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方向与创新路径

2020-03-16 06:18吴南中谢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6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证书学习者

吴南中?谢红

摘 要 从1+X证书制度视角审视现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短视”问题突出,学习者技能发展受到压抑,培养过程刻板单一,优秀学习者难以脱颖而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方向是:拓宽基础,支持职业人才的人本发展和长远发展;承认差异,支持职业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拓展发展路径,支持培养方法的灵活多样与选择差异;摆脱“纸笔评价”桎梏,引导教学过程关注职业复杂任务。要落实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凸显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以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突出学习者复合型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整体思路,按照1+X证书制度的逻辑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复合型人才能力养成的教与学过程,夯实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支持性条件,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开放入学和加快实现学分转换。

关键词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能力;学习者主体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6-0022-05

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为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勾勒出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以试图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者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校企合作办学程度不深等现实难题,培养与智能化生产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从影响广度和深度来看,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形态的变革,各个职业院校掀起了围绕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深层次改革浪潮。在“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描述中,第一句话就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要落实1+X证书制度,最为关键的是将1+X证书制度落实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来[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程序、方式和結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2]。那么,1+X证书制度蕴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什么样的程序、方式和结构的变革要求?如何实现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

1+X证书制度的核心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获得学历证书基础上,支持学习者通过其他途径的学习与培训,获取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专业能力和可选择的单项技能培养相结合,以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智能化生产环境下所需要的复合型能力,其旨在强化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供给的耦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力推动实施1+X证书制度,目的在于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培养目标受“功利主义”与“效率主义”双重制约,“短视”问题突出

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化产业链整合与能源互联,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等,对全球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分享、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人思想上的根植、更加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然而,“功利主义”和“效率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是根植于产业的教育类型,但现行职业教育的“短视”体现在培养目标层面仍然走不出“精英主义”“应试教育”的泥潭,没有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长远发展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支持职业教育人才逐级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无法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在效率主义的驱使下,职业教育被肢解为若干环节,按照一致的节奏和统一的程序,牺牲了职业教育学习应该具有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二)人才标准受“学科主义”与“标准主义”影响,学习者技能发展受到压抑

首先,人才标准深受“学科主义”影响。从学科视角来看,人才评价的标准在于是否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而对知识是否具有职业适应性关注偏少,体现为按照普通高校的标准招聘教师,强调教师的学历要求;按照学科完整性的要求设置课程;根据课程的全面性要求梳理课程内容;按照是否完成学科知识的构建来评价学生。其次,人才标准深受“标准主义”影响。在“标准主义”影响下,职业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被人为割裂,学习者无法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中探寻未知的世界,技能发展的需求受到压抑。由于职业教育的学习者缺乏整合性的、与真实世界紧密联系的任务,无法真正完成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导致思维意识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技能锻炼得不到有效关注。

(三)培养方法受“学习空间”与“校企合作”支持不够,培养过程刻板单一

职业教育所关注的技能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独特的学习空间,其基本形态是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受到职业教育人数增长速度、实训设备对接工作设备的周期、专业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实训建设还跟不上学习者的需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通过校企双方深入的合作,全方位提升学习者的能力。在校企合作领域,企业一般会为学习者提供观摩、跟岗学习、顶岗实习的场所。然而,一旦校企双方在利益上无法形成一致,企业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自身的需求,学校也未能因校企合作而带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更多投入,将导致双方存在不同角度的“壁炉现象”[3]。校企合作无法真正支撑学校的高品质育人。也正是这种实训场地的缺失和校企合作水平没有达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导致职业教育的课堂还停留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之中,教师按照课堂教学的模式,简单封闭地执行知识性的教育,学习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围绕职业技能形成所需要的高品质、多样态学习无法实现。

(四)人才评价受“纸笔考核”与“片面主义”约束,优质学习者难以脱颖而出

1+X证书制度的外部驱动是社会经济生产的变化,经济生产模式的驱动导致了管理模式的扁平化趋势,职业本身的跨界明显。按照徐国庆的总结,在智能生产的驱动下,操作性职业与专业性职业之间、操作性职业与操作性职业之间、其他各类职业之间出现了交叉融合[4],“能跨界”成为人才的标签,现代人才的定义是德、识、才、学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智能化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要求。然而,在职业教育的人才评价中,是按照“唯一的答案”开展的“纸笔测试”,按照“标准答案”的引导,完成的是人才的“片面化”发展,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寻找学习者的闪光点,进而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倾向和能力特征开展因材施教,实现学习者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展,许多学习者的才华被埋没在片面化的评价中,既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又影响了学习者自身的发展,还降低了外界对职业教育的期许。

二、1+X证书制度视角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向

从形态来看,1+X证书制度是在传统学历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给学习者提供选择的机会,从而拓宽学习者就业创业的本领。从内容来看,1+X证书制度不仅强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学历教育的融合,并且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过程要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的融入。从形式上看,学习者可以通过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的课程重构,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参考校内校外培训、工作场所学习等途径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且通过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形式实现学分转换。因此,对1+X证书作用的理解,需要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去思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

(一)拓宽基础,支持职业人才的人本发展和长远发展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人才能力的形成,其发展是知识逻辑、专业逻辑和社会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5]。当前,职业教育之所以受到诟病,是将知识逻辑窄化为学科知识的形成逻辑,专业逻辑异化为岗位能力,消解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全人发展内容,仅按照岗位定位来实施人才培养。事实上,这种趋势很早就受到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公布的“双高”建设方案中,出现了大量以“宽基础”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提出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将底层的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专业和社会的逻辑形成课程群,支持学习者的基础扩展。而对于复合型人才而言,基础能力的跨越性突出,甚至是全领域的,比如新时代的汽车销售人员,不仅需要对汽车产品的性能有深入了解,还需要具备营销技能,需要了解大数据等基本概念,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信息素养。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完善自身能力结构并培育输入终身学习意识的跨越专业逻辑的课程,并据此获取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学习者自主支配学习与教育过程,打造具有广泛适应性、终身成长性和个体独特性的成长路径。

(二)承认差异,支持职业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

全人发展并不是每个智能领域都按照最高要求来开发,而是每个领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承认差异指的是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学习者创新能力、创新智慧、合作能力等方面发展的问题,强调教学过程回到学习者本身,承认学习者个体差异,强调学习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依据学习者天性和内在需求开展人才培养。不同学习者在不同智力领域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学习者需要在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找到个体提升的领域,比如,汽车营销专业学生在掌握汽车运行上有特有的兴趣和能力,要支持学习者获取汽车维修等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比如,汽车营销的学习者有表演方面的天赋,要支持学习者通过获取表演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支持其在汽车营销直播等岗位上发展。另外,还要改变教学方式。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同,职业教育的学习者需要强调具身体验,从操作中去学习,在实训场地、实习场地中去学习,强调整合资源的任务构建比单调的知识学习会更加支持学习者成长。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强化不同学习者的支持体系和制度构建,形成跨领域、复合性、层次交错的多元体系,支持不同基础、风格、能力倾向的学習者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

(三)拓展发展路径,支持培养方法的灵活多样与选择差异

1+X证书制度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的核心思想就是灵活性,体现为学习者学习场所选择的灵活、学习内容组合的灵活、学习评价体系的多元构建。在学习场所选择上,1+X证书制度支持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参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支持学校在承担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有效拓展了学习者的学习通道,扩大了学习者知识的来源。在学习内容上,职业学历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融入,强调与社会接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融入,强调职业素养的建构。同时,由于1+X证书制度支持学习者灵活选择模块,开展基于模块的技能等级考核,学习者可以跨专业、跨专业群甚至是跨专业领域开展学习,也可以跨层次学习。在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上,1+X证书制度不仅支持学历教育强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质等效,同时也支持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评价,并且评价对象也从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生拓展为职业教育的所有参与者,这种转变增强了职业教育系统的灵活性。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强调参与方式的灵活性、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灵活性、基本学制的灵活性等,同时还需要从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等方面全面支持学习者自主开展学习,支持更多的校企合作伙伴,开发更多的学习实习基地,拓展学习者的学习场所和发展路径。

(四)摆脱“纸笔评价桎梏”,引导教学过程关注职业复杂任务

教育受评价标准的引导,也受评价方式的引导。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评价过程中还受“纸笔桎梏”,也就是评价方式上没有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难以真正评价学习者的技能形成水平。1+X证书制度将评价标准定为学习者的技能层次,是按照典型任务为评价目标开展的学习者技能获取层次上的评价,传统的“纸笔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松动,在近期开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过程中,遴选试点组织的条件设置了“工位、设备”等方面的要求,说明越来越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开始引入能力评价模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整合性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对接企业新技术、新工业、新流程所形成的真实任务;在方式的选择上,对接企业生产所面对的复杂真实任务,按照任务组织、设计、开展和评价的方式,对学习者能力形成过程性的锻炼;支持学习者协同学习共同体,整合各类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将1+X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三、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凸显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以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但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树立。首先,要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人的发展,职业院校的所有元素和环境都需要围绕学习者健康、全面发展来开展,需要按照学习者的需要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按照专业领域相关技能的形成建设院系和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完成教学建设,让学习者自身感知价值、地位,进而支持其投入更多的智力和精力。其次,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定位,实质是学习者在知识、技能、能力与职业态度上获得更全面、更充分、更自由的发展,将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来支持,使学习者的技能成长和自然生命、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等全面联系起来,以此来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设计,以及形成后续的人才培养路径、方法和评价。最后,要强调复合型人才的成长特性,将“个性”与“自由”置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新时代1+X证书的价值,是支持学习者“个性”和“自由”的发展,进而成为“创新”“协同”等体现复合型人才价值的人。

(二)突出学习者复合型能力的人才培养整体思路

从知识逻辑讲,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跨领域的,既有专业方面的宽基础,又有特定领域的高层次,是一个“倒T”形态[6],能满足智能化生产过程中的去分工化,是集技术理论和技能操作于一体的人才。从专业逻辑讲,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注重专业技能,还需要考量与人沟通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理解和执行能力等,其形成不仅是学习者在学历教育阶段的结果,更是按照终身学习的逻辑,形成“整段+分散”的学习通道。从社会角度讲,学习者适应社会,不仅是技术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人的道德品性、法律观念、人际交往等也都需要与社会对接。因此,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从课程结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实现宽领域性、选择灵活性、评价多样性,支持学习者通过弹性学制开展学习、形成多样态能力结构、促进多重跨越性(比如低层次的学习者获取高层次的技能等级证书),构建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创新框架。

(三)按照1+X证书制度的逻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体现在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支撑性因素上,学习者灵活性、自由性、主体性都需要课程体系及其相关内容来支持。从课程结构来看,支持复合型人才成长需要深化基础课程的内涵、强调专业核心课程技能结构、拓展和优化课程选修体系。首先,强化以“体验”为核心的基础课程,实现实践取向的基础课程改革。强调体验,就是需要课程内容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学习者主动构建的模式,重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形成一体化课程方案。其次,解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专业课程设置,按照崗位任务转化学习任务的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的需求。再次,要提供广视角和深层次相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对于课程体系的需求是选择的灵活性和组合空间的多样性。选择的灵活性是从横向层面上指学校为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多种类的课程,尤其是提供跨专业领域的课程和多样态的通用能力课程。组合空间的多样性指的是从纵向层面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满足学习者兴趣探索、专业发展和专业深化等不同的学习需求。

(四)强化复合型人才能力养成的教与学过程

1+X证书制度视野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一方面兼顾学历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满足学习者当前的需求;另一方面强调技能的复合性,考虑长期发展和跨界的需求,不仅需要教育内容上的调整和适应,也需要强调教与学过程的支持。

首先,在教学组织上,要形成分层和分群结合的组织策略。复合型人才能力养成需要积极创造促进潜能发挥的学习环境,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更多的体验性活动,在复杂的真实任务环境中去获取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取过程中,自我探索和同伴交互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教师的指导。因此,将水平大致相当、志趣大体相投的学习者聚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实现学习者潜能的发展,是落实复合型人才培养逻辑的重要举措。

其次,在教学模式中,强调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结合。脱离通识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游离在教学之外,与基础能力相关的通识能力培养需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思想品德、协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形式创新、途径创新提升育人效益。

再次,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强调理论和实践技能交融性学习,按照真实任务的模式开展学习活动设计,通过学习活动的重新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理论支撑,也有实践过程,使理论和实践较好地通过学习活动整合在一起,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最后,要改变评价体系。按照1+X证书制度设计的逻辑,评价体系不仅要在标准上突破“知识本位”的评价观,彻底转向“能力本位”,同时必须改变单一的“纸笔评价”范式,转向以评价技能为手段、多种数据整合为基础的评价,同时注重从学习者学习过程性的数据开展评价,将评价过程和结果及时反馈,以促进教与学的成效。

(五)夯实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支持性条件

学习者技能形成的支持性条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1+X证书制度蕴含了多种支持性条件的内容。首先,从办学层面来讲,学校需要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加大实训条件建设等物质支持力度,搭建教师技能指导的发展平台,拓展学习者全人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和条件。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教与学过程中的核心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教与学追求的目标。校企合作涉及多方面,从学校层面来说,包括平台、制度上的支持,如支持1+X证书制度培训所需要的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师在1+X证书制度下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技能培训和教学过程的融合,考量教师面对真实任务的指导能力和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的能力,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实施要求,需要学校层面给予系统性的制度支持。实训条件指的是1+X证书制度强调真实任务的应用,全人发展涉及各类资源的协同,比如“能力为本”在学校文化的融入。其次,从办学院系来讲,需要开展探索技能等级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评价标准的工作,将校企合作带来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调整、资源建设支持等落实下来,同时调整师资培养机制,支持教师参与技能层面的提升等。最后,探索多种类型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职业院校要有意识地拓宽、扩大资源面,尤其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区域共建、线上共享等多种模式,建设模块化的资源,丰富资源的层次性和覆盖面,支持学习者进行多形态的组合,形成多类别组合,支持学习者复合型能力的形成。

(六)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开放入学和加快实现学分转换

首先,尽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或职业教育资历框架,按照资历框架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开展资历的评审制度,支持具备不同层级能力的学习者参与相应层次学历教育,破解工作场所学习、生活场所学习等学习成果得不到承认的问题,为职业教育的开放入学打下基础。其次,尽快依托学分银行体系,开展学分转换工作,将学分转换落实到实践中,支持学习者按照不断提升层次的方式开展学习,提升学习者的整体素质。再次,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参与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学历教育,获取职业学历,再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通过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补充学习基础教育课程的形式获取学历证书,实现培训组织与职业学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

參 考 文 献

[1]徐国庆,伏梦瑶.“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9(7):21-26.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2(6):89-96.

[3]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4]徐国庆,伏梦瑶.“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9(7):21-26.

[5]吴南中.论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5(22):18-22.

[6]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72-76.

Abstract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reveals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goal is shortsigh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skills is suppressed. The training process is rigid and single,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excellent learners to stand out. The optimal dire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broaden the foundation to support the humanistic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alents, acknowledge differences to support the individual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alents, expand development paths to support flexible and diverse training methods and differences in selection, and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written evaluation to guide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focus on complex professional tasks. To implemen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 status of learners so as to reshap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form an overall idea of talent training that highlights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erscompound abilities,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of compound talent development, consolidate the supporting condi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as well as steadily promote the open admis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peed up the conversion of credits.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level certificate; 1+X certificate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compound ability; learnerssubject status

Author  Wu Nanz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doctoral candida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5)

Corresponding author  Xie 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Chongqing 400015)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证书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少就是多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