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理念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困境与策略

2020-03-16 06:18茅徐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6期
关键词:学时学分证书

摘 要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积累、转换功能可以助力其有效实施,因此,构建学分银行体系已迫在眉睫。立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际,结合学分银行的运作机理,发现学分银行建设还面临定位不清晰、认定标准不一致、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现实挑战。需要构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需要建立组织架构,明确制度模式,探索实施程序,制定标准体系,搭建信息化平台,树立社会公信力。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6-0027-05

一、1+X证书制度理念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价值指向

2019年1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工作。同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有序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同年4月,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学习者开设学分银行账户,对学习者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并计入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1]。以上两个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具体任务,及时做好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建立组织架构,明确操作规程,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拓宽应用场景,助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

学分银行是指专门管理机构、授证机构、学习成果认证机构与组织体系,以及相应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套标准、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2]。从定义来分析,学分银行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项制度。学习者获取X证书后,经过学分银行的认证,获取学分银行所赋予的学分,实现学分存储、认定、积累与转换。通过学分银行建立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的应用场景,为不同类型成果之间的转换搭建桥梁,促进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方和人力资源需求方之间的融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渠道,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充分衔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不衔接、不融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不畅,导致人才发展出现瓶颈、职业教育地位不高。职业教育学分银行通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之间课程置换和双证融通、同层次学历教育课程之间的单向认定和互认、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以及同等学力认证等方法,实现了对学习成果的转换,畅通了职业院校学生终身学习的通道,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

(二)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为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但职业院校教学标准与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缺乏有效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融合度不高,使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存在脱节。职业教育学分银行通过学习成果框架和系统解决方案,为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和技能等级证书提供了进行等级划分的比对标准,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的挑战

教育部自2004年提出探索学分银行制度以来,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涌现,探索出了多种模式的学分银行,如慈溪的市民学分银行,上海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陕西的高校学分银行联盟,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以及省际职业院校学分银行等。虽然各种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缺少宏观层面的设计和统筹,学分银行实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适用范围较小,区域性比较明显。从学分银行自身发展的历程来看,还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仍处于探索阶段和小规模应用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阻力较大,还有诸多困难亟待解决。

一是学分银行定位不清晰。目前,学分银行建设工作还停留在政策倡导层面,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指导,学分银行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如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属于怎样一个层面的机构,组织架构是怎么样的?与其相关的机构还有哪些?各机构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参与各方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学分银行如何协调各方?学分银行总行与地方上的分行如何协同发展?这些问题还需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加以明确。

二是学分认定标准不一致。建立各种标准是完成学分认定的先决条件。当前学分银行的各种实践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管理,各种模式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学分认定的着力点也各不相同,认证标准参差不齐,适用范围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各地重视程度不同,推进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三是学分银行社会认可度不高。比如,学分转换的需求不高,各种形式的学分银行的实践性探索虽然已进行了多年,但社会大众对学分银行仍缺乏认知,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学分银行的理念也知之甚少,对于学分互认的积极性不高。再如,学分银行缺乏公信力,权威性亟须加强,由于在法律层面尚未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在操作层面仍沿用中心化的管理思路,因而公平性、公正性未实现优化。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学分银行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构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的策略

(一)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组织架构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的构建,应搭建完善的组织架构,见图1。一是设置决策层。可在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标准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学分银行政策上的把握和协调各方。二是设置管理层。管理层可以理解为学分银行总行,既要对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负责,又要管理执行层的各类机构,是一个统筹全局的管理机构。三是设置执行层。执行层由学习成果认证中心总部、分部以及各试点院校组成,具体负责学习成果认证工作。作为执行层应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尽可能多地滿足学习者学习成果认证的需求[3]。

(二)明确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模式

学分银行制度模式的选择和国情密切相关,制度模式的选择既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要能够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建立服务于1+X证书制度的学分银行制度模式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明确实施目的和功能,这是学分银行制度模式选择的关键所在,也是选择学分银行制度模式的依据所在。

1+X证书制度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模式可选择框架+标准的模式,即一个框架+若干个标准。其中,框架为学习成果框架,1+X证书制度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习成果框架明确了各成果所处的等级和所属的领域范围,为学习成果转换工作奠定了基础,学习成果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中所指的标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标准,而是由若干个标准所构成的标准体系,旨在为学习成果转换提供依据,如认证单元标准、学时学分标准、转换规则标准等。其中,认证单元是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学习成果认证的最小颗粒,若干个认证单元组成一个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成果是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对应各自的学时和学分,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等于获得了一个认证单元的学习成果,可以理解为一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包含的学习成果由若干认证单元组合而成。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模式通过制定统一的学习成果框架,对各领域的学习成果分级分类码放,参照由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统一制定的标准体系,实现学习成果的转换,更精准地体现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让专业与职业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的技能与工作岗位更加融合。

(三)探索融入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实施程序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实施要融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发布招募公告,社会评价组织开始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出培训评价组织,同时向学分银行备案;第二,职业院校向培训评价组织申报培训机构和考核站点,培训评价组织通过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后公布经专家确认的参与培训的职业院校和考核站点,同时向学分银行备案;第三,职业院校根据培训评价组织公布的证书标准和考核方案,开展培训和考核工作,成绩合格的由培训评价组织颁证给学习者;第四,学分银行面向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进行学习成果的存储。如培训评价组织在学分银行备案后,学习成果可以存入学分银行,通过学分银行完成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建立终身学习档案。图3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于1+X证书制度实施程序。

(四)制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标准体系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基础性标准和业务性标准。基础性标准主要包括学分、学时标准以及认证单元标准;业务性标准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和规范要求。各种标准作为参与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4]。

1.学分、学时转换标准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学时是指教学的时间单位。明确学分与学时的标准是学分银行实施认证的先决条件,只有明确了度量单位,各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才有标准可依。根据X 证书的开发标准和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分析,可以初步制订学分、学时转换规则。转换标准的对应人员可分为全日制学生和社会人员两类,X 证书以单位工作任务作为学时计算单元,40~50分钟计1学分。面向全日制学生开展的X证书培训,学时与学分换算规则为:理实一体类课程16学时计为1学分,集中实训类课程一周(24~30学时)计为1学分;面向社会人员开展的X证书培训,理实一体类课程18学时计为1学分,集中实训类课程一周(30~36)学时计为1学分。通过对现行X证书每个等级的标准进行分析,目前大多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超过学历教育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容量,因此对于某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每一等级记录的学分一般不超过8学分。

2.认证单元标准

学分银行制度中的认证单元是学习成果转换的关键元素,认证单元等同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工作任务,把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学标准中具体课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就是开发书证融通的方案,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衔接融通方案。该方案是学分银行制度中学习成果互认与转换的依据。

书证融通方案应包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称、等级,适用学历层次,适用主要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学时和学分,与学历教育衔接融通学时、学分安排等。其中与学历教育衔接融通学时、学分安排是核心,充分体现专业教学标准中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各工作任务的衔接关系,梳理出工作领域及工作任务与课程可能存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要通过分析,确定与课程或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3.业务流程和规范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业务开展需制订相应的流程和规范,如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的开户手册,认证单元制订手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操作指南,学分银行管理办法、审核工作规程等,通过业务流程和规范明确参与各方职责的边界,这样才能让学分银行运作起来。

(五)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无论是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还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开展,都需要强大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的支撑,开发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主要包含技能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两大平台一体化设计,实现数据无缝对接。

1.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管理服务平台为一站、三平台、三系统一体化平台架构。一站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门户,主要功能定位是面向社会公众展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动态、培训评价组织信息、试点院校信息、考核站点信息、证书信息、监督评价信息,并提供证书查验服务。三平台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培训评价组织工作平台和试点院校工作平台,主要功能定位是实现证书管理、标准管理、业务审批、监督管理、机构管理、培训与考试组织、账户管理、统计等功能。三系统为遴选申报系统、培训考核报名系统和专家评审系统,主要功能定位是实现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考核站点申报遴选,培训报名,考試报名,专家在线评审等信息平台服务。

2.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学分银行平台为一站、三平台、三系统一体化平台架构,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无缝对接。一站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门户,主要功能定位是面向个人用户、机构用户、社会公众展示学分银行业务内容、工作动态、政策宣传情况,并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业务对接、数据共享。三平台是个人账户平台、机构账户平台和学习成果管理平台,主要功能定位是实现个人账户和机构账户的建立,学习成果的存储、认定、积累与转换,终身学习档案查询,实现业务管理、门户网站运营。三系统为决策分析系统、专家评审系统、监督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定位是实现专家评审、信息监管、数据统计分析、过程监控等服务。

(六)树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公信力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作为一项制度创新,社会大众对其认可度还需要加强,面临如何树立公信力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授权,认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地位,使其各类标准具有法律效力,从法律层面保障学分认定的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从可溯源、不可篡改的角度提高可信度。可借鉴区块链技术探索提升职業教育学分银行公信力方法。

区块链是采用块链结构对数据进行存储和验证,通过激励机制完成数据的生成和更新,运用密码学算法保障数据的稳定传输和访问安全,利用智能合约实现合同自动运行的分布式基础架构[5]。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术特点已经在银行、保险、知识产权保护、股权分配等多个领域得到了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在X证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最大价值在于信用体系的建立。

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要以试点院校为中心对学习者进行教学。无论是培训评价组织还是用人单位,对学习者真实学习情况的数据很难获取,可能出现证书造假的情况,降低证书含金量,影响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质量,削弱社会公信力,也为将来证书学分在学分银行中的积累转换留下隐患。基于以上现状,构建一条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提供真实、可信、完整的成长履历,查证辨伪的学银链十分必要。通过构建可信的“数字身份”系统,实现“数字身份”在各平台和组织间通用互信,研发区块链客户端“秘邮”,实现加密通讯、加密存储,更好地保护安全隐私,支持学历、技能证书等信息上链和确权,形成终身学习档案,从而让区块链技术与教育具体业务场景相结合。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区块链(简称学银链)采取联盟区块链技术,为试点工作各参与方提供一个公共账本,该账本按照协议约定的规则记录X证书制度试点的过程,具有统一信任服务、统一数据接口标准、统一安全服务等特点,具有强大的数据统筹能力。学银链从教育数据本身切入,实现数据共享的全程可靠记录与溯源,保护数据权益、认定安全责任,激励共享行为,快速生成数据共享利用价值,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生态形成。

学银链建设应以各培训评价组织发布的证书标准为基础,以联盟的形式组建联盟链,对学习过程存证,实现不可篡改、可追溯。实现过程可回溯,必须要对教育培训的关键过程进行区块链存证。培训评价组织发布培训要求,试点院校制订培训方案,即书证融通方案,试点院校组织师资落实方案,即具体培训计划,培训评价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1+X证书制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的数据进行采集。主要包含培训环节数据和考核环节数据。培训环节数据为培训指导方案、实训任务书、考勤记录、课程记录、实训报告、考试、答疑。考核环节数据为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内容、监控画面、成绩评定、成绩审核。以上数据获取可利用物联网感知、视频录制、图像识别等技术,根据教师、学生、时间、地点、行为、任务等因素记录过程数据,确保学习者身份和学习成果等信息真实有效。具体数据采集方式通过智慧职教、雨课堂等平台获取。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行为数据上链,构建学习轨迹学习成果全生命周期的记录体系,确保各类信息不可篡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真正打造高效可信安全的教育新生态。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2020-08-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2015(1):30-38.

[3]茅徐斌.终身教育视阈下学分互认体系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55-57.

[4]王延华,卢玉梅,鄢小平,等.我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中标准体系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4(3):32-36.

[5]李志宏,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分银行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7):120-126.

Abstract  The pilot work of“academic certificate+several vocational skill level certificates”(referred to as 1+X certificate for short) system is in full swing nationwide. The functions of certification, accumulation and conversion of credit of credit bank can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and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 system is imminen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ilot work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redit bank, the challenges exist, such as unclear position of credit bank, inconsistent recognition standard and not high social recognition.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credit bank syste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define a clear system model,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develop the standards system, as well as set up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the social credibility system.

Key words  1+X certificate system; credit bank;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Author  Mao Xubin, research assistant of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311402)

猜你喜欢
学时学分证书
少就是多
学习不是“刷学时”
学分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