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限度及优化路径研究
——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2020-03-15 10:0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行政思政专业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20130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以此为开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被提上了新的议事日程。“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课程的价值指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而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场域[2]。“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落脚点[3]。

一、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

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和上海海洋大学教学管理相关文件,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教学团队建设,自2013年以来,先后申请过公共部门管理课程群建设、行政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行政管理专业公共行政方向教学团队建设等项目。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以教学团队的形式予以推进和开展,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认可与肯定,在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是教学理念的传播者,也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和目的就是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将专业教学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作为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播者,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学生开启专业学习门窗、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责任;作为立德树人的模范,高校教师同时还承担着培养职业精神和伦理操守的重任。优良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得以顺利推行的人员保障。上海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项目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等方面的努力,该教学团队在校级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团队传播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也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重点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专业教师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依据专业教学知识体系,有机地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们的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强化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行政管理专业思政教学团队主要由公共管理系公共行政方向课程教师组成,这些团队成员承担着公共行政方向的专业核心授课任务,团队成员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积极参与校级课程项目的申请工作,并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梳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做好课程思政价值理念的传播。教学团队成员在他们所教授的《政治学原理》《公共伦理学》《专业导论》《地方政府学》以及《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课程思政理念传播,做好价值引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们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由于行政管理是发轫于西方国家的,所以在课程内容中不可避免地涉及西方国家的制度经验,为此就要求教师们在将西方经验融入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同时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还要强化中国制度创新,增强理论自信。课程思政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涵盖了人生观等价值取向和职业精神。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是单纯的理论讲授和知识灌输,一定会涉及到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既有专业知识,也有实践技能,还应该具备未来社会职业选择所应有的职业精神和公共精神。对工作的敬业态度、对职业的执着精神、对同行的学习精神,这些都是任何一个职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时,他们还应该具有爱国精神、社会荣辱感、公民精神等公共精神,唯此,方不辱没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称号[5]。课程导师制度也是教学团队传播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要渠道。上海海洋大学自2016年推行课程导师工作制,课程导师全部选任自专任教师,这些专任教师开展带班工作,通过承担一定的学生事务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指导所带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科技创新、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自2016年至2020年,该教学团队的所有老师都承担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导师工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提供课业辅导、科研指导、生活关心等帮助。课程导师与辅导员定期互通学生情况,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教学团队发掘课程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要实现课堂育人的目的,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播思政理念,还需要教师艺术性地将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结合起来,发掘教学环节中的思政资源。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发掘课程思政资源,既有利于加强教学团队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行政管理教学团队对这种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有两个方面的体现:第一,发掘专业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教学团队成员充分利用教授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的优势,引导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用专业的视角审视思政教育,这种视角的切入有效地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意识形态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机械植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们的抵触情绪。比如,行政管理核心课程中涉及到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行政学说史》等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就可以将人物传记讲解为励志案例,激发学生们对榜样的学习热情。教师在介绍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时,就渗透了科研的求真务实;也可能在讲解某一个学术腐败案例的同时,就诠释了人生的脚踏实地。而在《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和《公共伦理学》的教学中,则可能会因为教师对行政权力的属性和公共伦理精神的讲解,就会告知学生公共部门管理和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以及公共精神的弘扬。而这些内化于心的座右铭和行事律,不是刻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为了课堂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发掘实践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课堂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传播的主要阵地,除此之外,教学团队成员还在实践教学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并对学生予以引导。该教学团队成员都承担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的任务,他们在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都力争做好价值引领和职业精神塑造工作,要求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爱岗敬业,增强专业知识,历练职业操守。上海海洋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科创项目的申请立项工作,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也在科创项目申报中佳绩突出。该教学团队在大学生科创项目的指导和评审工作中注重价值导向,在科创项目选题参考、科创项目立项后方案的设计、中期答辩和结题答辩等工作中,教学团队成员都要求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种理念一以贯之地渗透到整个课题的执行中。同时在一些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教学的求真务实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限度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离不开教学团队的资源整合作用。上海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中,形成了公共行政教学团队,这支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政策解读、课程思政经验探索、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积累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经验。但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与思政课程授课团队之间以及教学团队内部的协作力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短板,限制了课程思政效果的发挥。

(一)教学团队与思政教师队伍协同效应不佳

“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是发挥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的前提和保障。这种“大思政”格局要求专任教师在种好自己课程“责任田”的同时,还要具有思想政教育的全局观,促成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发挥。公共行政教学团队教师对于如何在自身教授课程中传播思政理念、发掘育人元素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并付诸教学实践。但是该团队教师尚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主动交流的意识,在如何寻求协同育人方法创新方面也面临着经验不足的现实难题。上海海洋大学在课程思政协同工作机制方面的欠缺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协同不力。上海海洋大学的思政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讲授,行政管理专任教师与马院教师的交流机会较少,交流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很多时候仅是通过参加座谈会的形式展开,交流效果有限。这就导致公共行政教学团队的教师在获取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现状和形式等信息方面存在着滞后等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还面临着诸多阻力。

(二)教学团队内部成员协作意识不强

教学团队与思政教师队伍的协同效应映衬出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而教学团队成员内部之间的协作力问题则反映出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公共行政教学团队承担了行政管理专业所有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梳理和重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学团队成员的关注点更多还是停留在自身所教授的专业课上,守好“责任田”的意识较浓,“大思政”格局和协作精神尚有欠缺。《公共管理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地方政府学》在课程内容方面具有知识点重合现象,因此在课程思政元素和材料发掘上也存在着重复现象。教学团队成员在课程思政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方案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沟通不足、信息孤岛现象。系部在营造课程大思政理念方面准备不足,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方面也略显不足,大部分教师只能循规蹈矩,依据学校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循序渐进地推进此项工作。团队成员在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目标的关系处理上、课程思政素材的搜集和整理方面、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使用方面,都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共享,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效果的发挥。

三、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化路径

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建设的试点学校,上海海洋大学一直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并在理念转变、制度保障、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成效显著。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走在了学校的前列,该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既有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室的指导,还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6]。通过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项目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等方面的努力,该教学团队在校级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前期所做的教学改革和团队实践为该团队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前期课程群建设的经验积累、大量的教学成果的积累、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课程导师工作的深入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团队。在前期开展的公共部门课程群、行政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行政管理专业公共行政方向教学团队建设中都做了较为充分的课程调研工作,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了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该教学团队需要从课程思政的学理探索、团队成员的协作机制、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来予以优化。

(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探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确价值观,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因为大学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课程思政工作显然不能机械操作、盲目行事,需要教学工作者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学理探究。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以政治学理论为母学科,横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的公共管理者。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知悉专业培养目标,熟稔自身教授课程的专业目标,但就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作为“课程思政”的原理是什么,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哪里,两者结合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只有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对“课程思政”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实现专业目标与德育目标的统一。专业知识点和课程思政点,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其中,专业知识点是基础,课程思政点是灵魂[7]。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课程设计遵循专业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些专业目标在不同课程中都有不一样的呈现,专任教师对此都是极为明确的。与思政课对于思政资源的发掘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不同,专业课教学的德育目标具有间接性和碎片化的特点。课程思政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渗透性。专业教学有其特定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也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融盐于汤”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过程,学生从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所感受到的意识形态教育,一定是区别于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所传递的,否则教学就无法体现专业特性。鉴于此,教学团队成员的课程思政重点落脚在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历练上。《公共伦理学》和《政治学原理》课程既为学生教授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也为学生们传达了公共部门伦理精神和行政管理专业职业操守。《西方行政学说史》则可以将不同时期西方行政管理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学术巨匠以励志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说。第二,选择性。相较于其他一些人文学科,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是较为丰富的,甚至某一些课程本身就可以作为思政课来理解,比如《政治学原理》《公共伦理学》。但毕竟它还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有着无法割裂的知识架构,所以需要处理好知识导向与价值引领的关系。课程思政要有价值,如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中做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团队依据学校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为专业目标和德育目标,有效择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德育元素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并对其进行凝练,形成专业教学与课程育人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二)加强教学团队内部的协作力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依靠个别专任教师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目标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发挥团队成员的协作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尤其注意建立专业课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和协同发力的育人团队,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团队成员之间不断加强沟通,多次就课程建设的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院级思政工作室,将上海市课程思政工作典型做法和校级课程工作值得借鉴的经验,传达给教学团队成员,教师们在借鉴的同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改进。同时,在校级课程项目的申报和评优工作中,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就行政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掘和课程建设工作开展交流,从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多项校级课程项目的立项和校级课程项目优秀教师的获奖证明了团队协作力的强劲效应。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也彰显了教学团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力量,教师们在《社会研究方法》《电子政府技术与理论》等实验课程中教给了学生们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和明辨是非的为人之道,也从专业教学的角度为学生们诠释了信息时代国家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三)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课堂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领地,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改进依赖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步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各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着力点,定位各门课程在专业内的坐标点和育人职责[8]。由于不同专业属性迥异,教学方法不应该一刀切,所以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价值认知。首先,在课程思政共性目标的指引下,提炼出个性化的课程思政目标。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教学团队要提高课程思政授课的艺术性。单独一门课程专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是授课讲师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将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则是对授课教师极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学团队要对成员讲授的课程设定专业目标之外的课程思政目标,并分别予以体现,同时又要关注到部分课程在思政目标设定过程中的交叉性。比如,几乎教学团队体系内的所有课程的思政目标都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的公共部门从业者。如何在不同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有特色性地体现出这门课程的思政目标,这需要团队成员经常交流,提高课程知识的抽象能力,从共性目标中提炼出个性目标。比如,《公共伦理学》和《地方政府学》都会设定公共部门从业者公共精神的思政目标,但《公共伦理学》侧重于官员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地方政府学》则侧重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其次,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分别通过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各自发挥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静态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后继能力结构的形成与全面素质的提升,更是大学教学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必需手段”[9]。课程思政要避免流于形式,专任教师就需要在遵循原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重构知识体系,开展知识筛选,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依据专业教学特点,有效地整合了专业知识,并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减少思政授课资源的重复,明确专业授课重点和思政要素聚焦点,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授课内容中增设德育内容,为学生传播价值理念,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10]。

猜你喜欢
行政思政专业
行政学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