有动作、言语求助。

(二)幼儿同伴求助行为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

观察中发现性别差异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男孩同伴求助事件多于女孩同伴求助事件。农村幼儿园的男孩普遍比女孩更为外向、活跃。男孩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向同伴求助,即便同伴帮助的态度不友好,甚至是被同伴拒绝了,也不会影响他们求助的积极性,而女孩则相反。二是男孩比女孩更易于因为从众和偷懒而向同伴求助。男孩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我快要剪不完了,我不想剪”为由向同伴求助,而小班长总是能够快速地帮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强化了从众、偷懒的求助行为。三是男孩和女孩在选择求助同伴时也有一定的差异。男孩在选择求助同伴时更倾向于离自己较近,或者能力比较强的同伴求助。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同伴。而女孩在选择求助同伴时倾向于向好朋友、能力比较强的同性同伴、最后才是距离比较近的异性同伴。这可能是女生心思比较细腻,当女孩向同性同伴求助时,其求助过程会更长,内容会更丰富,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同伴帮助的态度也会好一些,在帮助解决问题之余还会给予一些方法上的引导。男孩向异性同伴求助时,同伴会快速帮助解决问题。但男孩向同性同伴求助时,虽也能帮助解决问题,但存在较大的拒绝的风险。四是男孩和女孩的求助方式也有差异。女孩向同伴求助时更多地使用祈使句,而男孩在向同伴求助时更多使用陈述句。这主要由于女孩在言语能力上更占优势,掌握语言的能力比男孩强,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得更好。

(三)幼儿同伴求助行为发生的主要场域是在教学活动中

中班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同伴求助的事件最多,而且主要表现在要求幼儿独立地完成幼儿用书活动(事件)上。教师常和研究者抱怨幼儿用书繁难杂,脱离幼儿生活经验,但必须得完成,完不成就会被领导骂。为了快速完成幼儿用书,教师给幼儿施压,并把任务转嫁给小班长。经常能看到班长身边围着幼儿,有时还能自觉排队等待班长给他们完成幼儿用书。研究者访谈过小班长,“我已经完成了,不帮他们弄的话,他们就完不成,那老师又要被领导骂了。”为了不让老师被骂,小班长努力帮同伴完成幼儿用书,为了自己不被老师骂,幼儿努力向小班长求助,完成幼儿用书已成为师幼间的共同夙愿。但除了完成幼儿用书外,教师很少鼓励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向同伴求助,甚至还会出现因向同伴求助而被教师责骂的情况。教师说:“他们并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讨论和教学无关的事,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以高控型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很少给幼儿同伴求助的机会。

此外,生活活动中的幼儿同伴求助事件排第二。正如姚秀娟得出的结论,生活情境是比起教学情境和游戏情境来说控制程度最低的[3]。因此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向同伴求助。同时生活活动中的求助行为更丰富,持续时间更长,同伴不仅会帮幼儿脱好衣服,还会帮助他折好衣服放在床边;同伴帮幼儿剥好蛋皮之后,幼儿还会掰回一块鸡蛋一起分享;不仅帮幼儿撕好包装袋,还教给他方法。比起其他活动,生活活动中的同伴求助事件更具有温情和深意。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求助事件最少,且大部分是求助同伴帮忙收拾玩具,寻求同伴指导游戏的情况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农村幼儿园中,对游戏开展重视不够,游戏材料和内容单一,游戏环境缺乏,大部分游戏是幼儿各自玩耍的平行游戏,合作游戏少,幼儿不需要求助。

(四)幼儿同伴求助行为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言语方式

语言的发展能帮助幼儿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可以帮助幼儿开展人际交往,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满足[5]。随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成人的引导,幼儿的言语得到迅速发展,并乐此不疲地用言语的形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幼儿运用言语求助时,语句会有所区别,小班和大班幼儿在向同伴求助时更多使用祈使句,中班幼儿向同伴求助时更多使用陈述句。小班幼儿向同伴求助时会对同伴说“你帮我做……你可不可以帮我做……”,这样能够指明存在的困难及需要的帮助,从而提高求助成功率。而大班的幼儿,其语言、认知能力、交往策略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够很好地使用祈使句求助。中班幼儿同伴求助行为更多的是发生在同质化活动中,再加上教师经常引导幼儿互帮互助,提高了幼儿感知他人的情绪和反应性水平,这让同伴能够准确客观判断对方的意图,并及时帮助同伴解决问题。在有求必应的持续强化下,幼儿觉得别人帮助自己理所应当,而同质化活动能让求助对象快速理解其求助需求,两者作用下,中班幼儿向同伴求助时更多地会使用陈述句。此外,幼儿在用眼神式和动作式求助时,一般都是对自己的好朋友或者是离自己较近的同伴求助,同伴比较了解、关爱自己,更容易觉察到他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求助成功率会提高。

(五)幼儿同伴求助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欠缺方法

幼儿大部分是因为欠缺方法而向同伴求助。他们初到这个世界,努力用感受、体验、操作、探究去深化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认识来完成自我建构。但因自身能力、经验等限制,幼儿经常会自我怀疑,会遭受失败。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方法所致。为了能够完成积极的自我建构,幼儿开始借助外部力量。而幼儿同伴求助能给儿童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及特定的心理满足。因此,幼儿经常向同伴求助,渴望同伴能够给予自己方法上的支持。他们常会询问同伴“鞋带要怎么系、玩具要怎么组合、图片要怎么剪、算术要怎么算”等等。遗憾的是,同伴很少会教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大部分都是直接包办代替。而很多教师都是默许同伴的包办代替,这导致了幼儿向同伴的求助仅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并没有满足幼儿的自我需求,也没有发展边缘的能力和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当然,同伴也没有意识到幼儿真正需要的帮助,他们在潜意识里觉得帮幼儿摆脱困境就是对求助幼儿最大的帮助。

(六)幼儿同伴求助行为的结果是以成功为主

幼儿向同伴求助时基本上能得到同伴的帮助。分析发现,求助成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伴直接帮助,包办代替,帮助同伴解决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少有交流,求助的幼儿要么呆呆地看着同伴,要么眼睛看向别处,等待问题解决。而当问题被解决之后,幼儿很少会向同伴道谢,基本上都是毫无交流地走开或者继续做自己的事。只有幼儿向好朋友求助时,求助过程才会更为丰富一些。二是同伴提供解决办法,但语言言简意赅,并没有一步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同伴会直接说:“放上面啊,黄色的不要,把这个黄色的框框剪下来,你看我剪啊,你看我贴啊。”之后就不会再指导幼儿解决问题。收集到的事件中仅有一例求助失败,午睡起床后有个小男孩向旁边的幼儿说:“你帮我扣下扣子。”旁边的幼儿继续折被子,没理他。于是这个小男孩走近一些再次对这个幼儿说:“你帮我扣一下,好不好?”但是这个幼儿径直走开了,还是没有帮助小男孩扣扣子。从整个事件来看,并不是因为求助幼儿的求助信号有问题,而是幼儿单纯,不想帮他扣扣子而已。

猜你喜欢
言语同伴男孩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男孩胆小不丢人
老男孩
关于冬天
男孩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