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路径探究

2020-03-15 10:0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传统英语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广西桂林541199)

一、引 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外国文化了解更多。同时,他们是未来基础教育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理想信念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孩子的思想观念、人格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他们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只有保持本民族的鲜明文化特色,才能雄立于丰富多彩的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并传承至今的古文明,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1993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教育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党的十八大作出了要建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多次做出了重要指示。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8年底,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2018年、2019年教育部公布了两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认定结果,分别公布了55个和25个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每个基地都有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国家的这些方针政策,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专业成长的需要

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在校期间的课程,除了公共基础课,其他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与英语相关的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听力、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朗读等,以及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比如: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语视听说等。为了学习地道标准的语言,在学习过程中教材和教师都会利用一些英语国家的原版文章、书籍或者电影作为学习素材,其中不免涉及到很多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种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学习导致过多的单向文化的输入,容易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又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可以承担也应该承担跨文化双向交流的重任,一方面他们有着语言的优势,有条件能将外国文化引进来,另一方面也有责任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

为了利用专业优势,完成双向文化交流的重任,尤其是承担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和发展的重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一定的教学要求:“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1]而众所周知,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2013年12月在试卷题型和结构上做了一定的调整,其中最大的调整就是翻译题型变化,从五句单独的汉译英改成了一个完整的段落汉译英,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而其中以中国文化的内容居多。2013年12月的第一次改革题型后的翻译内容是:饮茶、中餐、中国结等。之后的翻译内容包括有:中国功夫、中国父母、中国宴席、乌镇、黄山、移动支付、舞狮、剪纸等明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些指导性文件或者考试的指导下,英语专业教育有了新的方向: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更具有“中国气质”的英语人才。把英语专业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英语人才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有利于中华文化在国人中薪火相传,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线英语教师的储备军,既肩负着对下一代进行语言教学的任务,也肩负着对外以及“对内”(基础阶段的中小学生)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3]。众所周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崇拜甚至超过了父母,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师不仅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上,而且也在情感态度、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上直接影响着学生,这个影响将是巨大的,覆盖面也广。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观念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种意识和观念传递给他们的学生,进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的途径

当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本身的专业课业已经非常繁重,如果再增加诸如“中国传统文化”这类的课程,或许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如果只开设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毕竟有限,无法涵盖中华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那么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从如下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融入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

1.寻找生活素材

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中国的大地上,经常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的第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有一些落后的、不良的风俗习惯,比如逢年过节,有事没事四处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有其传统文化内涵,但是现在已经带来了环境、安全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摒弃。第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身边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大众熟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国家性的节日,还有比如三月三、泼水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这些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面。

2.分课程进行渗透

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渗透不是一段时间的事情,也不是一门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应该贯穿学生在校的三年或者四年的时间,也是每一门课程应该要做的。那么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科目很多,如何合理地、有序地融入文化的元素呢?笔者认为,在课程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可以恰当地把中国传统文化按类别分到不同的课程执行。比如“综合英语”负责中国传统节日类、“英语听力”负责中国传说故事类、“英语阅读”负责中国经典文学类、“英语语法”负责中华美食类等等。尤其针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儿童文学类、简单的古典诗词类,让学生能用英语表达中小学阶段会涉及到的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及其内容。当然,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也可以两门课程负责一个类别,学生也有重复学习和交流、复习的机会,可以掌握得更牢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重复能加深他们对同一个文化点的记忆,而且每个老师谈论同一个文化点的角度可能不一样,也会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角看待同一现象的体验。这就需要相关领导统筹规划、各门课程教师之间通力合作,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

3.中西文化对照中拓展教学内容

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占课时很多的各类英语课上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很多西方的文化,英语课的目的之一也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内容,以达到更好地对外交流沟通的目的。而与此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利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发现和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有效的手段。文化对比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了与西方文化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我国的文化,树立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4]。同时利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我们在课上涉及到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咖啡文化”,可联系中国的“茶文化”;西方服饰文化中的华美亮丽的“宫廷服饰文化”,可联系中国端庄典雅的“旗袍文化”等等。可以浅尝辄止,有个大致的了解,毕竟这不是专门的文化课程。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方式方法上

1.课堂讨论

正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语言学习亦是如此,课堂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某个文化点,布置学生分组在课前查阅、学习相关内容,可以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一个小组成员为代表分享小组学习成果,或者小组成员以喜欢的方式共同完成成果分享,同学之间、各小组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寻求解答,也可以共同讨论,甚至对于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现场上网获取答案,培养自主学习、思辨思维,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如在英语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小学英语教学论之教学流派”学习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西方各个流派核心教育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背景资料和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及代表人物进行对比学习,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并写出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分享。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各个教学流派的教育思想,也能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文化背景。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英语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普遍应用于课前的热身活动。但是以往一提到角色扮演的活动,大家想到的通常是西方的经典电影,比如:《小红帽》《白雪公主》《泰坦尼克号》中的视频片段。为了实现在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中国经典作品或电影,尤其是一些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比如:《木兰从军》《小门神》《西游记》等,这些电影多有英文版本或者英文字幕,可以让学生截取一些片段表演。也可以选取一些简短的成语故事,让学生一起翻译,然后改编成短剧表演,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在完成表演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也可以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走上基础教育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入第二课堂活动

在高校里依托英语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是进行文化教育的好方法。英语协会通常是高校里英语爱好者自愿参加的团体,参加者本身对英语有着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协会的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或者举行定期活动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介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冲突的英文电影或者纪录片,比如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的《喜宴》,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推手》和反映两代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饮食男女》。再比如由中英联合摄制小组拍摄的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记录片《美丽中国》,BBC拍的一部《中国春节》。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短片。也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来给学生做比较全面系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专题讲座,给学生扩大视野,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此外,鼓励学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演讲比赛、短剧表演等活动,也能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相应的英文知识表达。

四、结 语

高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人才为目的,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把这种文化及其意识渗透给他们将来的学生。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将成为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性起点[5]。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传统英语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